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徐君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徐君芬

摘要:创新思维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英语课程作为中学教育中主要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针对英语教学中影响中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思维以及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教育和科技的竞争,但最根本的立足点,还在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青少年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是什么在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影响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形成的因素

1.教师的观念及权威。如果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质疑和批判的习惯。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盲目的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甚至照抄照搬,无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问题和需求。其次,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权威下机械地学习,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潜意识中,教师的权威性,正确性和分数的重要性性是不可违背的。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教师的言行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2.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强度过大。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并辅以适当的语法练习,就能让学生熟能生巧,并考出高分。这种教学只会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疲倦。最重要的是,用于培养创新意识的时间和精力也全部被侵占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3.课后的题海战术。题海战术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有的教师会在课外让学生购买多套练习题或练习用书,作为布置课外作业的材料。这种题海战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练习题上。由于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常常沉浸在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习题中,应试水平看似提高了。其实,如此战术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乏味,更是扼杀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所学的英语也是“哑巴”英语,不能交流。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外研版英语教材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那样学生只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分析问和解决问题,教师就要多角度,多方面地开拓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最终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从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以及开展课外活动等几个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探索。

1.转变观念,设疑启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自我思考少,教师灌输多;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接受多。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其创造性受到了压制和扼制。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去质疑,去发现问题,让学生从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去发展。这样学生的创造性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1)导入时设疑,激发创新思维。上课伊始,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巧妙设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拉开学习序幕。如,在上八下M5U2 “Animals in danger”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呈现的是人们为了赚钱和食肉而大量残忍杀戮动物的图片,不堪入目,从而激起学生的愤慨。然后问学生:“Why do people kill the animals ? If you see such a thing,what would you do?”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并且话题贴近他们的生活,涉及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能引起学生共鸣,在思维上形成悬念,有利于借助他们的兴趣和思维切入正题。

(2)多角度设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认为,“疑”最容易引起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应该步步设疑,将自己的“教”转移为学生的“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学”转变成学生主动的“学”。因此,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围绕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对课文的既定目标,问题情境做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并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笔者从事新教材教学以来,总是从发散性设疑、推想性设疑、延伸性设疑、评价性设疑、批判性设疑等多角度进行设疑。

如在九上Module5 Museums一课时,主要是为了向学生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注意事项和规章制度,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评判它们是否合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Now many schools don’t allow students to take phones to school, do you agree the idea? Why or why not? 前一小问题学生们很快就能给出答案Yes , I do 或 No, I don’t. 但是第二个问题比较开放,需要一定的思考,所以要相对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表达,同时教师适时地做纠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是几个学生的回答:

S1: I don’t agree. If we have a mobile phone, we can search for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ne when we meet difficulties in study.

S2: I agree. Because we can keep in touch with our families so that they are not too much worried about us.

S3: I agree . Because taking a mobile phone to school can divert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studies, they may lose themselves in playing games, watching movies and the bad things on it.

3.重难点处设疑,加深创新思维。在讲到重难点时设疑,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便于他们静静地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No right turn时,也可以表达为 Don’t turn right这里turn的意思和词性一样吗?同学们在思考和理解了之后,就能很清楚的辨别,不再犯错误了。

2.变革方法,因材施教,变“机械学习”为“创造性学习”

(1)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育, 应在课内创设更多情景, 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 适时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 实行开放性的多样化教学, 做到动静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敢于跳出现有教材,不被动地受教材的制约 ,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时,可让学生模拟表演对话情景:让一学生做小寿星,其他孩子为他开birthday party并且说happy birthday.这表演既简单又逼真,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兴趣大增,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在上 “Is there/ Are there---? 句型时,老师可拿一个里面装满了学习用品、水果、玩具等物品的包,然后让学生猜里面有什么物品,猜对并进行奖励。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跃跃欲试,都想猜出包里面是什么,并且不知不觉中已经唱会了这个句型。

(2)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教法,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刺激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英语课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又可分为二种: ①转换性复述: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文章体裁进行复述。在上My school day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和运用大三人称单数,笔者就让学生更换人称,用My friend’s school day 进行复述,结果学生经过连贯的第三人称的变化,印象加深。②概括性复述:根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全文大意或段落大意。这是较高水平的复述,学生需要很强的归纳能力。如:同样是My school day我让学生进行概括性复述,结果有学生就很概括性的复述为 I start lessons at nine in the morning and I have three lessons. Between lessons, we have a break in the playground. We have lunch at half past twelve at school. After one hour lessons start and we have two lessons in the afternoon. After that I go home. 学生不仅抓住了关键词进行复述,而且还能合理的运用短语使上下文承接连贯,过渡自然。复述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层次,适时选用和灵活运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4.激发思维,放飞心灵,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学习”

(1)营造宽松和谐气氛 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自由宽松的氛围是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见,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与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的记忆效果更佳,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互动中了解,互动中感悟。若教学中教师能因势利导,以疑激趣,让课堂气氛充满快乐,那学生将会在学习活动中迸发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意识,并从中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真正发挥主动学习的动力。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营造平等、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本人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在上到choosing presents一课时,我就事先准备了一些小礼物带到班里,然后问What present would you like? Why? 结果同学们就如同聊天一样,一边说出理由,一边得到了礼物。课堂气氛即和谐又有活力。

(2)启迪想象激发兴趣 是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及材料所提供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在阅读教学中,单词的记忆是非常枯燥的,单一的,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联想来发展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学习新单词。例如在讲 “business”这一单词时,为了让学生能用音、形、义结合记单词,笔者就启发学生去想象 Who are talking about business and where are they? 马上激发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其中就有同学这样想到 “一只白鹅(e)和两条蛇(s)在公交车(bus)里面(in)谈商业,仅两秒钟时间,全班的同学都记住了这个单词;又如在教”butterfly”这一单词时,笔者就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蝴蝶在黄油上飞”,学生不仅兴趣大增,并且很快掌握了该单词,而且还延伸出新单词“dragonfly”.

(3)将竞争引入英语课堂,是创新思维的动力

竞争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潜能, 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竞争, 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氛围。如教师可以将电视节目中的快速抢答或判断真假等活动引入教学中,这样既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 也让他们在竞争中激发了思维,提高自身的水平。 在上Hobbies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激活已有知识,同时为了引出新的词汇我用多媒体用快放的方式Who has the best memory? Try to say the hobbies out as many as possible.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谁记得最多。结果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积极抢答,效果也很好。

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能使课堂教学气氛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改过去上课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争先恐后的起来竞答,使课堂教学密度大大增加,提高了课堂教学上效率,形成了教学高潮。

(4)开展合作学习,是创新思维的关键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不仅能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合作学习能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从“学会”变为为“会学”。这不仅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促进了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技能。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以及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师生之间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师生是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能身心愉悦地、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去激发创新思维。因此,最佳的课堂传递方式应是师生、生生的多向传递和交流。例如,课堂上应开展pair work, team work, group work 等教学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主角,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5.开展活动,丰富学习,变“课本学习”为“拓展性学习”

英语教学,需要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英语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如办墙报、手抄报,写字(书法)比赛、作文竞赛,朗诵、演讲、表演、辩论、讲故事,阅读和写读书笔记,听新闻、报告或演讲,社会调查,英语角,艺术欣赏,作品展览等等。实践中笔者分别从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学英语歌曲。很多英语歌曲,不仅音律优美,节奏明朗悦耳。唱英文歌曲的时候就感觉是在快乐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畅快感,而绝对没有感觉到是在“学”英语!所以,不由自主的就会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并享受其带来的一种成就感,进而会更加主动的学英语。同时,通过有效的歌曲刺激会使右脑更加活跃,不但会大大增强语感还会有效提升记忆力。所以,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轻松的氛围中你的英语感觉会越来越好,学唱一段时间后,你会为自己语感的提升而感到惊讶,完全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所以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会在课间或课前播放一些音乐,比如big big world, Seasons in the Sun ,Love will keep us Alive 等经典的英语歌曲。学生在学唱英语歌曲的过程中,听力得到了提高,学英语的兴趣更浓了。 

(2)辩论赛。智慧只有在和智慧的碰撞中才会发出动人的火花,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英语辩论赛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本功:优美智慧的语言、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和准确的逻辑推理等。英语课堂辩论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短语、词汇、句型和日常用语等转化为实际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当一批富有个性的学生走到一起的时候,由于他们的起点,思维方式,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同时辩论赛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地表达英语的能力。为此,笔者经常组织学生举行辩论赛。

3.写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教材中涉及研究性的题材很多,比如环境教育、人口问题和英语学习方法等等。学习这方面的课文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然后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构想。开展英语征文比赛。这样不仅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同时引导他们到生活的广阔天地去寻找源头活水,积累生活经验、扩大视野、丰富情感、并增长见识。

除此之外,还开展续故事、编报纸、演讲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创新充满活力。

一代教育大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探索、重在引导、贵在开窍。真正的授学生以渔,而不只是授之以鱼,那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学习,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才会熠熠发光。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市江山实验中学 324100)

论文作者:徐君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9

标签:;  ;  ;  ;  ;  ;  ;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徐君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