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切入点,创新“主问题”设计论文_周家杰

把握切入点,创新“主问题”设计论文_周家杰

福建省尤溪县第三中学 365100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然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成串肤浅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随意过滥的追问。这些繁杂细碎的课堂提问肢解了课文,使得教学过程索然无味,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讲究课堂提问设计,特别是课堂“主问题”的研究设计。所谓的“主问题”,是指对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其目的是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立意高远的“主问题”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避免肢解课文、零敲碎打,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集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如何创新“主问题”的设计,唤醒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备课时可围绕文章的精彩之处、新奇之处、疑问之处、与生活的相契点——精挑细酌,并以此为切入点,精心设计“主问题”。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一句话,切入点准确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成功。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好切入点,创新“主问题”的设计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的教学案例,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看法:

一、切入点要小

对课文的把握视野要宏大,切入点要小,于细微处见精神。往往切入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时间突破重难点。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以《孔乙己》教学为例:在课文的初读阶段,安排学生说说孔乙己与“酒”。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1.孔乙己是个特殊的酒客。2.孔乙己活动的特定场所,代表封建社会一角的咸亨酒店。3.在酒店里酒客对孔乙己的嘲笑。4.最后出场在咸亨酒店。在课文进行深入阶段,设置一个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可以获得如下的认识:1.由“偷”引出“酒”。2.由“偷”引出“笑”。3.由“偷”引出“打”。4.由“偷”引出“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文章通过写孔乙己的“偷”,深刻揭示出孔乙己性格上的弱点,表现出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

二、切入点要中肯

切入点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或提出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因此,教学者应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设疑提问,有的放矢,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如上海特级教师徐振维上《白毛女》这课时,抓住文体特点,扣住分析语言、动作与人物的身份、性格之关系这一“纲”,设计了四个问题:1.现在我们来爬第一坡:你能不能找出例子说明人物的动作是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的?(学生列举:杨白老“畏缩地看四周”,“大惊、昏迷地战抖着”——由此分析人物性格和身份。)2.现在我们来爬第二个坡:说明语言也是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语言。(师生就“杨白劳眼里的灯与黄世仁眼里的灯”等进行讨论。)3.现在我们再来爬一个坡:从同一人物对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的性格在变化。(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杨白劳“逃避——忍耐——哀求——反抗——愤怒”的心理发展曲线。)4.能不能再从一个角度,即从人物的只言片语来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呢?(师生分析,黄世仁7次喊“老杨”,口口声声喊了十几声“杨白劳”。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称呼,也能反映人物的性格)。教者的4个问题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从整体上各有重点地研读了4遍,不仅文体教学的特征分明,而且教学容量大。“主问题”的科学设计,组成了完满的课堂教学结构。又如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庄》作这样的提问设计: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看见了什么?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听见了什么?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闻到了什么?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四个提问,每一次都组织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引导学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整首诗教学显得明晰且亲切,学生乐于接受。切入点中肯,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切入点要新颖

“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以新颖、探索性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的问题新颖、独到、有吸引力,问人之所未问,这样能诱导学生新的联想、新的遐想,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冲动。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教学《祝福》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这种看法。这是一条多么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命运的发展过程: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2.孟春之日,被迫改嫁。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于是“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一主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体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人物、情节、结构的欣赏,让学生领悟到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

论文作者:周家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  ;  ;  ;  ;  ;  ;  ;  

把握切入点,创新“主问题”设计论文_周家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