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方法论文_孙建丽

优化指导方法论文_孙建丽

孙建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 311225

【摘要】科学实践体验活动方法指导课,让科学实践活动找到了教学着力点,但是方法指导课只是依据学生实践需求而进行,如何把握好指导的“度”,达到课堂有效,成为大家的苦恼!通过对几种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尝试,摸索到这样的课得找准学生起点,明确指导“高度”;创设模拟情境,发现指导“广度”;处理表达方式,夯实指导“深度”;细化评价工具,强化情感“热度”,让学生在常态、可持续的科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 方法指导课 体验有效

一、现状与思考

在科学实践体验活动的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必要的方法指导既是活动目标有效达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指导就是“授人以渔”,针对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实践任务,比如考察、养殖、种植、制作、寻访等,教师需要及时跟进方法指导,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受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局限,方法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方法指导课的教学中,作为指导教师,也遇上了不少麻烦:

1.方法知识没有系统性,对不同的年龄段,究竟该指导哪些方法很难掌控。学生在主题活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实践方法,就会手忙脚乱,导致活动目标无法有效达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按方法指导线索寻找,了解了选题方法、提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问卷方法、访问方法等十多种,这些方法知识都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但是又很零乱,没有系统性。

2.科学方法都有相对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规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呢?通过观摩、学习、搜集指导教学设计,我们发现:各个学段的教学中,学生所运用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这就不禁要让我们自问:学生在成长,我们课堂的成长点在哪里呢?

3.方法指导课,成为方法知识教学课。为了规范、科学、清晰的教学科学方法,指导教师经常采用“知识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是运用假想方法,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凭空想着实践方法的运用。这样的“知识传授”,就犹如在岸上教游泳一样,只知其理,不会运用。同时学生可能知道了运用某一方法时“要怎样做”,而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感受、对“如何做到这样”缺少办法。当他真的面对具体的活动情境时,仍然可能束手无策,或者事倍功半。

方法指导课的研究与实施,让我们找到了有效开展科学实践体验活动的教学途径,但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常态实施,对于方法指导课教学的有效性,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二、策略探究

(一)找准学生起点,明确指导“高度”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提出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的发展,也称为现有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为最近发展水平,被称为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学生今天在合作中会做的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维果茨基据此也强调: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运用到方法指导课中,就是“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方法指导教学设计时,得做好学情分析,找准学生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再定夺指导的“高度”——方法指导该到达哪个程度?

片段1:三年级《校园的树木》校园寻访体验活动

【旨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外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

生1:从远处观察。

生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

师: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

生: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师:我们怎样描述一棵树,能让同学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生:……

师:我们在寻访时,可以用各种感官,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用简单的词语等记录观察的结果,同时用想象发展观察大树未来。

片段2:六年级《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考察报告

【考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师:考察前我们应做些什么呢?考察时要注意什么?

生:确立考察主题,设计考察自然水域的方案,注意安全等。

……

师:对采回的水样怎样进一步观察?

生1:把水样静置一段时间后,看有没有杂质沉淀下来,杂质是什么?

生2:用显微镜检验水中有没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

师:怎样小结考察?

生:可以写考察报告(附后)或者编小报。

……

寻访、考察是一种直接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对查阅资料后的更直观补充。由上述两个片段可以看出:三年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较差,寻访对象选择上,更多的是选择校园内的,熟知的。而五六年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校外、社区考察更能让他们有所收获,为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在如何做好制订好方案、有序实施好计划使考察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还需要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指导方法,使指导成为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兴趣的支架。比如,让一个从未参加过社会调查的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一项开放性、多问题的社会调查任务,那么他们参与时间学习的兴趣就相对较弱,对这种无法胜任的实践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如果从模仿、小范围的调查开始,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一次次实践,不断提高调查难度、范围和要求,使实践任务设计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趣浓厚,实践欲望强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此外,学生对于某种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初步了解、到不断体验再到熟悉掌握的较长过程。因此,在不同学段进行的方法指导教学,也应当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由低段年级的“初识”,到中段年级的“熟识”,再到高段年级简单的“系统认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创设模拟情境,发现指导“广度”

方法指导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而学生在方法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所学方法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当学生觉得需要了解和掌握某种实际的方法时,方法的指导对于他们才是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方法的集中指导,不等于“知识系统的讲授”,应当借助学生具体主题活动,结合实际的活动过程进行的。方法指导的价值,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指导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境体验”,在课堂模拟实践中让学生掌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六年级《污水和污水处理》采访指导

【充分认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增加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们依据自己组内提出的问题,“污水处理一般要经过哪几道程序?在每一个环节当中,污水得到了怎样的处理?使用的是什么方法?”……随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采访,安排部分学生作为观察团,要求他们仔细观察采访者和受访者各自有什么表现,双方沟通中有什么问题、提问和记录活动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等。

模拟采访结束后,实施采访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采访体验,反思采访问题中的问题和困惑;观察团同学说观察体会,将问题抛出,供大家商议。在学生反思、商议的基础上,指导者提炼采访实施要点:称呼要有礼、提问要适宜、记录要及时、回应要得体等。

在课堂中,教师不露痕迹地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学习需求的情境,通过模拟情境的实践体验,既有热闹的参与,又有冷静的观察与思考;通过角色各异的参与者深入感悟,发现现实实践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有的放矢”,找到方法指导的“广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课堂在生成中获得提升,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学生对运用方法的策略和技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随后的实地采访作铺垫,使之水到渠成。

(三)优化教学方式,夯实指导“深度”

小学生掌握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方法从感性认识到理解内化、再到实践外显的复杂过程,其中对方法内涵具体深入的解读,是方法指导课教学的重点。但是一般我们采用传统的科学方法表达方式,抽象地传授方法和技巧,一味地进行方法和技巧灌输的倾向,为了“传授方法”而进行教学。学生仅仅只是感性认识了方法的概念、规范、系统知识,无法进行内化理解,进行实践时依然一片空白。究其原始,就是教师在“方法”指导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片面强调科学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对方法建立起的感性认识和直接感受,及时设计和组织理解内化的活动,通过尝试、交流和集中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经历解读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对方法的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运用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获得有效的活动成果有更具体的理解与感受。

如:《种植凤仙花》活动中观察法的指导

师:当我们把凤仙花的种子播种下去后,你们准备做些什么呢?

生1:观察种子什么时候发芽?

生2:我还看看长出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生3:想看看我种的花什么时候开花?

师:大家有许多想做的,那么我们仅仅只是看看就行了吗?

生4:应该把凤仙花生长变化全部记录。

师:你的想法很好。(出示表格)凤仙花生长有五个阶段,分别是播种、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根据这张表格,进行相应记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领悟到通过观察记录就可以具体地了解植物一生的变化。】

师:在凤仙花生长过程中,除了文字记录,还可以进行数据记录。为了更准确地记录凤仙花的变化,我们还要采用测量的方法记录它高度的变化。那么,怎么测量呢?(出示实物:一盘盆凤仙花)学生逐一上来尝试测量。

在此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教学了测量这一种基本的科学技能,让学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既有利于体现观察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以致用。

(四)细化评价工具,强化情感“热度”

评价是科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它贯穿于全过程。在过程中,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透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可观察、可测、可分析的。学生原生态、本有的“发展区”,是课程起点和设计课程的依据,但教学有效性表现在学生有“增值”表现。方法指导课后的评价,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学生所习得的方法掌握程度、运用程度。但是,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方法需要选用不同的评价工具,细化评价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评价,也是方法指导课有效教学的内容之一。当然在针对性地设计评价工具同时,在实施评价时,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关注学生发展,注重自我激励。方法指导课中的评价,不是把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或者是分类,而是以激励为主,重视学生自身的优点和进步状况,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肯定,从肯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享受成功,鼓励迎接挑战。

2.关注学生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方法指导课中,学生以参与多种活动的方式进行方法内化,因此相对于方法知识点的结果来说,实际运用、过程运用更有价值。所以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变化与进步。

三、收获与反思

从“不会查找”到“熟练应用”。自科学实践体验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从一开始的“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到如今的灵活运用,能自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同学一起合作,进步很大。

从“害怕、逃避”到“期待、乐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由原来的害怕、茫然到现在的跃跃欲试、期待,积极参与,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大为改观。

成果形式从单一走向丰富多彩。在活动中,成果展示的形式得到了拓展和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在班级后面的墙上,贴满了同学自己编写的实践活动体验小报,特别绚丽动人!

此外,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是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同时还是被评价者。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适时地扮演好各个角色,才能使我们的活动有效,才能从我们的课程中走出更多新型的顺应时代的人才。为良师,指路引灯;做益友,共享苦乐!

【结束语】

有人说,方法好比钥匙,开启了一扇扇“问题”的大门。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也曾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我们的头等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在科学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就是方法指导,只有把准指导的着力点,才能使活动更加高效,从而让学生在常态、可持续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论文作者:孙建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  ;  ;  ;  ;  ;  ;  ;  

优化指导方法论文_孙建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