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论文_龚锦华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论文_龚锦华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628400

教学本色,就是教学的本来面貌。目前,有的课为了求全、求美、求活,作秀成分较多。教师和学生欢欢喜喜度过一堂课,过后,学生连基本知识都没有彻底掌握住,三维目标的实现更是无从谈起。正如以下所说:注入式,满堂灌;启发示,满堂问;探究式,满堂跑。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做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三维目标”

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包括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方法、评价、管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目标。目前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放松双基,二是课程与课时目标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就落实好了三维目标。“过程”与“结果”是一对辩证关系,要把握好这个“度”,高了不行,低了不行,恰到好处正好。其实,教学目标的落实很实际。

例如《百分数的认识》(钱守旺):

1.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感受百分数产生的价值。

2.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交流,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结合相关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再如《尝试的学问》:

1.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经历尝试、失败、分析、调整、发现等过程,对“尝试”这一方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借助尝试能解决一些新问题。

2.了解一些数学史,受到古老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不轻易放弃、善于从失败中学习等良好的品质。

每节课不提倡必须把三维目标当作帽子放在前面,如《确定位置》:

1.知识与技能: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用数对的形式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数对产生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它是这次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情境”好比是楼房中的载重墙,不能因局部装饰而拆去;如身体中的盐,缺少了就会生病;似汤里的佐料,放入之后感觉味道很鲜美。数学课本身知识很是枯燥无味,对于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要注意的问题是:

1.不要把它绝对化。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的课不好创设,如《分解质因数》《比例》等。

2.不要把它复杂化。例如讲“9加几”,播放课件:水里有9只鸭子,先是飞过几片云彩,再是几只小鸟,接下来是一些花草,最后游过来4只鸭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生:云、小鸟、花草……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9只鸭子加上游过来的4只,一共有多少只?

3.不一定是生活内容。例如《分解质因数》,教师板书4、5、6、8、12、36。师:请你用两个整数相乘形式表示一个数,但不能用1相乘。生:?师(板书):如12=(2)×(6)。学生很快写出其它几个数。师:请用最多个整数相乘的形式表示一个数,不能用1相乘。生:?师(板书):12=(2)×(2) ×(3)。学生明白了,很快写出其余几个数。下课了,学生问: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师:你们都会了,就是分解质因数呀!这就是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体现了真水无香、大教无痕的高尚境界。

情境创设要有互动性,使学生产生兴趣;要新颖,使学生感到高兴。数学知识有一个特点,就是知识几年不用就忘光了,即使是数学公式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过程,过程也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

三、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教师的设计与安排体现了教师的引导性;生成则是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学生是主体。现在我们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例如《有余数除法》,师板书127÷( )-5……2,问:( )填几?生1:(127-2)÷5。生2: 127÷5。生3:余数可以不用吗?师:自己编题试一试。生编:63÷8=7……7, 19÷8=2……3, 23÷7=3……2, 24÷9=2……6, 29÷5=5……4, 80÷9=8……8。

小结:余数<商,可以不用余数;余数≥商,要用余数。智慧教师抓住了精彩瞬间,形成了生命的课堂。在教学中应注意:有生成没变成教学资源,预设缺乏可变性;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完全开放,片面理解主体性。

例如《尝试的学问》是想通过对“鸡兔同笼”问题的探索,经历尝试失败、分析、调整、发现等过程。改变数据(12头30腿),让学生独立尝试。

预设1:从1鸡11兔(或1兔11鸡)开始,“地毯式”搜索直至找到正确结果为止。

预设2:跳跃式尝试:跳过几个尝试;或直接折半从6鸡6兔开始。也许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性(四年级),题目一出来,好多同学就用鸡兔同笼的公式算出了结果。这堂课显然有预设,但没有生成,学生的认识超前了。

总之,我们要把握好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有如“放羊倌”。学生需求你时你上去帮,学生不需要你时你就走,时隐时现,放而有度,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论文作者:龚锦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本色的思考论文_龚锦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