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心音论文_蒋艳秋

于无声处听心音论文_蒋艳秋

——书写真情,快乐无限

蒋艳秋

摘要:“文以情生”,作文乃“缘情”“言志”之物。而学生却谈“文”色变,其文多为言不由衷的堆砌物。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尊重、放下束缚、感悟生活,尽抒真情实感,从而尽享写作的快乐与尊严,我们也就能静听美妙的心灵之音。

关键词:作文教学;真情实感;感受尊重;放下束缚;感悟生活

一、教学现状

众所周知,“文以情生”。作文乃“缘情”“言志”之物,是主体情感的自觉倾诉,它既不受制于人,也不屈从于外。“我手写我心”,学生的写作欲望与情感理应为学生自然而生。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以下现状令人堪忧:1.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2.学生作文多为无病呻吟之作,缺乏真情实感。3.迫于高考压力,师生急功近利,投其所好,专攻套路文章。

作文被糟蹋到这等地步,怎能不让人心痛呢?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等。李镇西老师说:“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和生活,是打开作文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情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所以,为了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了尝试,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抒真情实感,体验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二、具体举措

1.让学生感受尊重,敢于敞开心扉。

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学生常会触碰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比如爱情题材。很多时候,教师一再告诫学生,写作文不要触碰这块“禁区”。而关于此类问题,现实却不容我们回避: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让我们铭记于心、感动至今的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孔雀东南飞》、《红楼梦》、《边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公开化。对此类作文,我们不能粗暴地封杀,而应给予尊重,借助文学作品加以正确地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上《氓》时,笔者联系诗中女主人公的一味迁就、顺从以及由此受到的伤害,给学生补充了舒婷《致橡树》和叶芝《当你老了》,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怎样才算真正地具备了爱的能力?请学生围绕问题,将自己的理解形成文字。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情窦初开的学生在尊重中倾诉心声,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出了对爱情正确、深刻的领悟,例如:

“爱情之路的确幸福而美好,但同样也会有责任、痛苦和伤害。任何美好的东西往往都有等量的苦难。正因如此,历经磨难,真爱才越发显得美好。我们不能因为怕受伤就不敢去追求幸福,更不能因为爱情甜蜜就随意开始一段感情。爱是责任与担当,爱是平等与珍重,爱是包容与谦让;但爱不是一味忍受,爱不是永远妥协,爱不是苦苦哀求,爱不是捆绑束缚,爱不是失去自我。婚姻就像一双鞋,合不合脚只有你自己知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假如有一天,它破损得厉害,它弄痛了你的脚,那就脱掉它,扔掉它。即使不能换一双鞋,光着脚也同样可以走路”。

2.让学生放下束缚,尽情抒写真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实感,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张同吾评价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说到该诗“最突出、最宝贵的特点,就是说真话,抒真情,情深辞切,感人肺腑”。巴金也曾经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教材中《小狗包弟》一文让学生通过朴实的语言看到一位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巴金痛苦的、真诚的、没有任何矫饰的心灵原生态。他们被这种发自肺腑的自谴自责深深地打动了。我借机让他们放下束缚,袒露自己的心迹,写触动他们心灵的人和事,尽情抒写真我。他们在反思中,也促进了成长。如:

“总觉得时间流逝很慢,总以为长大离我还很远,我还是依偎在爸妈怀里的那个长不大的孩子。有时候总在想,我还能孩子多久?时间也许还能很长很长吧。可是,当身边这些疼爱自己的长辈在今年相继离开后,我才恍惚间发现以前强壮的爸妈似乎已慢慢老去,他们也需要我的肩膀给他们靠靠。他们两鬓的黑发不知在什么情况下被染白了,脸上悄悄地多了许多鱼尾纹,以前白嫩的双手,不知何时变得粗糙,就像磨砂纸一般。时间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而我这才发现,我已不能再天真下去了。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还能陪伴我多久呢?这,谁也不知道。我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我是他们眼里的孝顺闺女吗?不,我不是,我是一个自私的人。爸妈为我付出一切,金钱、情感、青春甚至理想,而我只知道吃喝玩乐却从未关注过他们,从未顾及他们的感受,从未想过陪伴他们。我不能再自私了。”

3.让学生感悟生活,回归作文的本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作文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忆”。进行作文训练时,如果我们的导向是为抒发心中情感而作文,为表达生活感悟而作文,为探讨人生真谛而作文,学生势必会写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一位不听他人劝告执意从文科转学理科的学生在习作《窗》中记录了自己学理科课程遇阻后为寻找办法、重树信心的艰难的心理历程,我惊喜地看到文中心理描写的细腻,情感的真实感人,也为她最终能领悟生活的道理而高兴。

“考试结束了,放假了,却起风了,下雨了。

我斜倚在窗前,盯着窗台的一盆无名草发呆。它绿茸茸、碧莹莹的,长势喜人。雨中看见这样的一抹绿色,谁都会感到温暖的,但此刻我却浑身发冷。

电话一个接一个,每个人都在问我考得多少分。我却只能告诉他们不及格。同学说,没有经历过四十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我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难过有机会拥有“完整”的人生。

我坐在床头,眼神飘向窗外,窗外似乎一片漆黑,看不到一丝阳光。想着那些练习册和草稿纸乱七八糟地堆在地上。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纸最后却没办法为我换来一张漂亮的成绩单。看了我的英语书,上面红笔密密麻麻写着单词的中文注释,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亏待过它,又何苦给我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一向自诩不错的我,觉得心里堵得慌,冷静了好久,幻想了无数的方法,想了无数的出路,发现分数堵死了所有的出路。好多人都叫我别学理科,转回文科。我不知道,也不甘心。未来总有不可预知的残酷,我不知道能否去更高等的学府,转回文科又怎样。只是有种执念,不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转回文科。我要从这里去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要努力寻找。

我闭上眼睛,心慢慢静下来,我做了个梦,梦见在一把大黑伞的遮挡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日光磨去我“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磨去我本来就不多的棱棱角角,直到自己早已没了去向。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怎么可以像懦夫一样呢?去和太阳握个手吧,让它烘干我在大黑伞下的悲哀……”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位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让他们用心灵深处的感受展示着社会的赤橙黄绿。只要我们多给予尊重,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我想,他们在放下负担、敞开心扉后,就可以尽抒真情实感,尽享写作的快乐与尊严,我们就能静听美妙的心灵之音。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第四十中学 545002)

论文作者: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于无声处听心音论文_蒋艳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