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研究论文_马洪荣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研究论文_马洪荣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02-0052-02

一般而言,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自主性,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平等、和谐和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全身心参与其中。作者认为:高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将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有机结合。组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一、打造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高效性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对小学生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等全面发展人才队伍。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树立远大抱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长期以来,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被边缘化,缺少应用重视,导致这门课程流于形式。主要存在教师兼职化、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性不足等等方面。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层出不穷。它们为高效课堂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为此,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教学,欧式和教育方式上现代化。一般而言,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可以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教学效果。然而,成功教育的功效是难以估量的。小学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将会极大的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制约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1.教师教育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作用不容小觑。对学生学习效率影响显著。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开发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研究优化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教学内容,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对教材内容开发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除了要精通本学科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通过学科交叉性促使本学科更加生动有趣,此外,教师还要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等等理论,以便设计出乐趣、更丰富和通俗易懂的内容。此外,教师还要精于研究学生,只有教师明确师生平等重要性后,学生才能以更加积极和开放姿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灵性互动对课堂有效性具有重大促进作用。最后,教师还要深层次探索教学过程。一般而言,学校教育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因此,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这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记忆和内化,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结构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选择

教学内容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解、记忆和消化。为此,教师要精巧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作为设计教学内容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精准定位中优化课堂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内容在不同篇章着重点不同,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和能力不尽相同。为此,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更要结合自身教学体会。融合本地区积极的道德观,强化师生之间联系,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革新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力求在有限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将自身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以权威者的角色要求学生记忆知识。而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教师只能严格控制课堂,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而学生只要原封不动的记忆教师说授的知识即可,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新课改理念是大相径庭的,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为此,为了又快又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革新传统教学理念。遵循新课改倡导的"以人文本"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之间差异性。以学生实际情况作为课堂活动核心,将课堂交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要打造全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忽视了综合活动的重要性,为了促使学生利用记忆知识来获取优秀成绩,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来传输知识。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学生只需消极被动的配合教师传授知识即可,无需发挥自身理解和消化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被压制,逐步丧失学习兴趣。这为高效课堂带来不利影响。新课改倡导教师采取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模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传授知识和自主探究有效融合,采取合作、自主和探究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加深理解、有效记忆和深入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层次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体验大不相同。因此,他们在理解、记忆、运用等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一般而言,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方式将那些复杂和抽象的内容以形象和生动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和趣味教学法。比如:在学习某些内容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对教材内容形成整体认识和初步了解。构建一种适宜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谈谈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教师要重视教学生活化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内容引入课堂中,缩短教材和学生的距离,促使满堂灌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学习某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由此一来,将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学生纷纷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畅所欲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言而总之: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入手,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兴趣。

论文作者:马洪荣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2

标签:;  ;  ;  ;  ;  ;  ;  ;  

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研究论文_马洪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