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

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

一、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向诗语,袁瑛,陶晓峰[1](2021)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涎腺淋巴上皮癌(LEC)的CT、MRI及功能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初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5例涎腺LEC患者,分析患者术前CT及MRI影像学表现。通过常规CT、MRI图像获取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边界、密度/信号强度、强化程度等信息。通过DWI及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分别获取病灶的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结果 75例涎腺LEC中53例位于腮腺,56例为单发病灶,38例形态为类(椭)圆形,34例为不规则形。仅1例伴钙化,5例伴坏死。68例CT检查中,28例呈中度强化,30例呈明显强化。12例MRI检查中,11例T1WI呈等信号,12例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后,11例均匀强化,12例均呈明显强化。涎腺LEC的ADC值为(0.68±0.05)×10?3 mm2/s,12例动态增强TIC类型均为Ⅱ型(速升平台型)。结论涎腺LEC多为单发、质地较均匀、中等以上程度强化、ADC值较低,DCE-MRI为Ⅱ型TIC,形态学表现结合功能MRI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准确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张曙光,尹西腾,徐文光,韩伟,刘喆[2](2021)在《腮腺淋巴上皮癌22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腮腺淋巴上皮癌的诊断方法、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至2019年期间收治的腮腺淋巴上皮癌病例22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26~61岁,主诉病程3天~18年,单侧腮腺区多发肿块1例,其余21例均为腮腺区单侧单发肿块。所有患者均行术前螺旋CT检查,CT所示腮腺组织内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密度影欠均匀,CT值26~81 HU,15例表现为类圆形,界限尚清晰;7例表现为结节状,界限稍不清晰或部分不清晰。所有病例诊断最终依据病理学检查,HE染色图像可见肿瘤细胞边界清楚,上皮细胞生长活跃伴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像,肿瘤间质可见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2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例患者未行颈淋巴清扫。20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放疗,其中10例同时行辅助化疗;1例患者术后仅行化疗,1例患者术后未行其他任何辅助治疗。所有病例均得到回访,21例无瘤生存13个月~8年,1例患者术后16个月因肝转移死亡。结论腮腺淋巴上皮癌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仍是诊断腮腺淋巴上皮癌的金标准。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法,根据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及颈部情况进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化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贤晓敏,张容榕,杜隆德,冼海芳,蓝晓凤[3](2020)在《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为姑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例腮腺LEC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确诊时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标本EB病毒编码的RNA检测为阳性,无病生存期26个月,一线方案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达10个月,总生存期为55个月。结论:腮腺LEC是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少见恶性肿瘤,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放疗,尚无标准化的姑息治疗方案,可考虑铂类+紫杉类+氟尿嘧啶+恩度、CHOP方案等。

王玺,李斌斌[4](2020)在《唾液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回顾文献,总结31例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T-MEC)类似病变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患者年龄17~65岁, 平均46岁,男女比为1.0∶2.1。22例治疗后无复发和转移,1例复发,8例预后资料不详。组织学表现为多囊性多层排列的嗜酸性上皮增生伴有明显的淋巴间质,可见呈小灶分布的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多数病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RTC1-MAML2融合基因阳性。MAML2融合基因检测可用于辅助诊断。虽然多数报道的病例预后良好,仍需定期随诊;同时由于病例较少、资料有限,该类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尚不肯定,治疗和远期预后评估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顾挺[5](2020)在《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LEL)临床病理特点、探索恶变机制,寻找辅助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005~2017年间唾液腺肿块型LEL疾病构成及临床病理特征;对2005~2013年间唾液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行临床病理及生存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ALT1基因易位、3号及18号染色体倍体异常。采用不同抗体和显色剂组合,评估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诊断肿块型LEL中的价值。结果:1.252例唾液腺肿块型LEL中,单纯BLEL 113例(113/252,44.8%),BLEL伴MALT淋巴瘤(BLEL/MALT,120例)和BLEL伴淋巴上皮癌(BLEL/LEC,19例)占55.2%。肿块最大径>2cm在恶性病变中占比高(P=0.001)。19例BLEL/LEC EB病毒阳性,且无罹患Sj?gren综合征(SS)患者。分子检测在诊断病变恶变中起重要作用。2.唾液腺中,伴BLEL者发生MALT淋巴瘤的风险是不伴者23倍。2例伴高级别转化的MALT淋巴瘤组织学特征为弥漫增生型(P=0.047)且具复发潜能(P=0.032)。3.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7.1%出现MALT1基因易位且好发男性(P=0.017);58.8%出现3号染色体三倍体且伴SS者少(P=0.038);10.0%出现18号染色体三倍体且与复发相关(P=0.007);8例(11.4%)同时出现两种分子异常且多为弥漫增生型(P=0.007)。4.先Ki-67+DAB显色、再AE1/AE3或CD20+AEC显色为理想双染组合。结论:唾液腺肿块型LEL中伴发恶变者较常见,直径>2cm提示恶变可能,恶性病变中以MALT淋巴瘤居多。伴BLEL者发生MALT淋巴瘤风险高。BLEL/LEC发生与SS无关,与EB病毒有关。弥漫增生型MALT淋巴瘤可向高级别转化且具复发潜能。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3号染色体三倍体是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18号染色体三倍体可作为复发预测指标,MALT1基因易位、3号及18号染色体三倍体这3个指标中,同时出现3号染色体三倍体与以上其他任一指标异常提示高级别转化风险。分子检测在诊断肿块型LEL恶变及恶变机制探讨中起重要作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对肿块型LEL具更佳的辅助诊断价值。

王惠丽[6](2020)在《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目的]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下咽鳞状细胞癌咽后区域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以指导临床靶区勾画。[方法]搜集本中心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的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并且在所有治疗前接受了头颈部MRI的检查,并且其LNM诊断、临床靶区勾画都经过全科查房讨论审核确定。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找到原发灶体积GTVp及淋巴结体积GTVnd的最佳界值,将患者区分为高GTVp组、低GTVp和高GTVnd组、低GTVnd组后,纳入患者出现咽后区域LNM的高危因素分析,分别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最终纳入的患者有326例,.其中诊断有颈部LNM的患者295例,占 90.5%。Ⅱa 区最常受累,LNM 率有 68.1%(222/326)。Ⅲ 区 LNM 率66.3%(216/326)高于 Ⅱb 区的 49.1%(160/326)和 Ⅳ 区的 27.3%(89/326)。V 区 LNM 率(54/326,16.6%)低于咽后区(Ⅶa 区,70/326,21.5%)。所有患者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21.5%,而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中出现咽后区域的LNM的概率为53.1%。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原发于咽后壁(p=0.002),双侧颈部 LNM(p=0.020),较大的 GTVp(大于 47cc,p=0.003)和较大的GTVnd(大于22cc,p=0.023)与出现咽后区域的LNM显着相关。[结论]下咽癌患者颈部LNM发生率较高,咽后区域的LNM也较高,尤其是原发灶位于咽后壁的患者,同时具有双侧颈部LNM、较大的原发灶和较大的LNM体积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咽后LNM。因此,对于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患者,高度推荐临床靶区勾画将咽后淋巴结引流区包括在内。第二部分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目的]分析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搜集本中心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腮腺淋巴上皮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的患者需经本中心病理确诊。用SPSS 22.0软件中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共13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b、Ⅱ区,按照UICC2010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全组患者都先行了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有11例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进行EBER检测显示10例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76.2%,3年局部控制率92.3%,3年无远地转移率83.9%。预后与年龄、性别、分期均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结论]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分期较晚、单一手术治疗是不良预后因素。第三部分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目的]根据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V-DNA水平的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其在临床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估和疾病进展预测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2016年在我院确诊的鼻咽癌患者471例,分析其治疗前EBV-DNA水平与分期、肿瘤负荷的相关性,并对治疗前、治疗末EBV-DNA进行生存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137 copies/ml(0~494 000),与不同的T、N、M分期、总的临床分期、肿瘤负荷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生存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浆EBV-DNA拷贝数≤1300组比>1300组的患者有更好OS(P=0.007)、PFS(P=0.011)、DMFS(P=0.003)。治疗末血浆EBV-DNA不可检测到的患者有更好的OS(P=0.016)、PFS(P=0.000)、DMFS(P=0.000)。Cox多因素分析T分期、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为OS(P=0.030、0.012)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N分期(P=0.037、0.017)、放疗末是否可检测到EBV-DNA(P=0.006、0.001)为PFS及DMFS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水平与患者肿瘤分期及肿瘤负荷统计学上呈显着相关。治疗前EBV-DNA水平更高的患者完成治疗后的预后更差。治疗末血浆EBV-DNA是否可检测到对于OS、PFS、DMF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第四部分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目的]这项研究旨在评估接受了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鼻咽癌(NPC)患者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Lymphocyte Subset,LCS)的对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4至2015年在放疗期间接受外周血LCS检测的290例非转移性NPC患者的数据。使用SurvivalROC软件包来执行随时间变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研究其在远地无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的预测价值和最佳截点。最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关于DMFS的高危因素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外周血LCS发生了显着变化,并持续到治疗后。所有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DMFS率分别为78.5%和84.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的HLA-DR+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例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更高的患者,以及治疗前血浆EBV DNA更高的患者,完成调强放疗后出现远地转移的可能更高。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后CD8+CD28-T细胞比治疗前的比值与较高的远处转移风险显着相关。[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外周血CD8+CD28-T LCS与治疗前水平的比值可能是接受IMRT治疗后非转移性NPC患者出现远处转移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

王惠丽,黄晓东,曲媛,王凯,吴润叶,张烨,刘清峰,张世平,肖建平,易俊林,徐国镇,高黎,罗京伟[7](2019)在《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临床特征与诊断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的13例腮腺淋巴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8.5个月,所有患者均先行手术+放疗。结果 全组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中位年龄33岁。确诊时局限于腮腺9例、区域淋巴结转移4例,均为Ⅰb、Ⅱ区。UICC2010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为1、1、6、5例。11例患者手术病理标本EBER检测10例阳性。全组无死亡事件,3年总生存率100%,3年无进展生存率76%,3年局部控制率92%,3年无远处转移率84%。结论 腮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率较低,病变与EBV相关,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疗前应除外鼻咽癌转移至腮腺的可能。目前治疗模式是以手术+放疗,总体预后较好,治疗失败主要原因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

张丹[8](2019)在《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证实患有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CT增强动脉期图像资料。选取动脉期图像导入开源软件ITK-SNAP逐层勾画出肿瘤的边界,得到三维可切割图像,再使用MATLAB2017b软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获取整个瘤体的纹理参数特征。两两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相关纹理参数值:平均值(mean)、均匀度(uniformity)、能量(energy)、熵(entropy)、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对比度(contrast)、相关性(correlation)、熵和(sum entropy)、熵差(difference entropy)之间的差异,P<0.05的纹理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频率变量绘制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作为肿瘤的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的评价标准。结果(1)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间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均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2)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腺淋巴瘤组(P<0.05);(3)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熵和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4)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81,特异度为71.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80.88;(5)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10,特异度为96.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42558500;(6)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42,特异度为86.3%,灵敏度为55.6%,最佳阈值为31563064。结论(1)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定量参数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能够有效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2)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能够有效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3)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能够有效鉴别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4)根据联合AUC、敏感度、特异度综合分析得出,平均值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5)能量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6)同时,能量也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相对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第二部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结核接触史、临床误诊率、相关辅助检查超声、胸片、PPD(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及CT和/或MR图像,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强化方式、邻近腮腺筋膜及皮肤的变化情况、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等影像学表现,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结果该组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年轻人(年龄<50岁)占72%。8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亦无确切结核病暴露史。临床误诊率高达64%,影像学误诊率达60%,其中CT和MRI误诊率分别为71.4%和42.9%。本组病例共发现43个病灶,38(88.4%)个病灶累及浅叶,14例(56%)为多发病灶。结核病灶同侧腮腺筋膜改变有4种类型:局部增厚(40%,n=10);局部破溃伴邻近皮肤增厚(28%,n=7);局部隆起(20%,n=5);没有改变(12%,n=3)。25例病例中有14例(56%)出现颈部淋巴结病,6例(24%)为双侧淋巴结病,淋巴结最常受累的区域为Ⅱb区(n=11),Ⅱa区(n=9)和Ⅲ区(n=7)。在CT图像上病灶有4种强化方式:均匀强化(37.1%,n=13)、不规则囊性强化(37.1%,n=13)、厚壁环形强化(14.2%,n=5)和花环状强化(11.4%,n=4)。MRI上病灶信号: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呈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低信号。结论腮腺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上和影像上易误诊为腮腺肿瘤。腮腺淋巴结结核好发的位置为腮腺浅叶,好发的人群为PPD皮肤试验阳性及伴有颈部淋巴结病的年轻人,CT及MRI图像上病灶同侧腮腺筋膜及病灶周围腮腺实质的水肿有助于腮腺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史丽娜,潘玉萍,吴春根[9](2018)在《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8例腮腺少见病变的CT或MRI资料。结果:嗜酸细胞腺瘤向咽旁间隙生长是其特征性表现;基底细胞腺瘤有双期持续强化特点;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影像表现无特异性;脂肪瘤可见脂肪成分;婴儿毛细血管瘤有血管流空信号;木村病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病灶内均无强化;钙化性上皮瘤常位于腮腺区外侧皮下,发生部位有一定特点;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肿大伴多发囊性肿块或小结节;淋巴上皮癌表现为多发囊性肿块时与良性淋巴结上皮病变及转移性鳞癌鉴别困难;腮腺癌2例均为腺泡细胞癌;淋巴瘤常有原发淋巴瘤病史,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转移瘤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表现与原发肿瘤密切相关。结论:部分腮腺少见病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

毛广文[10](2017)在《2187例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唾液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也是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一类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对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与诊疗方案的制定,对临床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研究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20年唾液腺肿瘤手术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唾液腺肿瘤的预防和诊疗工作提供支持与依据。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近20年的唾液腺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和遗传学”(2005)将唾液腺肿瘤分为34种,其中良性唾液腺肿瘤10种、恶性唾液腺肿瘤24种,将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对唾液腺肿瘤的临床病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如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构成比等。对65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专门研究、分析。结果: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部外科1995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住院手术患者中,唾液腺肿瘤总计2187例,其中男性1089例,女性1098例,男女之比为1:1.01,男女比例相当。患者最大年龄93岁、最小年龄10岁,中位年龄50岁。唾液腺肿瘤患者数量呈增加趋势,从1995年的每年35人,到2014年的每年191人,增加到5.46倍。1.唾液腺肿瘤发病部位多位于腮腺(72.25%,1580/2187),其次为下颌下腺(13.08%,286/2187)、小唾液腺(12.62%,276/2187)、舌下腺(2.06%,45/2187)。2.构成比前三位的唾液腺肿瘤分别是:多形性腺瘤(995例,45.50%),沃辛瘤(414例,18.93%),腺样囊性癌(172例,7.86%)。构成比前三位肿瘤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72.29%。3.唾液腺肿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548例(70.78%),恶性肿瘤639例(29.22%),良恶性之比为2.42:1。其中腮腺良恶性肿瘤之比为2.77:1,下颌下腺3.47:1,小唾液腺2.82:1,舌下腺0.10:1,舌下腺肿瘤大多为恶性。4.腺样囊性癌172例,占唾液腺恶性肿瘤总数的26.92%,在唾液腺恶性肿瘤中比例最高,其中50-59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共计55例(31.98%),其次为40-49岁年龄段(48例,27.91%)、60-69岁年龄段(30例,17.44%)、30-39岁年龄段(19例,11.05%)。腺样囊性癌的发病部位中,腮腺最多见(67例,38.95%),其次为腭部(32例,18.60%)及下颌下腺(30例,17.44%)。5.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唾液腺肿瘤的16.23%,其构成比也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沃辛瘤,其次为多形性腺瘤。65岁以上患者中,唾液腺恶性肿瘤比例比65岁以下者高,但良性肿瘤仍明显多于恶性肿瘤。结论:1.唾液腺肿瘤构成比前三位的依次是多形性腺瘤、沃辛瘤、腺样囊性癌,多发生于腮腺。2.唾液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腺样囊性癌,好发于腮腺、腭部小唾液腺、下颌下腺。3.65岁以上患者中,唾液腺恶性肿瘤比例较65岁以下者高,但良性肿瘤仍明显多于恶性肿瘤。65岁以上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沃辛瘤,其次为多形性腺瘤。

二、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2)腮腺淋巴上皮癌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2.1 流行病学情况
    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2.3 淋巴结转移率
    2.4 治疗
        2.4.1 手术、放化疗
        2.4.2 姑息化疗
        2.4.3 靶向治疗
        2.4.4 免疫治疗
    2.5 预后
3 结 论

(5)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生存分析及相关分子遗传学检测
    实验一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及生存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唾液腺MALT淋巴瘤中的MALT1 基因易位及3、8 号染色体倍体改变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在肿块型淋巴上皮病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特色和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6)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基于磁共振成像图像的下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二部分: 原发于腮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三部分: 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第四部分: 鼻咽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调强放射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文献综述 下咽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8)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影像学新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及会议交流情况

(9)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腮腺单发肿块的鉴别
    3.2 腮腺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3.3 部分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特点

(10)2187例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疾病分类及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涎腺肿瘤构成情况
        1.1 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人涎腺肿瘤总体情况
        1.2 不同时期涎腺肿瘤构成
        1.3 不同性别、年龄涎腺肿瘤构成
        1.4 不同部位唾液腺肿瘤构成
    2 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
        2.1 唾液腺肿瘤(良性肿瘤)
        2.2 多形性腺瘤
        2.3 沃辛瘤
        2.4 唾液腺肿瘤(恶性肿瘤)
        2.5 腺样囊性癌
        2.6 黏液表皮样癌
    3 老年患者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涎腺淋巴上皮癌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J]. 向诗语,袁瑛,陶晓峰.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1(10)
  • [2]腮腺淋巴上皮癌22例临床分析[J]. 张曙光,尹西腾,徐文光,韩伟,刘喆. 口腔疾病防治, 2021(06)
  • [3]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并文献复习[J]. 贤晓敏,张容榕,杜隆德,冼海芳,蓝晓凤.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0(12)
  • [4]唾液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 王玺,李斌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11)
  • [5]唾液腺肿块型淋巴上皮病临床病理分析及恶变机制初探[D]. 顾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 王惠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原发腮腺淋巴上皮癌临床特征与诊断及疗效分析[J]. 王惠丽,黄晓东,曲媛,王凯,吴润叶,张烨,刘清峰,张世平,肖建平,易俊林,徐国镇,高黎,罗京伟.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9(09)
  • [8]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D]. 张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腮腺少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 史丽娜,潘玉萍,吴春根.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01)
  • [10]2187例唾液腺肿瘤临床病理的回顾性研究[D]. 毛广文. 青岛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腮腺淋巴上皮癌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