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_丁立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_丁立尊

◆ 丁立尊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中心小学 276811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要求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也叫美感教育。它是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情操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十分重要,在儿童全面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美育有其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句话揭示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又包括各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的美化、美育活动等方面。但在课程美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音乐、美术等学科,却未能意识或重视到其它学科也都能够而且应该挖掘其中美的潜在因素,适时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从情感的愉悦体验中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务更是艰巨,它的作用也许会更重大、更深刻。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积累学生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关系极其密切,其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寓德于教”、“文道结合”的观点也早已有之,如韩愈的“文以载道说”便提供了理论根据。语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但诗赋文章中似乎并非篇篇“载道”、处处“寓德”,因而也就不宜一律给所有的作品强贴上什么标签,这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人类语言等是十分丰富的,反映这一切的作品文章也是多姿多彩的,这些都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细致地品味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赏析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体验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感受深刻的生活哲理,欣赏作品中各具特色的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美,领略不同风格的语言美,让学生以审美的方式感受和认识世界,感染熏陶,潜移默化,从悦人、感人到育人,就能使他们培养起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产生质的飞跃,较好地达到德育所企盼的目标。曾有一位科学工作者言,就是在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写景游记散文的熏陶下,在大自然的感染下,自己才决心献身于建设祖国的事业。这就是美育的伟大功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实质就是美育,只有这样看问题和付诸实践,才能使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的特点,还能获得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意义。在语文学科实施美育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环境育人。他讲的“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揭示了于无声处美育的存在。一张名人画像会砥砺学生的志向,一句至理名言能使学生进入沉思,美丽诱人的风景画可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和对祖国的真挚热爱,这些都能起到精神、品德、情操上的陶冶和感染作用。而作为具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更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也是极其深远的。同时,语文学科居于教改前沿,是领头学科,在优化人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过程中,没有别的哪一个学科能像语文学科这样全面深刻地经常性地发挥作用,因为成功的语文教学能直接促使受教育者在理智认识、思想意志、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基本能力、基本素质方面得到“调和发达”,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师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知识掌握状况和接收能力,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中。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使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精神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小朋友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小朋友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在愉快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

①凭借插图、录像展现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插入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图画。恰当地指导小朋友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感。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再引导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小朋友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美。

②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从导语入手,图文结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同时一边播放优美的音乐,一边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美,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凭借音乐渲染,适当配合音乐,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培养了小朋友的审美感知能力。

2.从精彩的词句中品味优美的语言。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可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3.真实的情感需要我们细读默念,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如教学四年级的课文《观潮》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景色,且在读后请学生说说体会, 他们的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

二、教师要联系实际,善于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从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个领域中,几乎囊括了语文教学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从传播文化知识、训练读写能力、增强思维意识,到陶冶性格情操、确立人生理想,无所不包。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饱含情感的文章。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老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能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就有了依附。他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创造美要靠丰富的想象。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小学生不仅有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能有创造美的能力。

三、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课外兴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2.读好书,促生审美观。

好书,以它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阅读中促生学生的审美能力。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读。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内心,展现着他的精神风貌。作者写人,正是通过对人物想的、说的、做的及脸部表情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和外貌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

②抓住精彩句段琅琅地读。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无声的读,即默读。默读较利于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则应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助于记忆精彩句段内容,想象情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③抓住意境想象读。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描写。如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情调,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传神的描绘,激发读者的思绪,使之生发想象和联想,得到美感体验;有的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命运或作品的旨意给读者留下思维的空间,让读者体味、辨析、感悟。因此,阅读作品中,应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情,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学生的审美兴趣得到激发,他们在平淡之中发现了神奇,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审美对象外现的形、质、色,还有画面所内涵、所跃动的灵性之美。

④抓住构思、布局联系地读。小学生口述见闻或作文,常常是平铺直叙,文章层次不清或谋篇布局能力差,其实是学生缺少见识和锻炼。课外阅读时,应要求学生读了后面联系到前面是怎么写的,读到结尾联系到开头是怎么写的,读了这篇文章的构思、布局联系自己平时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联系比较中知道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不仅要文辞优美、形象生动、意境深远,还要巧妙布局,有独具匠心的构思,从而使其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完成对美的创造呢?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三个步骤:1.指导观察;2.启发讨论;3.完成创造。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发现生活中的美》。我先给学生一天的观察时间,让他们寻找观察生活中美的人、事,第二天上课启发学生当堂讨论。由于学生有了前一天的准备,因此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都观察到了生活中美的事物。有的说,我的妈妈长得美;有的说,××同学的心灵美;还有的说,家里的小花狗长得美……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思路被打开,创作热情高涨,在此情况下,让学生进行习作,在习作过程中完成了对美的创造。

四、在生活中体现美,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的是审美上的格调和趣味。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文化教养等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体验,这些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德,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美同样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小学生无论是在语言方面还是在行为习惯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摹仿性。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美的语言和美的形象的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审美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对比的方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融会贯通,随时挖掘和发挥学生足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获取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并从中体验美、感受美,提高审美能力,以达到全身心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文体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认知再创潜力,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自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论文作者:丁立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7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论文_丁立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