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王禹奇[1]2002年在《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说明1960年代西方学者研究并提出“模糊集合”,并将其研究拓展到语言学研究的领域。1970年代起,我国语言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开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并逐步认识到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随之,语言模糊性和模糊语言学的讨论、研究受到了语言学者、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本文试图从四个章节来研究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第一章说明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现象在客观世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1965年美国L·A·札德教授发表了着名论文《模糊集合论》(Fuzzy Sets)并将之用于语言研究。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率先开始研究模糊语言问题。迄今为止,国内已出版论述模糊语言学的专着4本和发表模糊语言学研究论文200多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翻译既是语际的转换活动,自然也存在模糊性,就需要将模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 第二章研究汉英语言的模糊性现象。第一节研究了汉英语言中语词的模糊语义,短语、成语、谚语的模糊意义,句子语法结构的模糊意义,数词的模糊意义;第二节从诗歌的措辞、修辞研究了诗歌的模糊性并分析诗歌模糊的原因;第叁节从文学形象、语言特征、文学修辞叁个方面研究了文学的模糊性。 第叁章研究了汉英语言翻译的模糊性。第一节提出“信、达、雅”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的模糊性,指出“叁字标准”无论就其内涵还是外延而言都是模糊的尺度,讨论了“模糊等值译文”的存在;第二节研究了思维方式、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差异;第叁节提出模糊表达能提高译语的准确性、表现源语和译语的生动和灵气。d\硕士学住论文 VNGik3/ Al/\订E厂S『l川mIs 第四章研究了汉英语言翻译中的模糊处理。对于语义翻译的模糊处理,本文提出从对等模糊语义、省略模糊语义、使模糊语义具体化和精确化、将模糊语义纳入译语表达方式等方法;对于数字翻译的模糊处理,本文提出保留数字、改变数字、舍弃数字的处理方法;对于诗歌、文学翻译的模糊处理,本文提出诗歌翻译要追求形、音、意的和谐统一以及文学翻译要追求“神似”。

白红[2]2013年在《汉英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根本属性。新闻语言因其表述事实、传播信息的作用,其"准确性"成为首要的特点。然而,这个特点不仅仅是通过运用精确的语言来实现的,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运用大量的模糊语言来达到的。基于分析新闻语言中语言的模糊性表现方式及其如何达到"准确性",研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处理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表达,并能找出一些翻译新闻语言中模糊性的可行方法。

唐尔龙[3]2009年在《汉英语言中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文中研究表明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固有属性,因而数词也具有模糊性。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数词的模糊性造成翻译的困难。本文从数词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上进行论述,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石秀文[4]2017年在《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文中指出法律语篇文本是承载法律意义、信息,贯彻法律意志的语篇文本,具有有别于其他文本类型的特点。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法律意义、信息在汉英语符上的转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国际间交往、完善自身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国际间的交往的法律规范准绳。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是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符号上的转换,是各种差异都掺杂其中复杂的活动,这些差异表现于两种语言符号及其内部因素和所涉及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其关系之中,导致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复杂而难以操作,引发许多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汉英法律语篇翻译中的问题,进一步促进法律翻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发展,本文旨在以翻译理论和语篇文本理论为基础,以汉英法律翻译文本为语料,以字词、句式、篇章等为视角,分析研究汉英语言在法律语篇文本上的特点,分析研究影响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文化、社会、思维等因素及影响机制,探索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示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中的潜在规律,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以期促进英汉法律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全文共分绪论、主体和结论叁个部分。绪论部分为第一章。本章阐述了本选题的原因、研究思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主体部分由第二章到第七章构成。第二章阐述翻译和法律翻译的历史、问题以及影响法律翻译的因素。在影响因素中,主要针对汉英语符构成和汉英思维差异进行探讨。第叁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讨论翻译理论、学说和观点,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奠定基础。其中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系统功能理论和关联理论作为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各方面的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对中国经典翻译观点进行了讨论。本章还对影响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各种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在文化、思维等方面进行了较深的探讨。第四章到第七章为法律语篇文本在词语、句式和篇章特点以及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原则和策略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案例分析,主要讨论了在汉英两种语言在词语、句式和篇章上的差异以及差异的原因的分析和研究。词汇上,提出了“日常词汇法律固化”、“法律词汇日常活化”、指称与所指、概念与含义等现象和概念;提出了汉语语句成分顺序的演绎—归纳和英语的归纳—演绎句式特点等。第七章提出了法律语篇文本翻译原则和策略。在对汉英法律语言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忠实、准确、简明、同一、去情性和谨慎创造性的原则;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拆译与释译和长句像似性翻译等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的策略。结论部分为第八章。本章主要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陈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

魏晓红[5]2009年在《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性,其作用在于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增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本文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对文学作品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并对文学翻译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探讨。

许莉[6]2007年在《英汉语言模糊性及其翻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语义及数词的模糊性角度,阐释了英汉语言的模糊性现象,并在讨论翻译的模糊性基础上,提出了汉英语言翻译中模糊处理的具体方法。

田希波, 韩燕, 张锦, 何春霞[7]2013年在《公示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文中提出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语言的模糊性在赋予公示语美学效果同时,也给公示语的翻译带来了挑战。从语音、语义、语用模糊入手,探讨了公示语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译者只有在准确把握原文内涵的基础上,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才能产生更加规范、标准的公示语。同时,作者针对公示语的模糊性提出了四种翻译策略。

肖璇[8]2011年在《汉英《京华烟云》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6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控制论专家扎德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模糊集》,提出了着名的模糊理论,标志着科学思想方法的划时代变革。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型的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1972年拉科夫提出模糊限制语的概念,从此拉开了模糊限制语研究的帷幕。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一种表达形式,是对模糊词语的修饰和限制,无论在书面语言还是在口语总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其独特的语义特点,丰富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功能是其它词语无法替代的,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蒋跃教授发表《模糊限制语在英汉医学论文中分布的对比研究》,汉英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对比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继出现了各种学术论文、学术评论汉英模糊限制语对比的研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艺术符号即文学语言。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造型作用,在于它的多义性。作为创造性生产的文学活动,是以语言的模糊性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就没有文学形象的生命。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中英对比研究。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结构宏伟、语言丰富,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具有很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选用原着《京华烟云》和张振玉先生译版的《京华烟云》中的模糊限制语,筛选、统计汉英语料库并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本文的创新是从文学语言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深一步的探讨,目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着作,这一结论对文学翻译和对比理论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全文共分六章,叁、四章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绪论部分为概说部分,作为全文的铺垫,重点介绍模糊限制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为全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识的前提;第二章模糊词与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语用作用;第叁章主要研究模糊语言的各种分类,借助语料库中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章的则是结合释例所筛选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第五章则介绍了本文的结论对文学翻译的实际意义;结语主要是对本文的总结,还包括本文的缺陷与不足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前景。

田小勇[9]2011年在《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选择数字作为一个切入点,结合模糊学理论的主要概念,集中讨论了文学翻译这一重要领域,并在《西游记》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证明数字在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模糊性,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如同文学自身一样,必然趋向模糊。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源起和论文的定位,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进行了文献综述,重点阐述了此篇论文之前人们在相关领域已经进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及其翻译研究、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西游记》英译及其相关研究和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从自选角度出发,在第叁章里重点阐述了文学的模糊性,从文学的创作过程、文学语言本身和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叁个层面进行了剖析,证实了文学自始至终就是一个模糊的过程。在第四章里,首先对数字进行了界定,然后对比了中英数字的异同,接着重点阐述了数字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典型应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本章里从模糊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学作品中模糊数字存在的根源、分类、修辞作用及其美学功能,说明模糊数字在构成文学的模糊美方面功不可没。接下来的第五章里论述的是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这也是本论文要集中阐释的一个观点,首先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对文学翻译的定义进行了重新厘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翻译标准为视角,梳理了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所提出的观点和主张,指出这些理论背后都存在有意无意的模糊性,然后结合翻译实践的特点,从翻译过程、翻译方法和译者定位叁个方面进行佐证,最后结合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全方位地证明了文学翻译自身难免的模糊取向。这些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将会在接下来的第六章里得到佐证,因为在这一章里将借助《西游记》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比数字在原着和译着中的使用情况,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译例对比定性分析,证明数字在构造文学作品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模糊数字存在的模糊处理,从而直观地证明了文学翻译必然趋于模糊这一取向。而论文的最后一章作为结论,主要概括总结了前面几章的主要发现,并阐释了“数字视角”的双重含义:一是论文选取的研究切入点为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数字”,二是借助语料库这种量化研究的平台,借助具体的“数据”来佐证定性研究得出的结论,旨在为文学翻译的模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基于《西游记》的语料库研究糊研究提供另一个维度的参考。从论文的立意和创新而言,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算得上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第一,论文首先阐释了文学自身存在的模糊性,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文学翻译的定义,引入模糊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译论主张进行梳理,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必然趋向模糊这一命题;第二,论文选择数字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不仅整体全面地阐释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应用,还结合《西游记》中的重要数字及其翻译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比较分析,从而更为客观全面地展示数字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译时所经过的模糊处理,并进而佐证文学翻译这一模糊取向;第叁,论文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存在创新,从本人掌握的数据资料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人从模糊学的理论视角并借助汉英平行语料库对《西游记》中的数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将其延伸到整个文学翻译领域,所以这也应当算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当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这篇论文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求证的话题,例如就研究对象而言,论文目前只是选择了《西游记》中的数字,如果可以扩大到其它叁部名着,甚至整个典籍的翻译,也许整理出来的数据就更具有参照性和说服力;另外,就数据库而言,如果能够建立《西游记》和几个不同英译版本的平行对照,那将为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再者,就研究深度而言,论文还可以在定性和定量方面进一步展开,比如专门选取所有的韵文及其中数字的应用实例进行比较研究。这些都将是本人今后研究和努力的一个主要方向。

王晓凤[10]2012年在《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郭建中教授,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浙江省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杭州市翻译协会顾问。郭先生在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教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兼译、教、研于一身,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翻译理论,对翻译理论上一直争论的问题都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而且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翻译实践中。他撰写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论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汉译英的翻译单位问题》等一系列有影响性的文章,他的翻译思想引起了我国翻译理论界的关注。在过去的叁十多年中,郭先生着作丰硕,他翻译的一些名家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已经公开发表了翻译研究论文和专着100多万字,有《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等译学专着。专着《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美国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着作,尤其是介绍了旅美华人学者的翻译研究成果,填补了当时国内翻译研究的空白。专着《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科普与科幻小说的专着,标志着我国系统研究科普与科幻翻译的崛起,填补了我国(科学)翻译研究的空白。郭先生的主要文学译着有:英国文学名着《鲁滨孙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美国文学名着《杀鹿人》(合译)和《铁草》(合译)及当代外国文学名着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和辛格等作家的作品数十篇;翻译、编着了800多万字的科幻作品并主编“外国科幻小说译丛”50余册和电影剧本等各类文体材料,其中,他与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前任主席詹姆斯.冈恩联袂主编并译成中文的《科幻之路》(六大卷,300余万字),被誉为“科幻宝典”,在我国科幻小说家、科幻研究者以及青少年中间有广泛影响。因其在译介国外科幻小说方面的成就,1991年,他获得了世界科幻小说翻译界的最高奖——恰佩克(Carel Capek)翻译奖,这一奖项我国至今无第二人问鼎;1997年,他又获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小说翻译奖——“金桥奖”。他在译学的家园中留下了一道道灿烂的彩虹,被享誉中外的着名翻译家叶子南先生称为当代“优秀的翻译研究者”和“科幻小说翻译家”,《中国科技翻译》副主编李亚舒先生誉他为“中国译坛上的一面旗帜”。他的名字已被编入《中国翻译家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翻译辞典》和《中国译学大辞典》等有关译学和社会科学的工具书中。然而,郭先生对我国翻译事业的贡献却曾被忽视,较少有人对他的翻译成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全面地论述。本文作者通过与被研究者面对面的交流,在广泛收集有关郭先生翻译活动的文献资料和深入学习郭先生关于翻译方面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交际出发,以和合翻译理论为视角,旨在对郭先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描述,探究郭先生独特思考方式及其发散型的译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进一步理解和思索翻译理论,以便对中国传统译论和西方译论进行反思,探究先生的和合翻译思想,进而发掘先生翻译思想及其翻译实践对于我国翻译研究和文学翻译、科幻小说翻译实践的启迪和指导作用,以此推动浙江省乃至我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发展,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汉语语言文化特点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提出点滴有意义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郭建中教授及其对译学的贡献,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论文结构框架。第二章和合学与和合翻译理论。本章首先追溯了和合的语义演变与和合的文化理路;其次,论述了和合学与翻译的关系;再次,探究了和合翻译的东西方文化底蕴,并阐释了和合翻译的溯源、内涵,其内涵包含和合翻译本体观、和合翻译认识观、和合翻译审美观、和合翻译文化观及和合翻译伦理观五个方面。第叁章介绍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思想。郭先生的学术信念是“既要重视实践,也要重视理论”。本章首先概述了郭先生的和合翻译思想,接着探究了郭先生翻译思想在和合视域中的映射。即:郭先生对“翻译对等标准、翻译单位划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直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等诸多问题的真知灼见,贯穿其间的是他对翻译研究和中西译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章还论述了郭先生和合翻译实践中表现出的“和合翻译审美原则、和合翻译文化原则和和合翻译伦理原则”等翻译行为原则。第四章介绍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实践。在翻译实践中,郭先生认为,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译文语言应该通顺流畅。他坚持翻译应该在“信”的基础上做到“顺”,实现“信”与“顺”的有机统一。本文采用描写、分析和比较的方法,选取郭先生翻译的笛福经典小说译本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话语通俗性及其转换”和“叙述真实性及其转换”两个方面探究笛福经典小说的写作特点及郭译本的翻译策略;接着,探究科幻小说翻译“文学性、通俗性和科学性”叁标准,分析了郭先生科幻小说译本中体现出的翻译策略,并对先生翻译实践中体现出的和合特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证。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研究局限与发展空间。本章首先总结了郭先生在翻译理论、经典小说翻译和科幻小说翻译中的研究成果,接着翔实地阐释了他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现。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拓展空间。研究内容有待完善,研究方法有待探索,语料与实践研究的深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利用语料库进行实证性研究将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更充分的论证。

参考文献:

[1].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D]. 王禹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2]. 汉英新闻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 白红. 长治学院学报. 2013

[3]. 汉英语言中数词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 唐尔龙. 宿州学院学报. 2009

[4]. 汉英法律语篇文本翻译研究[D]. 石秀文. 吉林大学. 2017

[5]. 接受美学视野下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 魏晓红. 上海翻译. 2009

[6]. 英汉语言模糊性及其翻译分析[J]. 许莉. 语文学刊. 2007

[7]. 公示语的模糊性及其翻译[J]. 田希波, 韩燕, 张锦, 何春霞.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8]. 汉英《京华烟云》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 肖璇.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9]. 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 田小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10]. 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D]. 王晓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汉英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