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子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子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阴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贝尔论文,文学奖论文,阴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思纯 译

“理想的”和实际的获奖者

1901年,诺贝尔奖最初年份的文学奖是给了法国诗人朱利·普留德姆。这也是基于法国科学院的极力推荐。可是和托尔斯泰或左拉相比,哪一个更妥当呢?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发人深思。托尔斯泰和左拉都是终生未能获奖。至于里尔克甚至连一次也未被推荐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拿我个人来说吧,喜欢的作家有,如写了《城堡》等杰作的佛朗兹·卡夫卡,还有在描写现代人的本质上无人能超过的《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士·乔伊斯,天主教派作家的格利厄姆·格林等等都是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喜爱的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但是这四位作家不知因何缘故都未获奖。

为此我曾询问过诺贝尔奖方面人士,对此,他们的回答似乎很有道理。卡夫卡是由于很多代表作在他死后才被人知晓。普鲁斯特要是再多活几年肯定会得到,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刚刚完成就去世了,实在很可惜。格林、乔伊斯两位虽被推荐,但评委会委员们的评价有分歧。

1901年最初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42名瑞典作家、艺术家因托尔斯泰未获奖而举行了抗议活动,但不幸的是在这一年里不要说托尔斯泰,俄罗斯竟没向评委会推荐任何人。尽管情况是这样,我想这里既存在着把奖授于平庸作家的“故意”之过错,也存在着没有把奖授于代表20世纪大作家的“无意”之过错。在某种意义上讲诺贝尔文学奖的确可以说是阴影深重。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非常带有“人情味儿”的奖。

“理想主义的倾向”的涵义

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是如何进行的我将在后面详述。在此有必要看一看诺贝尔本人关于文学奖的遗言条款:“一份给予在文学领域中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作者”,“文学奖必须由斯德哥尔摩科学院授予。”

由于“理想主义的倾向”这一措词的限制,特别在初期它紧紧地束缚了文学奖的评选。长期从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现任诺贝尔财团理事长的拉舒·尤连斯屯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理想的’和‘理想主义的’不是同义语,但是诺贝尔的意图何在完全不得而知。”诺贝尔文学奖方面人士围绕着这个“理想主义的倾向”一语的解释,在过去近百年中历尽了艰辛。初期在“理想主义的倾向”的严格解释的大门前受阻的有易卜生、左拉。这些作家的自然主义倾向没有得到“理想主义的”评价。成为这扇大门的牺牲者的还有托马斯·哈代。当地的瑞典作家中,最初获奖的不是斯特林堡,而是赛尔玛·拉盖尔列布(1909年获奖)也可以解释为基于同样的理由。到1916年希丁斯坦获奖时,就更加明显地体现出初期评选中的反自然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明显开始转变是在进入了20年代以后,在专家之中有人指出1923年叶芝获奖时评选标准开始有了变化。确实在其后1924年波兰作家W·S·莱蒙特,1925年萧伯纳的获奖中都必须承认这一点。但在1930年的最终评选剩下的辛克莱·刘易斯和T·德莱塞时,又以“理想主义 的倾向”之宗旨选了刘易斯。德莱塞尽管有他的名著《美国的悲剧》,也只好终生与文学奖失之交臂。

尤连斯屯教授在他的一篇认文中自己把这个“理想主义的倾向”解释为“对于人类的善、人性的、有良知的、为了进步和幸福而努力的。”但这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每个评委及科学院会员自己个人的价值标准束缚着评选。

诺贝尔文学奖的黄金时代还要数4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时期。每年令人吃惊的大作家被选出,成为世界性话题。这个时期也是20世纪文学的巅峰期。虽然初期稍稍有些不安定因素,但在这一时期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它的权威和其国际性声誉。

但是到了1970年A·索尔仁尼琴中选时情况多少又发生了变化, 世界上众所周知的大作家的减少也许是个原因吧,开始倾向搜寻一些无名的作家。所谓“挖掘型”授奖增多了。比如维森特·亚历山大(1977年获奖)、伊·辛格(1978年获奖)、奥德尤阿斯·埃利提斯(1979年获奖)、切·米奥修(1980年获奖)。这连续四年的授奖让世界文坛包括瑞典当地的有识之士为之困惑。有人形容这时期的评选倾向是“无名嗜好”。确实给人一种好事者趣味的印象。

“文学”所意味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应将一个重要的事实确认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所指的范围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对于这个概念问题《诺贝尔财团规约》第二条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学)一语是指除了纯文学以外,还包括在其形式和体裁上有着文学价值的其它著作”。

回顾文学奖授奖史,就可以看出这个定义非常暖昧,倒不如说是根据经验法则随着时代变迁而定的。获奖者名单里当然是纯文学、特别是小说体裁占绝大多数,但诗人似乎也不少,在初期的授奖评诜上是偏重诗作领域的。

第二届获奖者是德国的历史学家蒙森。对他的大作《罗马史》特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次作为有力候选还有一位散文性作家,但85岁高龄的蒙森在19世纪中期的成就受到肯定而获奖。关于这次颁奖有必要多少做一点解说。

事实上,在评价成就时,从时间上往前追溯是违背诺贝尔遗言的。在遗言中有关应表彰的业绩清楚地指出:“其前一年里”,如按字面执行的话,就形成了只评选前一年里的成就这样一种极狭窄的评选方式了。诺贝尔各奖的评选从一开始就全然没有执行这一限制。有关这个问题在“财团规约”的第二条做了如下解释:“对于每年奖给‘前一年的’业绩这个遗言规定,我们必须理解为指遗言中涉及到的各领域里最近的业绩。再者,如其业绩的意义直至最近还没有明确时,只限于此时,才可追溯到以前的业绩颁奖。”

1929年获奖的托马斯·曼不是因为1924年完成的《魔山》,获奖理由里明确地记述是只因为1901年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受到好评而授奖的。

总而言之,作为诺贝尔奖方面来说,当然希望与其奖给前年度一两篇作品,不如表彰经过多年的努力积蓄而创立的大家风格的体系性业绩。1902年的颁奖是追溯蒙森以前的业绩体系性地评价了他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一次决定性的重要决断。而且蒙森并不是作家,而是一位历史学者。

说到历史学者1953年温斯顿·邱吉尔获了奖。他在二战结束后几乎每年都得到了推荐。长达六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1948年开始发行的。早就在战争文学领域内有了很高的名望,所以每年受到推荐也是不奇怪的。但邱吉尔的情况是他当时任现职首相,而且其政治地位也开始动摇,加之又是东西冷战的风雨年月,所以他获奖后没有得到像蒙森那样好的反映。

文学家以外的文学奖获奖者除了蒙森、邱吉尔两位历史学家以外还有三位哲学家,鲁道夫·奥依肯(1908年获奖)、柏格森(1927年获奖)、罗素(1950年获奖)。加上把让·保尔·萨特(1964年)也作为哲学家的话,就是四人。瑞典科学院并不把萨特看作是作家。

1953年因邱吉尔的获奖而引起的争吵,结果导致瑞典科学院作出了一个重要决断。从此文学奖只限于纯文学作品。事实上尔后对哲学及历史学领域再也没有颁发文学奖的任何迹象。不把哲学和历史学的成就看作有文学价值,作为常理也是不无道理的。

萨特辞退了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历史中正式记录在案的“辞退”只有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萨特两人。而且同是辞退,据资料所载,萨特是真正意义上的辞退,而帕斯捷尔纳克是因有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而放弃了受奖。对于萨特的“辞退”瑞典科学院表明了自己的不快感。甚至有人说直至1985年的克罗德·西蒙获奖的20年中,法国文学一直受到冷遇。而且这位西蒙是反萨特的代表性人物。

评奖过程

那么,文学奖的评选是如何进行的呢?文学奖是由瑞典科学院担任的。它紧位于斯德哥尔摩旧城区王宫的旁边。距有名的观光地加姆拉斯城非常近。它竟然在证券交易所的楼房里与交易所同居一处。它历史悠久,创建于1786年。根据科学院的规约,它的主要工作是,“巩固瑞典语的纯粹性、品味和力量。”瑞典科学院是这个国家中唯一不带“王家”头衔的科学院。这是因为它可以说已是王宫的一部分了。它是一个与王室机能有着密切联系的单位。

科学院会员有18名。实行终身会员制,但也允许本人的自愿辞职。会员之间不直呼职称。而是加Herr(先生)呼其姓名,这已成为惯例。会员去世后,由科学院自主决定来补充新会员。被补充上来的新会员在就职讲演时,必须就前任会员的功劳进行陈述。这也成了惯例。

会员主要是由学者和作家构成的。其它职业的人员也有被选用的。比如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达克·哈马舍尔德也担任过会员。化学家贝尔采留斯,探险家海丁也曾担任过会员。所以并不是说只要是名作家就可以被选任做会员。科学院通过会员们互选,产生一名秘书长。作为惯例科学院秘书长的交接是在本人到了70岁时进行。

瑞典科学院是根据诺贝尔遗言从1900年开始执行文学奖的评选工作的。和别的奖一样,诺贝尔委员会担任着评选的事务性工作。18名会员通过互选产生5名人员,这5名人员加上从外部选入的一名组成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委员任期3年,可以连任。 诺贝尔委员会不设自己独立的秘书长,秘书长是由科学院秘书长加入到委员会中担任的。

诺贝尔文学奖和别的诺贝尔奖的不同之处在于委员会对科学院的关系上没有独立自主性,文学奖并不是由这5人选定的。

评选的过程是这样的:

诺贝尔委员会每年秋季里发出大约600至800封要求推荐人选的信。推荐人资格只限在《关于诺贝尔奖授予等事宜的瑞典科学院规定》里的第一条所限定者。信发出后大约可收到三、四百封推荐信。当然被重复推荐的很多。诺贝尔委员会没有删减这些人名的权力,但有权添加。加上委员会的补遗,每年的候选人名单大约在100至150人左右。

2月1日起,科学院和诺贝尔委员会联合开始评选工作。首先,诺贝尔委员会必须把1月末推荐截止后的候选人名单列出,并在2月上旬提交给科学院例会。近年来,科学院以自己独自的判断来增补候选人,同时,对明显不合情理的候选人进行删除。实际上的评选是针对80名左右的候选人展开的。

此后委员会进入实质性评选。开始是把候选人的作品以实物或翻译的资料准备妥当。这个作业是相当繁杂的。这个我在后面还要叙述。他们在较早的阶段先把候选人淘汰到12至14名。所有的参考书,杂志论文,书评等都被作为参考材料,碰到那些不熟悉的语言又没有足够的翻译资料时,就采取部分试译的“样品翻译”的方式。有时还对科学院会员以外的人士进行论文形式的意见征求。还启用交给诺贝尔协会管理的瑞典科学院图书室(也被称为诺贝尔图书馆),图书馆主任要担任诺贝尔委员会秘书处的任务。根据要求必须准备提供所需的资料。

“诺贝尔图书馆”在文学方面是欧美屈指可数的图书馆,有20万册藏书,但大多数是瑞典语、法语、德语、英语这四种语言的书籍,每年平均两千册左右的新书被购进,此外,还要定期购入150 册左右的刊物以供阅览。对于20世纪的文学,的确是非常珍贵的图书馆。有识之士可以在这里的藏书中看到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历史。诺贝尔委员会在做了基础调查后,尽早地做出12至14名的第二次名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讨论,各委员每人提出一个自己满意的候选人,这就形成了5名左右的 第三次名单。这5人名单常排有先后顺序,这个名单必须提交科学院例 会讨论,如果顺利的话,在5月份就会完成这个工作。科学院在这5人左右的名单上再追加1至2名, 这样最终候选人名单通常是在7名上下。然后一直到秋季, 每周星期四的科学院例会始终围绕着这7名候选人进行讨论。

10月中下旬的例会原则上要求全体会员参加,以不记名投票产生这一年度的文学奖获得者,例会在星期四,所以每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产生于10月中下旬的星期四,填写好的投票纸条被投进秘书长拿着的投票箱里。投票结果是由简单多数通过原则来决定的,对于投票结果少数派不能在事后说三道四。

文学评价的难度

与几乎全场一致,必平气和地决定获奖者的经济学等奖项形成鲜明对照,文学奖首先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18人的科学院会员以各自的哲学和个性进行碰撞后,其结果的不稳定性也是不足为奇的,文学这个领域本身就是每个作家的主体在孤独思索之上得以成立的一种自我表现的艺术。因而在过去仅有四次除外,文学奖总是单人获奖。

仅仅18人的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也许可以称作是一个主观性多元方程式,它给人一种极不稳定之感。这18人几乎全部是北欧文学或欧美文学的专家。那么,要求展望包括第三世界在内的世界文学的海洋,这到底可能与否呢?

当然,1985年被选为科学院会员的马悦然教授以对中国文学的独到见解而颇具名气。具有实力的科学院会员、现任诺贝尔财团理事长的拉舒·尤连斯屯教授在初任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委员时(1968),就碰巧赶上选定川端康成一事也是令人难忘的,这说明多少对日本文学有些亲近感,再者,对于第三世界文学通过翻译一直特别关心的会员也不少。但是,文学奖要超越语言及文化的障碍是比较困难的,至今在评选上仍处于偏重欧美文学的境况。

1986年的文学奖第一次给了非洲人,尼日利亚的索因卡。但是索因卡的作品几乎全部是用英语创作的。而且有人苛刻地评论说其作品只不过是用宗主国语言创作的典型的殖民地文学罢了。但至少可以说诺贝尔奖的视野已扩展到了非洲,光是这一点也是值得庆贺的。

标签:;  ;  ;  ;  ;  

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子_诺贝尔文学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