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康林

浅析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康林

刘康林(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仙临镇光芒小学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第一学段(1—2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起点,其口语交际目标是能够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但此阶段学生因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注意力不集中、表达欲望强烈、排除干扰因素能力差等特点。本文由此出发,从倾听的兴趣、倾听的榜样、倾听的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倾听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DF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1-0095-01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口语交际目标强调学生的说话能力。热闹的课堂,小组活动形式多样,但师生与生生之间缺乏对彼此的认真倾听,缺乏反馈机制。“学生主体地位的复归,学生话语权崛起的背后,“失聪”成为了当今课堂的另一个短板。真正的倾听,提倡自我的开放以及对他者的尊重。“真正会倾听的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更有效的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塑造其更好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倾听的兴趣:转变教学思维,构建兴趣课堂

第一学段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占优势、排除干扰因素差的特点。笔者曾给二年级上《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用传统教育方式:口头讲述和板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课介绍了几种植物。课堂反馈不尽人意,学生在上课十分钟后就感到厌倦,小动作不断,表达欲望不强烈,被干扰因素吸引。这是由于构建课堂时没有考虑第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身心特点,以其自身水平可以简单理解教师讲述内容,但印象不深刻,没有记忆点。于是笔者在《场景歌》设计中,将课文逻辑化,设计为一个连贯的旅游景点,让学生变成游客融入文本之中,教师当导游。设计课文时力求简单化、逻辑化、图像化,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一堂课完成,不仅将课文背住,而且极大激发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要构建兴趣课堂,利用直观教具、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感到上课不再是枯燥的学习任务,而是在自发积极地参与中学习到知识,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倾听的榜样:树立示范榜样,主动学会倾听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培养和重视,但是表面上热闹的课堂,只是为了让学生说话而说话,没有构建高效的沟通,是“失聪”的课堂。原因在于:(一)、教师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发言之后只是简单的回应或补充,没有评论激励机制。(二)、“生生”之间没有倾听的联系,学生发言之后,没有建立互评机制,认真倾听的学生无法反馈,积极性得不到鼓励。

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和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模仿。所以教师作为学生认真倾听的榜样,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发言认真倾听并及时回应,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倾听反馈示范。其次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倾听行为的示范榜样。利用第一学段学生心理单纯,渴望得到老师注意和表扬的心理特点。对善于倾听的同学,及时表扬和言语激励,让发言学生感受到他受到了老师的注意和重视。适当鼓励其他学生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三、倾听的行为:强化行为训练,培养学习习惯

建立有效的倾听关系之后,还要不断强化倾听行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对学生提出“眼睛看着他说话、耳朵听他怎么说”的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行为姿态。其次,成立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小组作为班级中的一个小群体,每个组员都是其中的一份子,学生在小组中学会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并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仅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在小组中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还能在口语交际中强化倾听行为。最后,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鼓励,建立多种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感受到他上课的存在,认为自己也是课堂组成的重要部分,并且受到老师重视。一旦师生、生生之间产生良好的对话,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就会自发地不断强化自己的倾听行为。

参考文献:

[1]蓝曦.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01

论文作者:刘康林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浅析小学语文倾听能力的培养论文_刘康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