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广、活泼、活泼、清新--论吕静林“洪武帝传”_朱元璋论文

宽广、活泼、活泼、清新--论吕静林“洪武帝传”_朱元璋论文

博大浑厚 活泼清新——评吕景琳著《洪武皇帝大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浑厚论文,博大论文,皇帝论文,活泼论文,清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是活生生的,可历史著作往往是干巴巴的。历史人物是丰满的,可历史人物传记往往是枯槁的。我们固然不可能再现历史,“时间隧道”也还只是科学幻想,但能不能比较真实地又是比较生动活泼地把过往的事件与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满足他们了解已逝的神秘的那个时间空间的渴望呢?历史学家们在努力探索,并做出了不少成绩。吕景琳著《洪武皇帝大传》(以下简称《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就是近年来关于历史人物传记中别开生面的一部好书。阅读这部40余万字的皇皇大著,没有沉闷,没有艰涩,那历史的丰厚与沉重,通过躍动轻俊的笔触展现开来,使人欲罢不能。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洪武皇帝朱元璋这个人从沿门乞钵到开国皇帝,由任人宰割到可以宰割任何人,由地无一垄到富有四海,简直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应该说里面有“戏”,然而事实表明,真正摆脱历史教科书的模式,把“戏”写出来,把时AI写作厚,把人物写活,也并不容易。这毕竟是写历史,只能凭现有的史料说话,不象写历史小说,编影视剧,借历史的由头,任作者去虚构想象。这就要求作者兼具史学与文学两种素养。就文学方面说,他必须熟知元末明初的历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还要对朱元璋及相关记载作深入发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人物活动的环境雄浑广阔,把人物立起来。据我所知,这正是作者的优长所在。作者治明史和中国文化史多年,于明初历史更是潜心研究,所以《大传》在展开元末明初的历史画卷时便显得潇洒自如,举凡乡野习俗,市井风情,蒙古好尚,汉唐礼仪,官场丑恶,士夫心理,无不娓娓道来。他谈儒说法,评诗论文,遇大头巾而言儒,逢缁衣人而谈佛,见黄冠者而论道,乃至医卜星历,白莲无为,乞儿野老,荷戈小卒,绿林草莽,落拓文士,无不引经据典,触类而及。使人在洋洋洒洒之中,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并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

作者的科学功底,见于《大传》的语言功夫。这部《大传》读来如行云流水,很多章节,象是优美的散文。就是议论文字,哲理阐发,也常出之以清丽隽永。《大传》不作空泛议论,然而叙事状物,常常流露出作者的狡黠与机智,有时顺手几笔褒贬讥评,正言谑语,便觉语带双敲,警顽立懦,发人深省。使人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油然生一种镶珠嵌玉、画龙点睛的情趣与神彩。作为一部历史传记,难免引征原始文献,但为一般读者着想,大段引据尽可能减少,而对那些必不可少又较为艰深的文句,作者有时稍作诠释或字词更动,以便醒豁畅达,易于诵读。这样作利弊如何,难免见仁见智,但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细细揣摩一下,作者对大段原文的引证也是颇费斟酌的,除了考虑到它在《大传》中的地位作用之外,显然是有意保存了那些文字精彩、脍灸人口的篇章,特别是保留了朱元璋等人的一些未加修琢的口头文字,不仅增加了全书的情趣,而且对研究那个时代的民间口头语言提供了弥可珍贵的资料。

浅白与通俗并不意味着轻佻与浅薄,它只是要把历史的博大与浑厚更清新明朗地传达给读者。通读全书,你会于轻松愉快中感觉到历史的沉重,历史的启迪,感到此书的周密严谨。

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作者较为准确地把握朱元璋这个人物的整体风貌。朱元璋由任人践踏到九五之尊,经历复杂,炎凉备尝。痛苦与挫折,磨炼了他应付艰难与事变的能力,使他变得冷静而谨慎,坚韧而深沉。他深谙“尺蠖之行,以屈求伸”的道理,能以最大的忍耐与毅力屈居人下,度过逆境难关。在与元王朝和诸路英雄的拚杀中,他力避浮燥与冒失,总是慎之又慎,作出各种设想和布署,因而常能出奇制胜,逢凶化吉。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开国之后,他的优患意识,勤政廉政,立法垂宪,教育子女,甚至杀戮大臣等等,都是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慎重严谨心理作风的反映。他的31年的皇帝生涯,对农民同情怜悯,对贪官污吏、地主豪强打击杀戮,并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都突现了他的平民色彩,就是他的机诈巧伪、屠戮杀伐,也能看出他的处事条理、局器宏阔和驾驭时局的才干。朱元璋这个人物,可以看作是中国农民的智慧之星,可以看作是实践出真知的典范,可以看作是自学成才的榜样,从逆境中跌打滚爬出来的好汉,也可以看作是士大夫和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浇灌出来的一棵参天大树。当然,从朱元璋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发了迹的农民的狰狞,看到专制皇权的残酷。从农民到皇帝,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既不是什么政权性质的变化,也不是对农民的背叛,就象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为农民与皇帝所一致期望一样,求生救死,割地称雄,称王称帝,也是一个农民领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总之,这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人物,一个耸山涵海突兀跌宕的人物。对作者笔下的朱元璋,你从任何一个方面去观察思索,都能发现他的不同凡响之处,也同时能感觉到他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启迪与震憾。

《大传》在元末明初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梳理了各派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作者首先如实地放手地写出各路豪强的威风剽悍、机变狡诈,而正是与这些对手的比较中,才显出朱元璋的局器超凡,措置得宜,智高一筹。也正是在这种腥风血雨争强斗狠的较量中,朱元璋一方面增长了智慧和才干,从一个普通百姓成长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军事家、政治家;另一方面,权力与地位的发展历程,也使他发生了心理与个性的巨大变迁。他逐渐把自己包裹起来,妆扮起来,因坦露诚实到不露声色,由心慈面软到疑忌残忍。透过这些,便不难理解,朱元璋所以成功,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刘福通等所以“为英雄驱除”,做了朱元璋帝业的铺路石子,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它也让人领悟到地位与权力在改变一个人、重塑一个人中的巨大力量。

《大传》以较大的篇幅叙述了朱元璋与士大夫和勋臣武将的关系,捕捉了他在这中间的矛盾心态。朱元璋出身微贱又高高在上,在士大夫面前自卑而又自傲。他怀疑他们的轻蔑揄挪,重用他们和杀戮他们,挤进他们中间去而又自外于他们,都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都是要以自己权力上的富有来弥补文化与门等上的不足。勋臣武将多数是他的患难兄弟而渐次被斩尽杀绝,《大传》叙述这个矛盾展开过程,如层层剥笋,曲径洞天,把大臣专横跋扈,元璋忧心忡忡,从而先发制人制造血案的种种事实和委婉心曲,条分缕析,阐幽抉微,直透肺肝。作者不偏重于指斥,而着力在分析,并且研究了元璋每次杀戮后的矛盾痛苦的心态。我们看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一方面是倚重,一方面是怀疑;表面上褒奖,暗地里疑忌。徐达一方面是忠荩,一方面是提防,表面上是阔达,内心里是忧惧。当徐达忧郁成疾,元璋信誓旦旦,愿同生死,而一旦徐达死讯传来,元璋却暗自狂喜至于失态。待到冷静下来,想起徐达的孩提相知,战功卓著,又不免真个黯然伤神。所有这些都引证典实,凿凿有据。虽然,你把这些文献零散摆放,会如八宝玲珑,拆开全不成片断,然而一旦置于作者笔下,便立刻活跃跳动起来,如亲历,如目睹,读来赏心悦目。其他如写朱文忠,写沐英,写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都同此周严,同此谐趣。

传闻异词,记载纷岐,为历代史籍所不免,故而写历史需有考实订误的考据功夫和洞穿底里的识断才能。《大传》虽然不多露考证的斧痕,但在材料的取断上却是比勘甄别,颇下功夫。而对有些重大历史悬案,也不惜笔墨,作了详尽考证。如蓝玉案情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大传》依据最新资料,详细论证了它是一桩冤案假案。对元璋的儿子潭王朱梓阖宫自焚的原因,也推倒了官书的记述,别立新解。从而使人加深了对元璋的个性和明初政坛风云的认识。

用这样的笔法写学术著作、人物传记,虽然不属独创,但总是比较少见,能不能为读者特别是学术界所接受,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就《大传》本身说,对元璋的有些重要活动如他在外交方面的举措得失语焉不详,也给人留下了某些遗憾。

标签:;  ;  ;  ;  ;  ;  

宽广、活泼、活泼、清新--论吕静林“洪武帝传”_朱元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