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论文_仲雨婷 陈成 任怡

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论文_仲雨婷 陈成 任怡

摘要:目前在我国,人们对各种翻译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对汉译英诗歌方面的研究也是重点之一,但仍存在着一些理论构建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中,择选三美论以分析其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并且通过分析归纳其对于动植物方面的翻译技巧,与理雅各的译文本作对比,学习了解诗歌翻译相关知识,得出一定结论,补充说明当代人对于许渊冲翻译理论运用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许渊冲;诗经;翻译理论;文化意象

翻译是译者在对原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用另一种语言将其内容再现出来,需要运用一定翻译的艺术和技巧,达到最佳翻译效果。文化意象承载了一个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宗教信仰、思维结构等等,由于中西方思想差异巨大,承载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就必需译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原文的理解与对外文的运用都要炉火纯青。

一、意象对应

关于《诗经》中的动物意象,昆虫和鸟类是最常见的两类,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卫风 硕人》。这四句是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经典篇章。四句比喻,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对此,许渊冲将其译为“Like lard congealed her skin is tender, Her fingers like soft blades of reed; Like larva white her neck is slender, Her 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在后两句诗中分别出现了“蝤蛴”和“瓠犀”两个动物形象,我们现在所看确实很难理解两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意象。“蝤蛴”是天牛的幼虫,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而“瓠犀”是指瓠瓜的子,排列整齐,色泽洁白。由于中西方的审美标准迥然不同,西方读者在看到这两句比喻的时候会很难将天牛的幼虫与美人联系在一起,更难想象出这样的一位古典美人。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直接将将文化意象与美人的特点融合起来,“蝤蛴”形容白皙的皮肤“larva white”,“瓠犀”形容洁白整齐的牙齿“teeth like rows of melon-seed”,这就符合了“三美论”中的最高级“意美”的原则,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原文,想象出那位明眸皓齿的中国古代绝色佳人。

而对于植物意象的处理,许先生在《诗经》中坚持异化为主,通过综合运用翻译策略,以增加其译作在音、形和意上的美感。比方说“君子如兰”,“兰”则是一个典型的植物文化意象,“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代表君子高雅清新脱俗的品质,“梅兰竹菊”更是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正是因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而被广泛运用于诗词写作中。《诗经》中《国风·卫风·淇奥》是一首以赞颂男子形象为主题的诗篇,诗中使用的手法称之为借物起兴,诗章每一节都以“绿竹”起兴,是用竹的坚挺、翠绿、高节来夸赞君子之高风亮节。许渊冲在处理植物文化意象时,隐喻翻译根据其三美原则活用翻译策略,如其翻译的《国风·周南·桃夭》,本诗每节开头均以桃花来起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被许译为“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How brilliant are its flowers! 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for the nuptial bowers.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How abundant its fruits! 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as family’s root. The peach tree beams so red; Its leaves are manifold. The maiden’s getting wed; Good for whole household.”桃,指的是粉红的桃花。而在中外,花都常常用于赞美女子,在诗章中,“灼灼”体现的是桃花颜色的鲜艳明亮,而此也正好映射出新娘粉红娇嫩的脸颊,“有蕡其实”则是说桃树硕果累累,侧面体现出新娘未来为夫家绵延子嗣,加以“蓁蓁”展现出枝繁叶茂,新娘与新郎一家相处和谐融洽。桃的这一连串因素投射在新娘身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形象隐喻表达。

二、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许渊冲在翻译《诗经》时,严格遵循“三美”理论,力求达到音美、意美、形美,不仅能有效传达了原诗的意义和韵味,还保留了诗歌的节奏和修辞,再现了原诗的美感,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在译文中,许先生部分采用了归化译法,由于源语言与目的语的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译者也要从读者的角度翻译诗歌原文,以读者能把握对原文的理解为目的,同时还要兼顾忠实于原文。

理雅各的译本多采用直译法,忠实于原文保留原有的文化意象,增加了详细的注解和评论,没有考虑归化译法以及原诗的韵律节奏美,对于不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而言,难以理解原诗的意境美,二者对《诗经》的理解大不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两种译文各有所长,都对《诗经》翻译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总结

本文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下手,即“三美、三化、三知”理论原则,探讨在其诗歌译本《诗经》中,对于文化意象的处理,其中出现的文化意象包括动植物以及一些非物化的意向。通过研究学习,有以下一些发现:

第一,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能够巧妙的处理《诗经》中各类文化意象,常常达到“一石二鸟”的一个效果,体现了其翻译理论的价值。

第二,“三美、三化、三之”翻译理论原则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不能够割裂开来看待,若单就遵循某一方面,或某两方面的原则来翻译,过于片面。

第三,在处理《诗经》中文化意象或其他诗歌译本时,译者应充分利用自身对于这个目标语言的了解程度优势,使读者更易懂。

由于本文作者的了解程度有限,本文的研究总结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一,本文研究文化意象使用的翻译理论原则过于单一,不能够体现翻译的多元化,第二,本文举例选择的译文不具有一个普遍性。

因此,除去以上的一些发现,许渊冲先生的诗歌译本理论运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其他译者有起着启示的作用。

论文作者:仲雨婷 陈成 任怡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从许渊冲翻译理论看《诗经》中文化意象的处理论文_仲雨婷 陈成 任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