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基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研究(1982-2017)论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基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研究(1982-2017)论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
——基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研究(1982-2017)

冯开甫,王 维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摘 要: 本论文通过对1982年至201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进行的文本比较研究,从宏观上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具体来说,对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有关外交的在过去工作回顾与总结、标题与引言、内容与架构、报告文风和论述策略四个部分进行比较研究,以此揭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注重发展各种外交关系、以追求和平与发展为落脚点等核心价值的继承性,以及中国外交思想在内容、思维与实践方式两个方面的创新性。40年的历史变迁,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思想表明了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继承性;创新性;中国特色外交思想

中国外交政策的宏观框架,一般由五年一次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勾勒。[1]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工作作了系统分析,其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篇幅,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外交思想的立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40年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因此,要深入理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的外交思想,必须对建国以来,特别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过程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的外交思想进行文本比较,以期探究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及其表征和内在逻辑,同时对更清晰地认识新时代中国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有所裨益。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分析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与总结部分

在报告对过去工作回顾与总结部分,党的十二大报告由于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面对国际上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格局的存在,虽中美关系已趋于正常化,但中苏关系在这一阶段由于苏联执行霸权主义政策,处于紧张的局面,因此主要担心在开放过程中自身面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安全问题,报告中强调“我们还要同世界人民一道,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2]。党的第十三次报告总结和肯定了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同时两极争霸格局继续存在,但呈现缓和迹象,世界人民制止战争与反对霸权的因素在增加,由此指出,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我们面对的挑战紧迫而严峻,报告强调“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围绕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调整外交格局和党的对外关系,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3],这是“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中。此后,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始终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报告还第一次强调了我国外交过程中的世界地位问题。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行总结时指出,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的终结,由此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4],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明确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首次指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第十五次报告中指出,参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科技上我们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明确提出:“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我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5],这是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充分肯定,也是在党的报告中首次回顾取得的成绩时用“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加以概括。党的第十六次报告首次在总结部分指出我国“对外工作开创新局面”[6],并且第一次使用“双边和多边外交”。可见,我国外交范围正在不断扩大;报告中还提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在党的第十七次报告中,首次对我国外交使用“全方位外交”进行总结,用“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高度概括了我国外交的发展程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国际环境”[7],可见,我国外交不仅有利于世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这次大会用“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结晶。在党的第十八次报告中总结我国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首次提出“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8],足以证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在进一步增强。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中,在对世界形势清晰认识的前提下,用“全方位外交布局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9],高度概括了我国外交实践的加速推进,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实践的展开,彰显了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总之,从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外交思想及工作的比较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40年改革开放我国外交获得的成就越来越多,外交布局逐渐完善;同时反映了我国外交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发展,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二)标题与引言部分

标题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入推进和对外开放的理论更加系统完善。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用题为"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的章节专门论述了我国的对外政策;十三大报告中没有用专门的章节论述我国外交的话语。报告只是在其他的与经济相关的部分略有提及有关外交的问题;从十四大开始用题为“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一章的篇幅专门论述了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十五大用题为“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一章的篇幅系统论述了我国的外交思想;十六大用题为“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进行论述;十七大开始一改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标题的“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题目转到“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从侧面反映了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对外话语权有了明显增强;十八大用题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系统论述了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过程中的具体举措;十九大用题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论述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主张,充分表明我国对外话语权的增强。标题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参与全球化的主动性的增强和国际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话语更显自信。可以看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注重发展外交关系,通过开展外交既促进我国自身发展,又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总之,除十三大报告中没有关于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的专门章节论述外,十二大、十四大到十九大的报告关于外交专门章节的论述一般都是从对每一阶段的国际形势进行判断和回顾我国在每一阶段取得的外交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外交举措的阐述,表明我国外交思想的演进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世情和国情的现实判断和调整。

(三)内容与架构部分

宁波市儿童阅读推广主要依靠公共图书馆和民营绘本馆两种方式。老约翰绘本馆作为宁波市民营绘本馆的代表企业,其壮大阅读推广队伍并开创阅读推广新形式的做法对宁波市儿童阅读推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通过参与老约翰绘本馆系列活动,我们在深入了解后发现其内部运营仍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有突破性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市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开展存在的不足,亟需更新理念为其发展提速。

《报告》多次提到一个半多世纪前发生的美国内战、一个世纪和半个世纪前的两次世界大战、近三十年前结束的冷战以及早已解体的前苏联(Civil War,two world wars and the Cold War,Soviet communism)。通过模糊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点,使得听众很容易将当前的局势与过去的动荡、竞争和冲突联系起来。这些历史事件唤起了观众对战争的残酷、血腥和黑暗的心理记忆和恐惧情绪,并且会无意识地将美国的当前形势与动荡、竞争和威胁联系起来。这种时间趋近化策略很好地利用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心理,让美国公众相信强化国家军事力量的必要性,从而巧妙地将增加军备支出政策合法化。

第三,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思想的落脚点与核心价值。时代主题是不同时代面临的带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之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促进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解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国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外交思想也主要表现为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历过长期的两极争霸格局,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来,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上始终是:和平与发展,并且在40年来我国的外交思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落脚点与核心价值。改革开放初期,正因为和平与发展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在十二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还要同全世界人民一道,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35];面对美苏争霸格局,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将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努力推动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的方向继续发展”[36];冷战格局终结以后,面对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纷争等世界矛盾,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继续存在,十四大上强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37];针对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局部冲突时起时伏的状况,十五大上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不懈的努力”[38];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十六大上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39];十七大上“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40];在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共同挑战的情况下,十八大上强调“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41];十九大面对乱象丛生的世界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42]。我国外交始终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步入新时代,面对摆在全人类面前的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贫富分化、地区热点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首先,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指出我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是靠自己艰苦奋斗。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目的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决不能损害民族经济”[24],可见从一开始我国的对外开放就强调开放要独立自主的问题;十三大上强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5];十四大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6],在第三部分“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外交政策”中强调“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7];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改善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我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28],在第九部分“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强调“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9];十六大报告中在对过去工作进行总结时指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30],在第九部分“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七大报告在对过去工作进行总结时指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合作广泛加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良好国际环境”[31],在第十一部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32];十八大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九大上强调“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33]。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表明了我国外交的立场——独立自主,又表明了我国外交的方式——和平外交。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外交思想始终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正是在这一外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号召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1 207例,术后感染39例,感染率为3.23%,其中5例为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0.41%。Ⅱ类切口手术(清洁-污染手术)92例,术后感染2例,均为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2.17%。Ⅲ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37例,术后感染1例,为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2.70%。

在十二大报告中第二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中,强调我国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这反映了刚刚开放的中国面对自身的状况迫切需要发展的要求,同时在第五部分“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强调了我国外交的原则与立场,论述了我国与日本、美国、苏联以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并且首次论述了我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用三个“反对”、七个“支持”表明我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具体做法;十三大报告在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强调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利用国外市场、资金、技术,而且更注重强调进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出“健全涉外经济立法”反映了我国外交重质量和安全的实践推进;第六部分“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强调了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问题和第一次强调了时代主题问题。十四大开始至十九大报告关于外交的思想一直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外交思想的具体内容在不断丰富:十四大报告第三部分“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在对过去外交取得的成就和当时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的国际形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新格局的形成作了“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的预判;还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作了进一步的系统分析;首次表明我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立场:“我们主张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10],这是党的报告中首次出现“我们主张”、“建立”,表明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国在外交中的话语主动权增强;扩展了除了前两次报告强调的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还强调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相较于十二大、十三大报告,十四大首次系统论述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发达国家以及同各国政党的关系问题;首次提到人权问题并表明我国的态度。十五大报告在分析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在政治与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冷战思维仍然存在的基础上,对我国将如何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了具体阐述;除了强调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国政党的关系,还增加了我国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的内容。十六大报告在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不安宁的世界国际形势进行分析时,首次明确指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11],表明我国对参与全球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报告中的四个“我们主张”和六个“我们将继续”完善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首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具体举措;除了具体论述了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周边外交、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关系,还首次提出“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12],体现了我国外交层次越来越广。十七大报告在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的国际形势判断的基础上丰富了十六大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具体举措,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以外,首次指出“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3];还首次论述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问题;对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作了进一步论述;相较于十四、十五、十六次大会报告,此次报告没有专门用单独的段落论述与发达国家、周边国家等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段落进行的集中论述,反映了我国对同各国关系的认识更加凝练;同时报告中第一次提到“加强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增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14]。十八大在分析国际形势时一改以前的报告只从世界、经济两方面进行判断,增加了对文化、社会的判断,从侧面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深度;同时一改以前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视为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首次指出“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15],明确了“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强调共同发展、应对共同挑战;对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途径作了进一步论述,理论与实践更趋成熟;一如前几次报告对我国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其中又增添了新内容,首次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16],反映了我国外交关系的范围不断扩大。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我党的性质与我国的外交结合起来论述;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作了具体阐述;在十八大上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具体阐述;首次提到“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7],表明了崛起的中国的立场,对“修昔底德陷阱”、“国强必霸”的逻辑作了正面回应;报告一如以前的报告提到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关系,但此次报告中没有提同发达国家的关系,而是用了“大国关系”,可见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过程中我国的外交角色定位发生了重大转换;报告还提到了“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18],体现了崛起的中国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四)报告文风和论述策略部分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除了在内容上进行优化、在理论上实现创新以外,在报告文风和论述策略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体现出立场鲜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结构系统、高度概括的语言风格和论述策略,使党的外交话语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号召力。文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体现,党代会报告中有关外交思想的文风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及理论随着外交实践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与时俱新,标致着我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9],把我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结合起来,表明我国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建设者。“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20],两个“永远”的使用彰显了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的坚定立场。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1],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建设和谐世界的具体要求,系统地架构了我国对理想国际秩序的构想;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2],“建设者”、“贡献者”、“维护者”这组词的使用将我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角色定位鲜明的表现出来。

又如,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到十四大的“参与国际竞争”、“我们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3],十五大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十六大上“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十七大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十八大上“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十九大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这一系列的句式,表明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外交实践的推进,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中国人民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信心。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表征及内在逻辑

通过比较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交思想随着外交实践的推进既有一以贯之奉行的外交政策、注重点与目标,又有求索不止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思想的继承性

在目前的局面下,需要抓住的是机会,提高的是内功,研究的是用户。机会点很少,只有两个方面。一是仍然要关注房地产,关注的不是房价和存量房,而是要看房地产市场诞生出来的机会。比如说精装修、长短租市场,尤其是精装修,今年的增速是非常快的。第二个就是城镇化和人的流向。目前我们国家有18个城市的城镇化率低于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在三四级市场家电企业会有所作为。还有就是人的流向。随着逃离北上广的趋势加剧,人的流向变成了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我们套用一句话,什么叫市场?有人的地方才有市场。那么在人口流入的去向中,省会或者非省会发达城市,是我们的机遇。

其次,始终注重发展各种外交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由于尚处于改革开放之初,开放的程度因为自身发展水平低而步伐太小,当时还主要担心我国在开放的过程中的政治安全问题,因此报告系统论述了我国与日本、美国、苏联几个主要大国的关系问题,还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十三大得益于开放以来的国际市场、资金、技术带来的发展,开放的步伐逐渐大起来了,开始注重发展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同时强调改革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问题;随着开放实践的推进,十四大在回顾过去几年工作成就时指出“我们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得到了改善和发展”,此后,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始终从同周边国家、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关系进行论述,但又不只局限于这几种关系,随着我国外交实践的推进,我国注重发展的外交范围越来越广,各种外交关系不断被提及;十五大除了强调注重发展同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各国政党的关系,还增加了我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的问题;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增加了开展民间外交的内容;十七大增加了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团体对外交往的内容;十八大增加了强调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大上没有强调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问题,而是强调“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整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34]。40年来,我国注重发展的外交范围更加宽广,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外交实践理论的不断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也正是党始终注重发展各种外交关系,使我国在40年来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外交布局。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实践的推进和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提高,外交内容得到不断丰富,架构更加系统完善。

(二)中国外交思想的创新性

与以往党的报告相比,除了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坚定立场、我国的全球伙伴关系内容,在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突出、人类共同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形势的判断下,十九大报告中还有许多新思想与新定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塑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45]报告中的这些话语从侧面体现了我国外交思想越来越趋于成熟,外交成果丰硕。特别是报告系统论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其次,从注重“争取自身发展”到“肩负国际责任”,中国外交思想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建设为我国的中心任务,在十二大报告中主要强调“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靠自己艰苦奋斗。这是绝对不能动摇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目的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决不能损害民族经济”[43],当时我国的外交思想更多的是注重通过开放促进自身发展,通过开放利用外国资金进行建设,通过开放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我国的生产建设事业;通过开放利用国际市场扩展对外贸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总体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文化、科技、军事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在开放过程中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一直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我国的和平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得益于开放带来的发展,中国也更加注重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面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中国的外交强调“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44]。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上各国和各地区处于一种密不可分的状态,面对全球性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国,更是义不容辞,中国深刻的意识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存在着共同利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因此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具体实践的推进,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多。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参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的外交思想内容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丰富,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架构也更趋多样。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

从宏观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过程做一个梳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系列思想。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外交的最新论述,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如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注重发展各种外交关系、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话语的落脚点与核心价值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最终体现。

首先,中国外交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思想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外交实践的推进,我国外交思想的内容一直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中国的外交思想主要集中体现为我国注重利用国外资金、市场、技术发展自己,同时注意我国的政治安全问题;此后,我国的外交思想在此基础上开始注重开放的质量,并逐渐完善与开展我国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多边事务、民间外交等的外交关系,我国外交的层次越来越多;从开始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到后来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领域越来越广;关于国际秩序的内容越来越具体和系统,从十五大的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的“四位一体”到十六大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国际秩序从“四位一体”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位一体”布局,再到十九大上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方面进一步系统论述和完善了中国对当前国际秩序的认知和表达了中国对理想国际秩序的愿景;随着我国外交实践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对国际形势的把握程度越来越深。

如前文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思想的内容在不断完善,我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世界的外交话语更加自信,这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崛起以及全球化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 对比图6(a)中骨架曲线发现,加载初期,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改变,对试件初始刚度影响不大;进入弹塑性阶段后,骨架曲线逐渐分离,峰值过后越发明显,表明再生粗骨料在服役和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缝等初始缺陷,对后期承载力和刚度的影响相对显著。

总之,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有关外交的演进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其思想内容的梳理与比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有利于中国讲好自己的故事,并与世界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王存刚:《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谁在制定?谁在影响?——基于国内行为体的视角》[J].《外交评论》,2012年第2期,第4页。

[2][24][35][43]人民网:《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448/4526432.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3][25][36]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数据库:《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4][10][19][20][23][26][27][37]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数据库:《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7/65446/4526308.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5][28][29][38]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数据库:《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85.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6][11][12][30][39]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数据库:《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8/65445/4526290.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7][13][14][21][31][32][40]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数据库:《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55.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8][15][16][41][44]人民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18/c1001-19612670.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9][17][18][22][34][42][4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访问时间:2018年10月23日。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Thoughts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alysis Based on the Politic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1982-2017)

FENG Kai-fu,WANG wei
(School of Marxism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China )

Abstrac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xt of"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China's diplomacy"in the politic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1982to 2017,it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iplomatic thoughts over the past 40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Specifically,on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report review and summary of diplomatic work in the past,the title and preface,content and structure,report writing and discourse strateg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parts,in order to reveal the 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diplomatic thought has always pursued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plomatic relations,in pursuit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 as the foothold and inheritance of core value,as well as China's diplomatic ideas in the content,way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wo aspects of innovation.The 40years of historical vicissitude and China's diplomatic thoughts entering the new era indicate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ization in breadth and depth and the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Key words: 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diplomatic thoughts;Inheritance;Innovative;Diplomatic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02-(2019)02-0027-08

收稿日期: 2018-10-18

作者简介:

冯开甫(1967-),男,汉族,四川盐亭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然而“prehistoric powers”是否就是“洪荒之力”最正宗的表达呢?《韦氏大词典》对于prehistoric的解释为史前的,有历史记载以前的,除此以外,还兼有陈旧的,不时髦的情感色彩。与“洪荒之力”这一新型流行词的基调不够吻合,因此笔者认为单纯的将“洪荒”解释为“prehistoric”,将“洪荒之力”直译为“prehistoric powers”,恐怕很难完整地传达原词的含义。

王 维(1992-),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赖振寅)

标签:;  ;  ;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的演进-基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关于外交的文本研究(1982-2017)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