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课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高中语文选课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试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

始于2004年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从试点到现在已经整整三个年头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规划和建议,把语文课改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较之以前出台的有关选修课的规定(例如1996年版《全国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具有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完全可以说,它颠覆了几十年来甚至上百年来我们对于语文教材、语文教法以及语文学法的观念,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界来讲,堪称震撼,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次语文课程改革中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构想并对之下了的功力。于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设置也就成为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相应的语文选修教材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之一。当下的语文选修教材都有哪些新的特点、选修教材怎样编制才更合理、如何合理地利用语文选修教材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目前通过审查出版的五家出版社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二、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新特点

1.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性

根据《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1]“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1]“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1]的基本理念,选修教材确实是从不同侧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的侧重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有的侧重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例如五家出版社都出版的关于古代诗歌、现代诗歌等教材。本次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各家编写者都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在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已经出版的这几套语文选修教材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范围。例如有的选修教材着力于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立足于帮助学生陶冶心灵、蓄志养气、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在这一点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该社出版的《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一系列关于文化的教材,在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所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自身发展方向和学习兴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2.教材开发种类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1]。根据这五个系列,已经有五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各自的选修教材,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其教材名称更可谓是“百花齐放”,具体如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共16种)。

江苏教育出版社:《现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小说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实用文阅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当代语言生活》《〈论语〉、〈孟子〉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共16种)。

语文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中外现代诗歌欣赏》《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红楼梦〉选读》《外国优秀短篇小说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经典电影作品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名人传记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写作基础》《〈论语〉选读》(共14种)。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新闻阅读与写作》《传记选读》《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论语〉选读》《先秦诸子百家名著选读》(共15种)。

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现当代诗歌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选读》《〈史记〉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论语〉〈孟子〉选读》(共11种)。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家出版机构可谓是铆足了劲要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这班车。参编机构如此之多、教材数量如此之大、种类如此之繁,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无论是单就对于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还是就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言,选修教材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3.教材编制方式的灵活性

我国现在的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初步形成了“文学鉴赏”“语言应用”“理解探究”三个大类。这三大类教材的编制也有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例如我们更加注重专题的设置以及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的水平,增加了很多语言实践的内容。同时,广大的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都在努力遵循汉语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

(1)有合编,有分编。以“诗歌与散文系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是采取了“合编”的方式,即时间跨度大、内容的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较多,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就是采取的这种合编的方式;而有的出版机构则采取了“分编”的模式,即时间跨度上相对集中,题材也分得更细了,比如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外的其他四家出版机构,均编有《唐诗宋词选读》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名称为《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有统编,有专编。“统编”在这里是相对于“专编”而言。统编即将各作家作品统一编写成一本教材。以“小说与戏剧”模块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都属于统编类;而其他四家出版社则有针对某一本书或两本书所编的专门的教材,或者是以某个经典作家为主要内容编写的教材,例如上文列出的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论孟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可谓专编。

(3)教材内部单元编排各有特色。在选修教材单元的编制上更是非常灵活,多种多样,可以说完全突破了以往教材编写的条条框框,也能够体现出编写者的匠心独具。同是古代诗歌散文系列的唐诗宋词,有的是按照诗歌史为线索进行单元编排,其覆盖的面也比较广,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就以“气象恢宏的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这样的顺序和标题来安排单元;有的是按照点、面结合的方式,并直接点明赏析的方法,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式编排;有的采取精、泛相间的方式,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的单元编排模式就是按照这种精、泛结合的方式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等。并且每个阶段的诗词前面都有一个精当的定语对其特点加以概括,例如“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等等。其中李白诗、杜甫诗、东坡词、稼轩词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单元,可谓精。其他几个单元同时体现了唐朝时期诗歌发展的大体脉络,可谓泛。这种编排方式兼顾了时代与主题。

4.教材内容的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时代性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作为选修教材,由于模块和体裁的限制,很多人觉得很难编出具有时代性的教材来,因为像古代诗歌散文这样的板块很难将其与时代性联系起来。但是这个担心在我们新的选修教材的编者看来并不是大的问题。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论语〉选读》中就有这样的练习设计“孔子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人生任务如何?这对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启发?”[2]“孔子所讲的‘信’包括哪些内容?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信’的理解。”[2]“怎样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这些问题的设置都体现了编者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现代、古为今用的良苦用心。再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在“致同学们”中就直接提出“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正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3],将鲁迅的那个时代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紧密地结合起来。教材单元设计上有“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与言说鲁迅”这样几个环节,由鲁迅作为一个与我们一样的“人”开始再到走进他的世界,教材试图打通鲁迅与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的隔膜,其目的当然就是对当代的反思,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其他的教材诸如《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汉语学习与应用》《演讲与辩论》等选文内容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更是显而易见了。

5.教材对象的“生本”性

这里的教材对象是指学生,也就是说本次选修教材的编写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顾之川老师在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选修教材时就曾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导向性”“自主性”“通俗性”“适应性”等原则,主要是让选修教材从“教本”转向“生本”,注意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系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4]。语文出版社的也提出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分别为“对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对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探究能力的培养”。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也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和活动,整个结构系统都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当然处在中心的位置。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也在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

我们可以看到各家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大多从专题角度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针对《史记》《论语》《孟子》等编写的文化选修教材、针对《红楼梦》和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编写的文学鉴赏教材等,都有较大的探究力度。

(2)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版块编写的教材也是充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学生完全可以活学活用,将课堂上的语文学习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语文能力。在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都考虑学生的兴趣,例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中的篇目《“小牛”与“小刘”》《你上过堂吗》《“两会”与“三农”》《“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他又一次悲惨地死去》等,一看标题就有吸引力,能引发学生打开课本先睹为快的冲动,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拓展与夯实基础同步

高中的语文选修课毕竟还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无论如何学生还是要面对高考这一最终评价。各出版社的语文选修教材都考虑到了这一点,也就是如何处理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一册中,在文本之后均有“品读与探讨”和“积累与应用”两个小板块。在后一个板块中就集中体现了夯实基础的意图,一般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或者积累一定的词语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中也能体现这一特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师需要精讲精读的篇目,以及学生的自读篇目。再如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对语言文字和汉语知识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精读篇目还是泛读篇目,均设计练习,在重视语言品味的同时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比如标点或翻译古文等。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所呈现的问题

1.缺少精品教材

如前所述,现在共有72种语文选修课的教材,其中的35种已经于2005年在各实验区投入使用,其余的37种也已经在2006年投入使用。那么,是否教材的多样化就等于教材的精品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庞大的语文选修课“餐桌”,应该说已让我们这些饥食者感到无比丰盛。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却发现这道“满汉全席”却并不能给我们色、香、味俱全的感觉。我们觉得很多菜似乎都“上重”了。就像是不同的厨师做了相同的菜肴,虽然略有不同,却很难让我们有大饱口福的痛快之感。就单看以上列举出的72种选修教材,仅“唐诗宋词”一项就有四本之多。虽然其编写体例上有些差别,但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教材虽然多,但却并不能给人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之感。教材重复的多部、多套并不能说就是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相当多的优秀资源无法真正实现共享。

2.编写队伍中缺少一线语文教师

仔细研究现行的选修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选修教材的编写队伍中真正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的是很多大学以及各种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当然专家学者参与中学教材建设是一件好事,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蔡元培、胡适、朱自清等都已经认识到了中小学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专家学者们可能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并不像中学教师那样了然于胸。我们可以翻翻现在的选修教材,上面可以说有很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甚至有很多是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言规范与创新》中就有诸如《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从汪曾祺小说看语音创新》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的负担过重。因为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连语文教师本身都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更何况课业负担本已过重的高中生了。

3.教材使用过程中,最终“生本”让位于“考本”

面对琳琅满目的选修教材,学校(或者地区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代替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的教材,既然选修课的教材是既定的和被动的,学生在上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学校给我定什么教材,我就用什么。连进一步了解选修课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又谈何满足学生自主的选修课呢?既然教材是既定的,那语文教师在教授所谓的“选修课”的时候,只是拿着名为选修课的教材上必修课的内容。所以,在现实中,最终“生本”已经让位于“教本”。

而在选择那些选修教材的时候,学校(包括更高一级的教研机构)当然考虑到的是本校、本地的升学率了。既然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在这里,那学校也就对准这方向,依然是“高考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在已经蜕变成必修课的选修课于是又受到了另一轮的消削:那就是在语文教师教的时候,只教高考可能考到的知识。至此,选修课既不是“生本”,也不是“师本”,而最终是彻彻底底的“考本”。在定选修教材的时候,很多学校仅定几册选修教材,下面以山东版、人教版、苏教版三家出版社的选修教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例如鲁人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语言的应用》;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等都是选修课中的重点选择书目。而其中又以鲁人版和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最为炙手可热。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考在学校制订选修课计划中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现当代诗歌、中外戏剧之类的知识在高考中不会直接考,如果学了也不会有很明显很直接的效果。而像古代诗词,在高考中有5分是直接考古代诗词的背诵默写。而通过《史记》的某些篇章的学习就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这将直接转化成高考语文科的分数。

除此之外,当下的选修教材在如何处理与必修教材的关系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如何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当然,我们也知道,选修课的设置包括选修教材的编制和使用,无论对于广大教师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对于这个新事物我们也不能过早地进行盖棺定论的评价。但是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正确经验,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一定会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标签:;  ;  ;  ;  ;  ;  ;  ;  ;  

高中语文选课教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_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