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基于文本《对智慧的追求》的解读论文

浅议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基于文本《对智慧的追求》的解读论文

浅议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
——基于文本《对智慧的追求》的解读

吴双同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100875)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文本《对智慧的追求》的解读与梳理,首先分析了普罗提诺如何详细说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并且在对普罗提诺关于“公民的”、“净化的”和“理性的”德性的论述中指出其理论来源和局限性,最后说明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观点的价值与问题转向。

关键词: 普罗提诺;人类德性;来源;局限性

《对智慧的追求(Pursuits of Wisdom)》一书及其作者“约翰 M.库珀(John M.Cooper)”并不为国内学者所熟知,以至于本书的中译版至今仍没有出版,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阅读与思考。在《对智慧的追求》一书中,作者将全部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导言: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苏格拉底式的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两种生活方式”、“斯多葛学派式的生活方式”、“伊壁鸠鲁学派和怀疑论者的生活方式”以及“柏拉图主义的生活方式”。这六部分依次论述了在古代哲学中,从苏格拉底到普罗提诺的六种生活方式。其中,最具吸引力的还属第六部分——“柏拉图主义的生活方式”中普罗提诺对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的论述,而本文也将以此作为展开。

一、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公民的、净化的和理性的

在普罗提诺看来,人的美德总体来说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首先是关注我们在精神层次的活动的美德,普罗提诺称他们为“更大”的美德。其次,我们和我们的理性关注物质世界,关注我们的“下层次(物质层次)的生活”。由此普罗提诺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美德的理论,说明我们的理性需要美德,以完善我们的智力生活(作者在这里以普罗提诺的名义称之为“理性”的美德)。“公民的” 美德则是普罗提诺所说的实践的产物,而非理论的结晶。它的目标是有体面动机的体面行为,特别是对身体来自外界的伤害和威胁以及对与个体社会地位和尊严有关的欲望作出回应,这种美德必须以一种恰当而有序的方式存在。

制定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效约束PPP投资型项目建设各项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要明确质量管理人员具体职责,加强材料质量管理、工序质量管理,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让PPP投资型项目质量管理取得更好效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除此之外,普罗提诺认为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第三层次的美德——“属于智力而不是意识低下的美德,其关心的是我们需要使自己从(错误的)那种活跃状态走出去的条件,自觉地参与和关心普通人的‘低下’(物质)生活”。在普罗提诺看来,由于普通的、非哲学的人容易忽视并否认真实的自我,这时就需要“净化”的美德来使“灵魂与污秽的肉身分离,使灵魂得到净化”,进而充分和适当地运用我们智力,努力思考,行使美德。

温度对海洋、天气分析和预报、大气物理、环境的研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探测大气温度的激光雷达有瑞利散射激光雷达、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和拉曼激光雷达。瑞利散射激光雷达具有时空分辨率好和探测灵敏度高等优点,除此之外它利用激光和大气分子的瑞利散射机制产生雷达回波,不存在大气的探测盲区。

根据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达成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5]的诊断标准及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的辨证分型进行确诊和分型。

对于普罗提诺来说,整套美德理论的关键在于,因为我们的存在,我们的使命就是超越生命。柏拉图主义者认为,作为人的美德的本质和唯一的活动就是使用我们的智力来积极地思考。因此,“在生活中唯一的满足和满足的源泉就是远离,在极远的地方对于我们‘下层次’的物质生活进行思考”。这是一种对理论思考的深深着迷,而且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对真实世界的爱,这种想法使我们完全接触到、认识到在那里的,我们唯一的、真正的善。就目前的生活而言,普罗提诺认为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看作一个被指派来监督个体的生命的人,在体现理性动物的生命时,既要看到它获得食物和其他身体所需的物质,也要看到它与其他人类、动物在道德和社会上的正确交往方式。

苏格拉底认为的真正的美德(即真正的温和,正义,勇气和智慧)是指在精神或灵魂上的“净化”,以及他自己关于美德与纯洁的观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共和国消除快乐、痛苦和恐惧等等。对于斐多中的苏格拉底而言,消除这些东西意味着没有或者不再有任何“与身体的自愿联系”,并且远离欲望和身体的激情。只有哲学家才能进行这种清理,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这种事实——真相和现实能以单独形式存在。哲学家是“学习的爱好者”,他们意识到,“要通过把握形式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就必须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灵魂从身体中分离出来”。哲学家们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任何东西都不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或利益。在他们看来,对于人类来说,最高的价值就在于我们的思想和智慧,而只有哲学家拥有真正的美德和智慧。

二、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三个层次的理论来源及其局限性

普罗提诺对待“有福的古人们”总是非常尊敬的,而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他更是对柏拉图怀有极大的敬意,在谈到柏拉图时总是用尊称的“他”。普罗提诺曾明确表示:“柏拉图知道了生成的顺序——从善产生出理智,从理智产生出灵魂。因而,我们这些观点并不新奇,也不是今天的发明。”作者在说明普罗提诺制定关于人类德性三个层次的理论时,特别是关于中间层次“净化的”美德时,结合了柏拉图关于美德的两个讨论和《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所表现出的对美德的一系列反映,形成了一个真正新颖、构思巧妙的新柏拉图主义的人类美德理论。

但普罗提诺认为,在理想城市中,所有的非哲学家都是独立的,总体而言,无论他们生活在什么宪法下,他们都是正派的人。因此,普罗提诺发现,这不仅仅是一种“公民”的勇气,而且也是一种“公民”的正义,一种“公民”的适度,似乎更是一种“公民”的智慧,是属于所有非执政的公民的。

如果说柏拉图所主张的生命的根源在于维持一个人与一切身体或身体之间的距离,那么普罗提诺确实遵循了柏拉图的理论,让人的灵魂完全脱离了一切,成为纯粹的精神实体。他同样理解灵魂,因为那是一种适当地保持自己心理上脱离一切的东西。对于普罗提诺来说,人性的精神化带来了人类美德和道德生活的一种基本的重新定位。真正的好是我们唯一的经验,当我们从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世界里寻找时,我们将目光转向永恒的生命。在他的理论中,我们可以不顾任何时间的流逝而存在的。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境内峡谷纵横,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居住在这里的26个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经济发展状况差距较大……种种原因,构成了云南贫困地区集中、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等情况,成为中国扶贫之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认真贯彻落实人总行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和要求,积极履行金融扶贫牵头作用,金融机构主动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截至2017年底,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投入各类扶贫款项210.28亿元,同比增长24.31%;截至今年6月末,仅扶贫再贷款余额就达74.06亿元。

然而,普罗提诺努力研究的关于柏拉图式文本的美德理论的结果是令人不安的,甚至是混乱的。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普罗提诺的美德大致上与柏拉图所提出的正义、勇气、节制和智慧等同。一方面,普罗提诺确实将他的美德形容为美德,这表明他希望通过利用我们的精神、智力来控制和监督我们的“低下”生活,比如情感、情绪等等。然而,与此同时,普罗提诺又贬低了它们,因为真正快乐和善良的人已经对其实现了超越。这使得普罗提诺的解释处于尴尬的境地,他不得不在自己的描述中搜寻美德的材料,以找出真正有德性和真正快乐的人所拥有的一套真正相关的,完全属灵魂的美德。为此,他希望追随苏格拉底在《斐多篇》里的观点,并保留这一术语,以引导人们的生活。

三、结语

对于普罗提诺来说,道德和美德的核心问题在公民美德层面,关注的是智力这种被赋予身体的向下注意力以及其形象的经验和操作方式。实践的智慧(如果真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假的话),就会以正确的方式给予这种关注。只要我们还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个体动物活着,我们不得不以他所描述的以经验和行动为导向的方式来思考,即使我们不是完全清醒的时候也是如此。不这样做就意味着“我们意识的理性会放弃对我们的控制,让我们变成纯粹的动物意识,以及我们的非理性的欲望和感觉会支配我们所有的无人监督和无人看管的身体动作”。当我们按正确的方式参与,按照(实践的)智慧的原则行动时,我们将运用经验主义和以行动为导向的推理能力,这种力量属于我们的灵魂。

因此,对于普罗提诺来说,实践的智慧是一种属于灵魂层面的品质,尽管它源于智力,但它并不是灵魂(智力)本身。这种公民的美德与正义、勇气、节制和智慧一起,同样是一种重要的美德。并且,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灵魂意象的美德,它是由智力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它使人的灵魂层面与身体、物质和社会生活相联系。

当然,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的理论也是具有局限性的,不过“理论局限,往往不是理论者个体的问题,关键就是探讨问题的方式”。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三个层次问题的论述引起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把注意力转向什么是正确的,以及这种转向的方式与我们自己“理性”这个更重要的事情有关,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普罗提诺转向了对人类善良与幸福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John M.Cooper.Pursuits of Wisdom[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P.342,348,359,362.

[2]梁中和.《斐多》中的“净化”与“德性”释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09):51-57,P52.

[3]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P691.

[4]何良安.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差别[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04):18-24,P23.

作者简介:

吴双同(1998- ),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哲学。

标签:;  ;  ;  ;  ;  

浅议普罗提诺关于人类德性的三个层次-基于文本《对智慧的追求》的解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