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审美教育论文_孟祥云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审美教育论文_孟祥云

孟祥云(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 吉林 白山 134300)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以诗歌教学为例,论述了教师如何从审美主体着手,运用多种方式,丰富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4-015-02

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与命题,是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的。但是人类的审美教育实践却早就伴随着审美活动的发生而诞生了。可以说,人类产生了审美需求,随之产生了审美活动时,审美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审美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等,其中学校的美育是最基本的形式。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活动包括对文学艺术的鉴别和欣赏。在美学家朱光潜生生看来,诗在一切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是欣赏其它文学作品的重要前提。语文教材的大幅度改进,不仅再次确定了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而且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昭示了一个角度和方向,那就是通过诗歌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审美素质,通过诗歌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关于审美客体和审美教育

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是家庭有意识的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欣赏诗歌是一种审美活动,那必然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诗歌是审美客体,诗歌作为审美客体又分为若干个审美单元,如景物美、意象美、意境美、情美、理美等。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凝聚在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增强对美的感受。

语文教学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不但不会有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抵触。所以我们要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我们应该接受美。除了以上几种审美客体外,语文课堂氛围也具有审美因素,尤其是诗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和投影的渲染;录音配乐、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它们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特定气氛中,使学生在和谐、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二、从审美主体着手,如何使审美主体感受美

相对于审美客体而言,学生是审美主体。我们在探寻审美客体的同时,要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使审美主体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借助多媒体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长沙》,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图画:一幅是 " 湘江秋景图 ",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生机勃勃;一幅是 " 独立寒秋图 ",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酬筹。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想,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

(二)、借助绘画

苏轼有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画面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诗歌讲究画面感,绘画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诗、画、事结合得最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在他的《山居秋暝》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等,描绘了一组清静、幽美的画面;然而在幽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 ― 浣女欢笑、渔人下舟,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几幅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促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 " 文 " 与 "画 " 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借助音乐

古代的诗本来就是伴随音乐而歌的,因而诗与音乐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产生共鸣。古代的许多诗歌现在仍可以伴奏而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 "闲愁 "。但如果借助音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歌。讲李煜的《虞美人》时,以一曲屠洪刚的《霸王别姬》为尾声,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霸王之气,体会不同的 " 亡国之音哀以思 "的愁绪。

(四)、借助美读

所谓 " 美读 " 就是指 "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叶圣陶语)。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 " 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如《琵琶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 琵琶女的 " 晚年沦落 " 和作者的 " 谪居卧病 ",以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的感慨。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五)、借助习作

这里的习作是指在学生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具有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的白话 "美文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可以让学生描写词人与恋人惜别的凄切场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领悟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六)、借助移情

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所说:" 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外物,便浑然记忆自己的存在,不久你就和外物混为一体了。你注视一棵身材停匀的树在微风中荡漾摇曳,不过顷刻,在诗人心中只是一个很自然的比喻,在你心中就变成一件事实: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和哀愁一齐假借给树,它的荡漾摇曳也就变成你的荡漾摇曳,你自己也就变成一棵树了。"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 移情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美感认知。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通过联想,可由物生景,由景生情;也可以是由物直接到情。

(七)、借助对比阅读

有比较才有侧重,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迁移,如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让同学体会 " 沁园春 " 这一词牌的格式。每首诗都有它的精华部分,通过对比才能更显其优点,加深学生的感悟,得到美的提升。

总之,诗歌中充满着美,在诗歌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学会审美,教师要深掘教材中各种美的对象,善于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积极建设,转化有利的审美对象,让学生从情绪体验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愉悦,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发现美,创造美。

论文作者:孟祥云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  ;  ;  ;  ;  ;  ;  ;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诗歌审美教育论文_孟祥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