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探究-特征、价值与实现路径论文

社会化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探究-特征、价值与实现路径论文

社会化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特征、价值与实现路径

王吉康

(山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山东济南 250014)

摘 要: 核心素养的培育与个体的社会化都是贯彻人一生的过程,二者具有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作用。从社会化的视角审视核心素养,可以发现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核心素养对学生具有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的价值。为更好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个体社会化,需要依据学生年龄阶段合理安排素养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现状分清核心素养发展主次;突破学校场域,在社会上弘扬核心素养理念。

关键词: 社会化视角;核心素养;特征;实现路径

核心素养是对未来合格公民形象的生动描绘,是着眼于培养适应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世界的未来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理念框架。同时,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最终指向,制定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未来有能力获得社会生存的人,能够过上幸福社会生活的人。唯有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国家等外在诉求的实现。因此,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发展不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与价值。以往研究大多就核心素养论核心素养而没有抓住核心素养的本质与内涵,本研究以社会化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层面论述核心素养的背景、特征、价值及实现路径。

在我国,内部规范体系由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对于高校也有一些指引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规范,比如在2014年开始正式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但是高校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要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结合控制环境的特点设计更为具体的制度。现有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等规范主要围绕财务会计方面,但是目前备受认可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报告(2013年)显示,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只包含财务会计,而是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因此高校必须要在国家规定的内部控制总目标的引领下创设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在20世纪末最先由国际组织提出,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盟委员会等制定了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从根本上说,核心素养的提出反映了社会指向,具有社会本位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适应技术的快速且持续变化、社会日益差异而多元、全球化所创造的人与人相互依赖的新形式,确立“素养”观念〔1〕,并明确三类核心素养:其一,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具体包括交互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的能力,交互使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交互使用技术的能力。其二,在异质群体中有效互动的能力,具体包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合作能力, 管理并化解冲突的能力。其三,自主行动能力,具体包括适应宏大情境的行动能力,形成并执行人生规划和个人项目的能力,维护权利、兴趣、范围和需要的能力。对于欧盟而言,核心素养被视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2〕。因此,经济指向、社会指向以及促进个人取得社会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是核心素养的功能定位。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应用信息的快速转发与海量汇总,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输大量信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各种应用消息也得到了很细致的分类与汇总,使人们得到的各种信息更加详细、准确,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大数据中心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把智慧城市建设带入“共享时代”,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城市共享。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建设新型民主保障基础设施,实现多个渠道的资源共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能源的多级利用[2]。

在我国语境中,很早就有“素养”一词。如《辞海》中“素养”有两层涵义:(1)经常修习涵养,如《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强调了个人涵养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亦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所以素养的这一层涵义与中国现在的涵义相近,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及文化品位,呈现出一定的弱功利性。(2)平素所豢养。《后汉书·刘表传》:“越(蒯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这一层涵义与现代的用法相去甚远,但说明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素养”一词的解释为“平时的修养”。因此与西方的概念涵义相比,我国具体语境下的核心素养就产生了很多分歧,它更强调做人的德性方面。古代传统社会“素养”的道德性涵义渗透于现代社会,对此我们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每个时代的核心素养具有时代特殊性,古代的“素养”概念未必适应经济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现代社会。基于时代背景的考量,根据国际与国内发展的现状,我国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素养,这也是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我国的核心素养总体上也正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的诉求而产生的。

总之,从核心素养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看,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指向,但社会发展是以人的社会化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考量社会化视角下的核心素养是正确把握和分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该文从构造特征、沉积体发育规模、储层孔隙度下限等地质特征入手,分析该油田的不确定性因素,并确定其分布范围,以地质模型为载体,分析其对储量的影响,开展不确定性分析,确定储量分布的P10,P50,P90(一个油田的储量分布符合正态分布,P50指最可能出现的值,出现概率最大,也叫推荐值;P10和P90出现概率较小,P10代表储量低值也叫悲观值,P90代表储量高值也叫乐观值)。

二、社会化视角下核心素养特征分析

(一)何谓社会化

本次88例剖腹产手术患者经过有效护理,平均住院时间为(7.2±2.1)天;其中5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经及时处理也如期出院,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二)核心素养的特征

3.全面性

1.基础性

社会化的途径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中介环节,既是儿童走出家庭教育,迈入社会这所大学校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学生走出校园环境,进入社会舞台的重要跳板。作为社会化重要途径的学校教育,承担着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任务,因而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它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人文知识等。核心素养作为当前学校教育塑造未来人才的重要框架,其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无疑可以为学生身心健康打下基础,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进入并适应社会打下基础〔7〕。因此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性特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促进个体终身发展所需,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之需。〔9〕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对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可见,核心素养对学生社会化的价值具体表现为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情感社会化。

在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的儿童期、青少年期,核心素养培育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来说非常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处于学校教育期的儿童正处于认知、社会化和道德发展的关键节点。按照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只有更好地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实现认知发展阶段的顺利过渡。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勤奋感对自卑感、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按照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学生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阶段。因此,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道德自律的人,是儿童后习俗水平发展的重要要求。

应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直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人生旅途的短暂一站,社会生活才是最终指向,妄图只通过学校教育就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是不切实际的。人的生命历程中要经历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等各个阶段。因此,从社会化的角度审视学校教育中的核心素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核心素养的作用、特征。

“社会化”一词最早出现于社会学领域,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当然“社会化”并不止于社会学领域,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都着力于研究,所以其概念的具体含义因不同学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人类文化学侧重人类历史发展中社会文化对人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即文化濡化〔3〕。社会学侧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的形成。因此,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指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4〕,显示了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动性的一面。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5〕。因此社会化不仅是理解、同化和复制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规则、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而且是个体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内化社会活动技能、规范、价值,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过程。正如有学者提出,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和规范,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过程〔6〕。我国制定的核心素养概念即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社会化的精神本质与核心素养的涵义相契合。

我的画院:能身处画院又可心系创作是一件很完美的事!我的画院与千年运河为邻,有学术涵养深厚的师长和志同道合的画友,又有充裕的创作时间,以及各类学术展览,这是一个想更多时间画画的人最适合待的地方!

4.综合性

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基础的也必须是全面的,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也决定了核心素养对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全面性要求。虽然从“核心素养”的名称上看,素养必须是“核心”的素养,但如何界定“核心”,如何筛选“核心”并不能得到恰切的解决。因为人生活的社会是情境性的,人也是情境性的生物,不同情境下的某一素养可能归为核心素养,而在另一情境下则可能不成为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目标,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可避免地要统摄面对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素养,尽可能地保持全面性。所以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以贯之的,并不能从学生发展中抽离出最核心的素养,因为这与学校教育的基础性相背离。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涵盖了自我与社会、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核心素养是对全面发展的具体阐释,是可操作性的概念范畴。

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素养,也不是各个素养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人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表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并不是某一方面的社会化,而是认知、规范、行为、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化。要实现社会化的发展,必须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均衡性与综合性,不能偏离任何一方面。核心素养涵盖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相互之间构成了逻辑相连、互促发展的体系,具有明显的道德化和身体论倾向、社会化导向和为己之导向〔8〕。文化基础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是促进夯实文化基础、获得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参与也是促进文化学习、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各个核心素养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三、核心素养对学生社会化价值的表征

2.关键性

(一)道德社会化价值

伴随着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的逐渐发育与成熟,以及所接触的人、事、物不断增多,原有的单一角色逐渐复杂化。儿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开始萌发,崇尚独立,想摆脱父母但又依赖父母。这些现状表明,青少年正处于角色冲突与紧张的阶段。按照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在校学生大多处于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职责、自己所承担的角色要求。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养成恰当的角色规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核心素养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使适龄儿童“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可见,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促进学生角色意识的觉醒、角色认识的发展、角色价值的体悟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与自我价值,摆脱依赖状态,成为一个人格独立、自我驱动的人。

(二)角色社会化价值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是将外部环境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内化为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价值的过程〔10〕。学校课堂是青少年的重要外部环境,青少年学生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指导、贯彻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实现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在责任担当素养维度下,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如“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具体观念和行为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内化与外显。美国学者R.赫什提出,人的道德性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它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出于自觉和自愿的,同时,又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2)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准则经常是相互冲突的,而对某一事件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显然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因此,在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中作出选择,比单纯地关心他人要复杂得多。(3)行动。这是个人的道德性最为充分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言,“察其言,观其行”,道德要最终落实到具体行为上。上述所列素养要求,不仅具有道德观念塑造性,而且具有道德实践指导性和道德技能养成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具体要求,具有实践性、直接性和恰切性的特征,因此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道德社会化价值。

红松是国家保护植物,其物种的价值珍贵,工业,农业,城市建筑和室内装饰。因此,植树造林工程栽培受到重点关注。松树造林工程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也产生经济效益的,造林工程项目,对造林工程技术的高要求。

(三)情感社会化价值

社会化作为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手段,其内容除了道德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外,情感社会化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情感社会化是指儿童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包括情感态度和情感信念的确定、对社会情感制度与规范的认同和接纳。核心素养具有内在情感社会化的指向和要求。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在“责任担当”素养中,则要求学生在处理社会、国家与国际关系方面采取正确的情感态度。可见,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情感社会化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德导情,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将健康进步的情感知识融入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通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路径

从本质上来说,核心素养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增强学生个体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通过上述核心素养特征与社会化价值的阐析,为高效推动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善,需要探索如何正确贯彻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或落实原则。

(一)依据学生年龄阶段合理安排素养内容

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但在学校教育中,遵循何种逻辑,具体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从整体上将全部素养硬塞给学生,希望学生获得的素养越全面越好,这就把现实问题抽象化、去情境化了,忽视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学校教育是具有组织化、目的性、阶段性的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限度。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学生的年龄阶段落实核心素养。人从婴儿、儿童、少年到青年的社会化发展过程,是有发展重点的,不能将所有素养都集中于某一阶段,而应该有侧重点。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很难形成“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很难发展出抽象的科学技能以及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因此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儿童的需要以及其所具有的生物学基础,重点发展与学生发展阶段最为匹配的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实现社会化。

(二)根据学生发展现状分清核心素养发展的主次

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发展阶段,而且也要立足儿童的发展现状。学生的发展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11〕。因此,我们应当关注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根据现实状况补劣扬优,对学生当前发展的劣势予以重点关注。就文化基础而言,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直强调儿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记忆,而忽视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课外实践或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将校园视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偏离了人的正常活动路径。另外,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杀情况屡见报端。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生活技能欠缺也是教育面临的问题,如很多学生网瘾严重、生活不能自理等。个体社会化除了生物基础之外,具有影响作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因此与社会隔绝的学校教育不利于学生获得社会性的经验,不利于社会化的充分实现。这既是学生社会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核心素养应当着重关注的地方。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中,应根据现实情况着力培养学生的“弱点”领域。所以,在文化基础方面,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培养其批判质疑的精神;在自主发展方面,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增强自制力,使学生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在社会参与方面,多参加校外活动,增加社会性经验,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突破学校场域,在社会上弘扬核心素养理念

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仅限于学校场域、仅限于学生时期是不足以完成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从社会化的视角看,核心素养是持续人一生历程的,是没有终点的教育。正如核心素养的定义所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核心素养的视域范围应当具有广阔性,在空间上突破学校场域,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在时间上突破学校教育阶段,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发展过程。同时,人的社会化也是伴随人一生的历程,二者具有紧密的契合,所以以核心素养指导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才能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为实现核心素养的广阔性,必须在社会上大力弘扬核心素养的理念,使社会各基层都熟识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核心素养,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既为学生社会化提供良好的外界空间,也为核心素养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2〕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3〕黄宗凯,赵绍成.社会学概论〔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7.

〔4〕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22,152.

〔5〕(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M〕. 李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6.

〔6〕赵克荣. 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 社会科学研究, 2001(1):97-99.

〔7〕王吉康.论“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价值〔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5):64-66.

〔8〕杨澄宇.论核心素养的语境背景与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8(Z2):50-56.

〔9〕张鹏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时代诉求〔J〕.教学与管理,2018(26):1-3.

〔10〕张心亮.哪些因素阻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J〕.人民论坛,2017(26):116-117.

〔11〕赵婧.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落实〔J〕.教学与管理,2018(25):1-4.

作者简介: 王吉康(1990-),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项目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新型智库研究专项“山东乡村微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编号:17CZKJ23)。

中图分类号: G40-05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6-0011-05

(责任编辑:洪淑媛)

标签:;  ;  ;  ;  ;  

社会化视角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探究-特征、价值与实现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