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论文_龙一鸣

龙一鸣

湖南旺旺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长沙 410016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当指标数超过0.5时,判定为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的为观察组,脑卒中后无抑郁的为对照组,对比分析脑卒中后抑郁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结果:122例患者,其中脑卒中后抑郁的共37例,占30.33%;无抑郁患者为85例,占69.67%。脑卒中发病部位为左侧、前部、皮质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患者卒中部位与卒中后抑郁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首发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卒中部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人数不断地增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脑卒中患者的发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加。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对身体影响比较大,患者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脑卒中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进步不明显,长时间会引发情绪易波动,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甚至会产生悲观情绪[1]。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后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兴趣减退、情感低落、失去信心、主动性差,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悲观厌世。据相关报道指出,脑卒中后患者在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25%到65%,部分学者认为脑卒中后抑郁是患者继发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心理状态反应,也有学者认为脑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发病后病理性的改变造成患者出现此种病症,与患者发病的病灶在大脑左侧、右侧、前部、后部、皮质、皮质下有关联,更指出患者发病病灶为大脑左侧、前部、皮质,相对于其他部位引发脑卒中后抑郁的几率高。所以本次研究主旨为探讨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选取2013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根据脑卒中抑郁诊断标准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收治的首发脑梗死患者122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40岁到80 岁;经头颅CT或MRI 诊断确诊;发病且病程超过2周;患者无听力及表述能力问题,且意识清醒;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曾经有脑梗死患病史;患者有抑郁病史会家族史;患者无法表达或有认知障碍;无法沟通者。所有患者都经过相关检查,并依照依据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确诊为首次脑梗死患者,年龄43岁到76岁,平均年龄(58.73±3.69)岁;男性72例,女性50例。

1.2抑郁的诊断标准: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2],对患者各项目逐一进行评分,相加得出SDS 总分,相加的SDS总分/80,得出的结果为SDS指标数,当指标数超过0.5时,判定为卒中后抑郁。

1.3分组

根据脑卒中抑郁诊断标准,将122例患者进行分组,脑卒中后抑郁的为观察组,脑卒中后无抑郁的为对照组。

1.4卒中部位定位方法

测量病灶最前端与额极的最短距离,同时测量总额枕极长度,用前项比后项,当比值结果小于40%,病灶位置位于前部;相反则表明病灶位于后部;完全按照解剖学方法将剩余病灶位置定位,包括左侧、右侧、皮质、皮质下[3]。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组间对比采用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 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 122例患者,其中脑卒中后抑郁的共37例,占30.33%,做为观察组,年龄43岁到69岁,平均年龄(55.17±5.29)岁;男性17例,女性20例。脑卒中后没有抑郁的做为对照组,患者为85例,占69.67%,年龄45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56.12±5.77)岁;男性55例,女性30例。

2.2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的关系 脑卒中后发病部位为左侧、前部、皮质的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卒中后抑郁是指患者卒中发病后心理上发生改变,出现兴趣减退、情感低落、失去信心、主动性差,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悲观厌世。卒中后患者抑郁对其预后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临床对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还没有统一定论,部分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是患者发病后的一种心理缺损,在多种因素的结合下发生;还有学者提出卒中后抑郁与患者发病后的解剖学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神经递质病理性改变有关系[4]。从本次研究结果中不难发现,上述两种观点不产生矛盾,两者相互作用,引发脑卒中后抑郁。

相关研究指出,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部位左侧、前部、皮质比较右侧、后部、皮质下更容易引发患者卒中后抑郁。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之相关信号的传导通路被破坏,两条神经递质水平大大降低,最终引发脑卒中患者抑郁。脑干部位存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轴突发出后经过深层皮质,然后发出分支,最终抵达大脑皮质组织[5]。基底神经节区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重要通路,一旦此区域受到破环、发生病变,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能神经元转导通路被阻断[5]。从神经解剖学方面阐述,人们的左侧大脑相对发达,属于优势半球,在功能分区上属于情感中枢[6],主导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思维、情感等,所以脑卒中患者左侧受损比右侧发生的抑郁几率高。人们的下丘脑可以对复杂性情感状态、自主神经有调节作用[7],而边缘系统处于下丘脑上部的网络中枢里,紧密相连着控制思维以及认知功能的额叶大脑皮质。对于边缘系统与下丘脑可以共同调节人们的情绪变化,蓝斑核是从脑干上部发出,终于大脑皮质,对机体的睡眠、情绪、记忆等变化会产生影响[8]。神经递质帮助神经节间的互相传递,所以患者的左侧、前部、皮层部位发生损伤时,同时对神经递质纤维的破坏性也比较大,造成患者的左侧、前部、皮层部位发生损伤后并发抑郁的几率大大提高[9]。本次研究中,共12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其中脑卒中后抑郁的共37例,占30.33%;其中抑郁病灶为左侧31例,占36.04%,抑郁病灶为右侧6例,占16.67%,左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右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病灶为前部29例,占37.17%,抑郁病灶为后部8例,占18.18%,前部发病率明显高于后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病灶为皮质30例,占36.58%,抑郁病灶为皮质下7例,占17.5%,皮质发病率明显高于皮质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部位左侧、前部以及皮质比较右侧、后部、皮质下更容易引发患者卒中后抑郁。本次研究数据量较少,影响统计数据,不能全面说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邹立,陈现红,黄小让.急性期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11-13.

[2]邓建中,齐进兴.脑梗死后抑郁焦虑状态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26-27.

[3]Terroni L,Amaro E Jr,Iosifescu DV,et al.Stroke lesion in cortical neural circuits and post-stroke incidence of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a 4-month prospective study.World J Biol Psychiatry.2011;12(7):539-548.

[4]陈晓燕,王若丹,郭宇,等.初发急性脑梗死卒中部位、严重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609-2610.

[5]段红霞,钱红军,王保东.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5):57-58.

[6]Caplan L R.Caplan 脑卒中.王拥军,译.临床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43-553.

[7]Carota A,Berney A,Aybek S,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pre-dictor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Neurology,2005,64(3):428-433.

[8]de Man-van Ginkel JM,Hafsteinsdottir T,Lindeman E,Burger H,Grobbee D,Schuurmans M.An efficient way to detect poststroke depression勿subsequentadministration of a 9-item and a 2-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Stroke.2012;43(3):854-856.

[9]Bhogal,Sanjit K BA(Hon),Teasell,Robert MD,Foley,Norine BA.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methodologica.Stroke,Volume,35(3)March 2004:794-802

论文作者:龙一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关系论文_龙一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