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167论文_周玉堂1 黄秋芳2

(随州市曾都医院 441300)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 013 年1 月~2013 年12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67 份, 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 以及引发A D R 药品种类分布、例数和构成比、A D R反应涉及器官/系统和临床表现等。结果 :167 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抗微生素药物所至的达96 例,占57.48%, >6 0 岁以上的患者52 例,占31.12%,多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主要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我院不良反应上报95%以上为医师.护士药师上报为5%。结论:护理人员和患者ADR 上报意识较差,医护人员应增强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意识,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安全用药意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7-0305-02

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现将我院 20 1 3 年上报且录用的 167 例药品不良反应( A D R) 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以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1 资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自2 0 1 3 年1 月~2 0 1 3 年 1 2 月上报并经国家 A DR 监测中心确认有效的 1 67 例A D R 报表,经过统计、汇总,采用描述性方法,对167 份A DR 病例,其发生年龄、性别、上报人员的分布情况、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物类别、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1.1 资料 收集我院2013 年1—11 月通过国家A D R 监测系统上报的 A D R 报告, 共 167 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按报告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对 A D R 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 报告来源

167 例ADR 分别来自院内14 个病区和1 例门诊患者,分别由医师、药师、护士和患者上报,其中新的\严重的ADR4 例.

2.3 用药情况及ADR 转归 167 例患者中治愈48 例,好转118例,

2 . 3 用药情况

2 .3 .1 给药途径 167 例不良反应病例中,静脉给药 (静脉滴注)引发ADR134 例(80.24%),肌肉注射引发ADR 2 例(1.20%),口服给药所致ADR26 例( 15.57%),外用给药5 例(2.99%)。

2 .3.2 引发A D R 药品种类分布、例数和构成比见表3。

2 . 3 . 3 A D R 涉及抗感染药物种类 涉及ADR 药品中,抗

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见表 3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抗微生物药物

品种 例数比例(%)具体药品头孢菌素类36 头孢噻肟14 例;头孢哌酮舒巴坦10 例;头孢呋辛7 例;头孢噻吩5 例;青霉素类 3 美洛西林2 例;青霉素1 例;喹诺酮类 36 左氧氟沙星16 例;氟罗沙星7 例;帕珠沙星4 例;洛美沙星4 例;倍氟沙星5例;大环内酯类 9 罗红霉素3 例;阿奇霉素6 例;硝咪唑类 5 甲硝唑2 例;替硝唑3 例氨基糖苷类 1 链霉素1 例其它类 6 克林霉素6 例;

2.3.4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前10 种抗微生物药物药品

品种 例数 构成比左氧氟沙星(注) 16头孢噻肟 14倍氟沙星 8头孢呋辛 10头孢哌酮 11氟罗沙星 8克林霉素 8替硝唑 4阿奇霉素 4帕珠沙星 5新的、严重的ADR 表现及可疑品种克林霉素甲硝唑罗红霉素缓释胶囊氯苯那敏注射液

3 讨论

3.1 护士参与住院患者用药的全过程,最能了解患者的主观及客观反应和病情变化。护士在ADR 监测中具有医生和药师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在我院ADR 报告有85.02%来自医师,仅有24 例来自药师和护士,其实,护士处于临床第一线,是医嘱的执行者和终止者,工作服务于患者用药的全过程,发现和上报ADR 的比例应远远高于医师和药师。由于部分护士知识面问题,不能及时识别和发现ADR,建议加强药学专业知识学习,充分认识ADR 危害。

3 .1 涉及ADR 的人群特点 从表1 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ADR 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特别是>50 岁的人群, ADR 发生率达45.49%。这可能主要因为老年患者并发多种疾病, 用药种类相应增多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代偿能力下降,医师没有按照患者年龄特点合理主调整用药剂量,从而导致ADR 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增加。表 3 致 A D R 涉及抗感染药情况 药品类型 例数 构 比药品

3.2 A D R 发生与给药途径关系密切167 例ADR 报告中,静脉滴注导致的ADR 构成比最高,达80。24%。有报道,药物注射剂、液的浓度、p H、渗透压、微粒、药物本身降解、内毒素、合并用药以及给药速度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ADE 的直接因素[1]张珍珍,周明,史红军。2008 年我院159 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0,19(6):326-328,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合理的途径给药,以减少因给药途径选择不当而引发的A D R。

3 .3 重视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167 例ADR 报告中,抗微生物药物所至ADR 达96 例,占57。48%,其中,广谱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ADR 例数明显多于其他抗菌药物,见表4 。这与我院临床广泛应用该类药物有关。抗菌药物的应用应该严格按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制定的《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加强管控,严格按照适应证用药,使抗菌药物的应用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和减少ADR 发生。

3 . 4 ADR 涉及的器官( 系统) 167 例ADR 不良反应报告中,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尤其以全身性损害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这可能与ADR 表现比较直观、便于观察和记录有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等。从我院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的76 例ADR的处理情况看,有42 例在停药观察或降低滴注速度后,患者症状多能得到明显改善,提示临床在使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的速度给药。

3 . 5 应重视中成药所至ADR 167 例ADR 报告中有21 例为中成药所至,达12.58%, 由于中成药制剂的原料多为天然产品,这一类注射剂含有多种蛋白质及其他成分,pH 改变或与其他注射剂联用都会引起该类药物理化性质改变,有可能形成不溶性微粒或其他物质,从而增加ADR 发生机率。因此,使用中成药注射剂,应严格配制操作过程,避免联合使用,并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同时,护士和临床药师应深入临床,密切注意和观察患者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ADR。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 M] . 1 7 版.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2 0 1 1 : 4 4 .

[2] 项奇珍, 唐扣明. 1 3 9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 ] . 药物 流行病学杂志, 2 0 1 0 , 1 9 ( 1 2 ) : 6 7 6 — 6 7 8 .

[3] 邵明鸣, 陈伯文, 虞燕霞, 等. 6 9 2 例药物不 良反应报告分 析[ J ] . 抗感染药学, 2 0 0 9 , 6 ( 3 ) : 2 1 3 — 2 1 4 .

[4] 郑策, 梅丹, 王兰, 等. 关注注射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 J ] .中国药学杂志, 2 0 0 5 , 4 0 ( 9 ) : 6 4 4 .

论文作者:周玉堂1 黄秋芳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5

标签:;  ;  ;  ;  ;  ;  ;  ;  

我院167论文_周玉堂1 黄秋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