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一例

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一例

一、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晨曦[1](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赵文玲[2](2019)在《认知功能量表在初筛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潜在痴呆中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临床实践观察显示,认知功能障碍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较为常见。然而,目前对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研究少之又少。目的: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两个筛查量表,评估大疱性天疱疮患者与对照组认知功能的差异。方法:这项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确诊为大疱性类天疱疮的45名受试者以及64名匹配对照,均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和老年科招募并获得详细的临床数据。最终成功招募了 43名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60名匹配对照。患者均接受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测试。结果:该研究成功纳入43名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60名匹配的对照受试者。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median[IQR]:MMES:25.5[13]vs 27[4],PMMSE=0.027;MoCA:17[15]vs 24.5[4.8],PMoCA<0.001)。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组中筛查出认知障碍的患者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组(27.9%vs 5%,PMMsE=0.001;88.3%vs61.7%,PMoCA=0.003)。在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大疱性类天疱疮与认知障碍几率的增加相关,MMSE(Odds Ratio 5.17,95%CI[0.86-30.96])和 MoCA(Odds Ratio 4.39,95%CI[1.42-13.58])。38 名患者初筛阳性,其中 8 名既往无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被转诊至我院神经科,其中4名患者被明确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3名被明确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且认知障碍的风险较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可以在临床中更早发现、诊断和治疗痴呆。

唐莉,高琴,王庆文[3](2010)在《系统性硬皮病合并银屑病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的纤维化或硬化为特点的疾病,临床较少见。硬皮病合并银屑病的报道更为少见,我院病房收治1例系统性硬皮病合并银屑病的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周身皮肤变硬,指关节疼痛20年;周身红斑伴瘙痒4年,加重1个月,于2009年8月29日入院。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白手背开始继之面部、双上肢、胸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肤发亮并逐渐变硬,双手指关节疼痛,有雷诺现象,在外院就诊,结合各项化验检查及皮肤组织病理,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经治疗效果不显着,病情逐渐加重,出现面部皮肤变硬,皱纹消失,鼻子变尖,口唇变薄,口裂狭小,指关节活动受

吴玲[4](2018)在《凉血四物汤对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CD4+CD25+Treg、sIL-2R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1目的(1)通过探讨凉血四物汤对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以论证凉血四物汤治疗本病的有效性。(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CD4+CD25+Treg、sIL-2R水平表达情况,以探究CD4+CD25+Treg、sIL-2R在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凉血四物汤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提供一定的免疫学依据。2方法遴选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医的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60例,并随机划为2组,其中观察组30例服用凉血四物汤,对照组30例内服复方泽漆颗粒,2组均治疗8周。另外将来自于健康体检中心的15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此次研究记录两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皮损面积、红斑、鳞屑、浸润程度、临床疗效、寝息、情绪、瘙痒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记录;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并分析参与者血浆中CD4+CD25+Treg的表达情况;并利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ELISA测定参与者血浆中sIL-2R的表达水平。3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各完成30例,观察组终止数有5例,对照组终止数有3例;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基本的信息、皮肤损害状况、瘙痒程度及中医证候、CD4+CD25+Treg、sIL-2R上相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均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3)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各自是90.00%、86.67%,2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4)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的血浆中的CD4+CD25+Treg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低(P<0.05),而血浆中的sIL-2R水平呈高表达状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血浆中CD4+CD25+Tre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sIL-2R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说明凉血四物汤及复方泽漆颗粒均能提高患者血浆CD4+CD25+Treg表达,且可以降低sIL-2R的表达水平;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浆中CD4+CD25+Treg、sIL-2R水平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5)观察组出现呕吐2例,肝功能受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74 U/L)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出现眩晕1例,肝功能受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1 U/L)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别(P>0.05)。4结论(1)凉血四物汤治疗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行临床推广。(2)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的CD4+CD25+Treg呈低水平表达,但是sIL-2R表达高,经过凉血四物汤治疗后患者血浆中CD4+CD25+Treg表达上升、sIL-2R表达降低。

王祖艳[5](2017)在《头面部线状硬皮病伴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回顾》文中认为背景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以组织胶原纤维硬化变性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疾病,可有皮肤及多系统多个脏器受累。目前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流学说有免疫学说、胶原生成异常学说及血管损伤学说。硬皮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大类。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derma,SSc)常女性多发,男女比例约1:3,病理机理在于自身抗体的产生、微血管病变、成纤维细胞功能障碍引起的的胶原合成增多。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骨及关节等受累时,可引起吞咽困难、肺动脉高压、肾脏病变及关节畸形等相应临床表现。累及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时可有末梢循环不良、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或体征,如雷诺现象,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罕见。局限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oS)也被称为硬斑病(Morphea),以累及皮肤或皮下组织而不侵犯内脏器官为特征,病程呈良性、自限性进展。发病率约0.3-3/105,男女发生比例同SSc,是儿童发生硬皮病最常见的类型。线状硬皮病(Linear Scleroderma,LS)为LoS的一型,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40%-70%的儿童LoS为LS。其以单侧线状、带状分布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硬化为典型表现,常见于四肢,皮损下方肌肉、骨骼或关节可被累及,跨关节损害常因带状皮肤硬化而显着影响关节的活动功能。其中LS一个特殊亚型为发生于头面部的刀砍状硬皮病(Linear scleroderma en coup de sabre,LSCS),皮损自眉毛延伸至头皮,一般不越过前额中线,累及毛发区域可发生瘢痕性秃发,因皮损局部凹陷类似刀劈状外伤而因此得名。既往多认为LoS无皮肤外受累,然而近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虽临床罕见,但LoS患者可出现皮肤外症状,其中关节受累最多见,其次即为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症状最常见癫痫发作,尤以LSCS患者多见。LSCS伴发癫痫患者病情改善及预后均较仅有皮肤症状患者差,治疗难度增加,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的:通过分析总结头面部线状硬皮病伴发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发病机制、治疗预后等探讨该类疾病特点,可予临床中重视此类型患者及时判断有无神经损害,以期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本院经治及国内外既往发表头面部线状硬皮病伴发癫痫的案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病理学表现及治疗方案。结果1.基本信息纳入案例共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其中本院病例1例,文献病例13例;12例头面部LS伴发癫痫患者为硬皮病后发生癫痫,仅2例患者癫痫先于硬皮病发生。4岁-45岁均可受累,平均年龄24.5岁,未成年(年龄<18岁)患者7例,成年(年龄≥18岁)患者7例,硬皮病病程6月-42年,癫痫病程2天-36年。2.LS临床表现12例患者皮损主要累及前额,其中9例(9/14)分布于前额左侧,3例(3/14)位于前额右侧。1例(1/14)单侧面部受累。1例(1/14)除累及头皮外,同侧下肢亦出现线状分布硬化皮损。本研究中4例(4/14)皮损由前额越过眉毛向下延伸至鼻背甚至上唇;波及到头皮伴脱发的有5例(5/14)。大部分皮损单发无散在出现,其中1例(1/14)右侧头面部LS患者右足背出现一新发硬化萎缩性斑块,另有1例(1/14)伴有同侧下肢受累。7例(7/14)皮损部位伴明显色素沉着。3例(3/14)伴有皮损同侧面部不同程度萎缩。2例(2/14)硬皮病因外伤逐渐演变而成,余无明显诱因。14例患者均无雷诺现象及内脏器官受累。3.癫痫表现8例(8/14)仅有小发作或复杂性部分发作;5例(5/14)均为疾病过程中由反复性小发作转变为大发作;余1例为频繁反复偏头痛发作后出现全身强直性痉挛发作。4.影像、电生理及实验室检查共9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其中5例(5/9)可见皮损同侧脑实质内钙化灶;3例(3/9)出现皮损下方颅骨变薄、萎缩;余1例(1/9)未见明显异常。12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6例(6/12)影像可见颅内高信号损伤;伴脑萎缩者5例(5/12);3例(3/12)出现脑室扩大;4例(4/12)脑实质受累区域灰白质界限模糊。7例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多为棘波、慢波。血检仅1例患者出现自身抗体及RF阳性。5.治疗癫痫以抗癫痫药物为主,2例(2/14)给予激素联合甲氨蝶呤,2例(2/14)行癫痫病灶切除术,余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多2种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结论1头面部LS发生癫痫多先发皮肤表现,且二者位于身体同侧,提示硬皮病炎症机制在癫痫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2头面部LS伴发癫痫患者影像检查可无阳性征象,临床应注意随访动态观察。

钟雪莲,陈宏翔,涂亚庭[6](2015)在《光动力疗法治疗其他皮肤疾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自20世纪90年代在皮肤科兴起以来,初期PDT主要被应用于光线性角化病、皮肤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尖锐湿疣的治疗,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和发展,目前在痤疮、光老化、鲜红斑痣的治疗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光动力疗法的应用范围已扩展到其他皮肤科疾病及非皮肤科领域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PDT在皮肤科领域中抗微生物感染如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甲真菌病、头皮穿掘性毛囊炎、下肢溃疡等疾病及皮肤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如口腔扁平苔藓、环状肉芽肿、硬皮病、白癜风、斑秃、结节病、银屑病、Darier’s病、硬化性苔藓中的应用。

高凯敏[7](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韩捷,陈海燕,王佳怡,邓筠,孟凡霞,周洁如[8](2010)在《银屑病关节炎伴系统性硬皮病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患者,男,5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脱屑样皮疹10余年伴腰部及双膝关节疼痛2年于2005年10月来本科门诊。患者从1995年10月出现腰背部、双颊、前额、双手指、双小腿散在红斑,表面有白色鳞屑,微痒,外院皮肤科诊断为"银屑病",服用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2003年10月起渐感腰部和双膝关节疼痛,弯腰及下蹲困难,无发热。查体:体温37℃,呼吸14次/min,脉搏82次/min,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腰背部、双颊、前额、双手指、双小腿散在红色斑疹,大小不等,边界清,上覆白色鳞屑,呈云母状,

李晨,李晓云,蔡寅宵,戈海青,钮含春,霍泉金[9](2021)在《益白方外敷联合UVA光疗对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探讨益白方外敷联合紫外线光谱波长治疗(UVA)对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开展研究,按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UVA光疗治疗,观察组以益白方外敷联合UVA光疗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21/3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包括皮干厚硬、皮红色深、刺痛瘙痒、舌红苔白等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胸腺和调控活化的趋化因子(TRA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而CD8+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3%(4/30)、10.00%(3/30),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益白方联合UVA光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更为有效地改善中医证候和血清学指标,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李思哲[10](2021)在《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自身抗体和2型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Th)相关免疫反应在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是一种上皮来源的细胞因子,具有活化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促进B细胞增殖与抗体产生,促进Th2免疫反应等功能。研究发现TSLP参与众多自身免疫与炎症性疾病。目前已有研究揭示BP与TSLP具有相关性,但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此外,TSLP在各类炎症相关皮肤病中尚没有全面性的研究。本课题首先研究TSLP与不同反应类型的炎症性皮肤病的相关性,然后着眼于TSLP与DC在BP发病中的作用,探究TSLP在BP发病机制中的功能。目的:1.探究TSLP在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DLE)、湿疹、BP、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vulgaris,PsV)、结节病和蕈样肉芽肿(mycosisfungoides,MF)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分析TSLP与以上疾病的相关性;2.探究TSLP与BP的相关性,以及TSLP在BP中的作用是否与DC具有相关性;3.探究TSLP是否通过DC促进Th2免疫反应,参与BP的发病机制。方法:1.选取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LP、DLE、湿疹、BP、PsV、结节病和MF的皮损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TSLP在这些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选取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BP患者,收集血清、疱液及皮肤组织,并收集其他皮肤疾病引起的水疱疱液和健康对照人群的外周血血清,通过ELISA、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样本中TSLP及皮肤组织中DC、朗格汉斯细胞;3.培养人外周血DC,通过使用BP患者疱液刺激及抗TSLP抗体中和,检测细胞CCL-17、CCL-22表达、分泌情况。检测BP患者及对照人群疱液CCL-17和CCL-22水平。结果:1.TSLP在DLE、BP、PsV、结节病和MF表皮中表达均升高,在PsV和结节病的真皮中,也有明显表达;2.TSLP在BP血清、疱液、皮损组织中均表达升高;在BP皮损中,TSLP分布与DC-SIGN阳性的DC分布具有一定相关性,且DC-SIGN阳性DC细胞表面同时表达TSLP受体,而朗格汉斯细胞与TSLP无明显相关性,且细胞表面不表达TSLP受体;3.使用TSLP中和抗体中和后,人外周血DC表达CCL-17的水平下降,但CCL-22水平下降不明显。BP患者疱液中CCL-17、CCL-22水平相较非皮炎对照组显着升高,但与皮炎湿疹患者疱液含量无显着差异。BP患者疱液中TSLP水平与CCL-17水平显着相关。结论:1.TSLP与各类炎症性皮肤病均有一定相关性,可能广泛参与各类炎症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2.TSLP与BP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可能通过作用于DC-SIGN阳性的DC参与到BP的发病机制中;3.TSLP可以通过作用于DC,促进CCL-17分泌,促进BP发病过程中的Th2免疫反应。

二、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2)认知功能量表在初筛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潜在痴呆中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与学习班
致谢

(4)凉血四物汤对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CD4+CD25+Treg、sIL-2R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案
    3 观察项目
    4 疗效标准的判定
    5 统计学的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患者参与人数的情况
    2 性别、年龄的比较
    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4 2组患者的PASI评分比较
    5 比较2组瘙痒程度评价
    6 比较2组中医证候评分
    7 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
    8 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9 不良反应的记录
第三部分 讨论
    1 CD4~+CD25~+Treg在各疾病中表达的意义
    2 sIL-2R在各疾病中表达的意义
    3 银屑病并发疾病的状况
    4 复方泽漆颗粒
    5 凉血四物汤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头面部线状硬皮病伴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索引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鉴别诊断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硬皮病伴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光动力疗法治疗其他皮肤疾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微生物感染
    1.1 抗糠秕孢子菌感染
    1.2 甲真菌病
    1.3 头皮穿掘性毛囊炎
    1.4 下肢溃疡
2 炎症性疾病
    2.1 口腔扁平苔藓
    2.2 环状肉芽肿
    2.3 硬皮病
    2.4 白癜风
    2.5 斑秃
    2.6 银屑病
    2.7 结节病
    2.8 Darier's病
    2.9 硬化性苔藓
3 小结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9)益白方外敷联合UVA光疗对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2.3 疗程:
    1.3 评价指标
        1.3.1 中医证候积分:
        1.3.2 血清学指标:
        1.3.3 T淋巴细胞亚群:
        1.3.4 治疗安全性:
        1.3.5 临床疗效标准[9]: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情况
    2.2 2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2.3 2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情况比较
    2.4 2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情况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
3 讨论

(10)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炎症相关皮肤病皮损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表达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通过树突状细胞参与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大疱性类天疱疮疱液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引言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认知功能量表在初筛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潜在痴呆中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D]. 赵文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3]系统性硬皮病合并银屑病1例[J]. 唐莉,高琴,王庆文.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0(03)
  • [4]凉血四物汤对寻常型(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中CD4+CD25+Treg、sIL-2R表达的影响[D]. 吴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头面部线状硬皮病伴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文献回顾[D]. 王祖艳. 郑州大学, 2017(02)
  • [6]光动力疗法治疗其他皮肤疾病研究进展[J]. 钟雪莲,陈宏翔,涂亚庭.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5(02)
  • [7]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银屑病关节炎伴系统性硬皮病一例报告[J]. 韩捷,陈海燕,王佳怡,邓筠,孟凡霞,周洁如. 中国医师杂志, 2010(09)
  • [9]益白方外敷联合UVA光疗对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的影响[J]. 李晨,李晓云,蔡寅宵,戈海青,钮含春,霍泉金.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05)
  • [10]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思哲.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银屑病伴局限性硬皮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