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数学之魅力 体验数学之好玩论文_刘晓艳

山东省莱州市平里店镇中心小学 261400

摘 要:操作、活动、游戏等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枯燥,使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变得有趣了许多,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了“数学好玩”。数学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简单、枯燥的数字,但数字的巧妙组合与各种逻辑关系却构成了一个神秘、有趣、好玩的世界。

关键词:“数学好玩”之趣 之疑 之源

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给广大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数学好玩”。题词发人深思,引起我的思考:好玩究竟是个什么概念,什么意思呢?按通常的理解,所谓好玩,是有兴趣,有吸引力,其乐无穷,乐此不疲,充满魅力,令人陶醉,引人入胜,等等,如足球好玩、跳舞好玩,似乎容易理解,数学有什么好玩呢?何为“数学”学科独特之“好玩”呢?

一、“数学好玩”之源

“数学知识”本身之魅力是“数学好玩”之源。印象深刻的是教学青岛版教材四年级“找次品”一课,11件产品至少称几次才能保证把那件较轻的次品找出来?这是一个新内容,以前的教材中没有这部分知识,被安排在“拓展知识”中,当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研究出“找次品”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便捷地解决了其他“找次品”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均体验到了那种成功感和愉悦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找次品”方法是:把要称的产品平均分3份,不能平均分的多的一份和少的一份差1,直到称出次品为止。(说明:当次品可能在这一份,也可能在那一份,出现两种可能性时,把“数大”的那一份再分三份来称。)这种称法是称的次数最少的。

师生创造符号式:11分成:

结论:至少称3次。

从阿基米德在屠刀下对罗马士兵怒斥“不要弄坏我的圆”,到被称作“美国的国家财富”的马丁·加德纳的“趣味数学狂欢节”,我们领会了数学带给人的无限乐趣。那在逻辑的推演中获得的一次次意外惊喜,是“好玩”向善思者抛掷的绣球。

二、“数学好玩”之趣

让学生从感兴趣有意思的数学小故事中感受“数学好玩”。

张景中教授想给小朋友讲交换律的重要性,就找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小故事“朝三暮四”,说一个少年喂猴子,早上给猴子4个梨,晚上给猴子3个,猴子发现晚上梨少了,就很不高兴,于是这个少年又改成早上给猴子3个梨,晚上给4个梨,猴子见每天晚上多吃一个梨就高兴了。所以,同样是“3+4”,但在实际生活中经过交换后产生的后果就不一样了,而在数学上的交换是不影响结果的,3+4总是等于7的,学生既明白了交换律,又感到了它的重要性。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会“厌烦”吗?

如我在教学青岛版教材二年级 “厘米”一课时,出示的情境是师傅和徒弟做衣服,师傅量的是3拃,徒弟照着3拃做出来后衣服却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一拃要短,同样是3拃,徒弟的要短,所以衣服做小了。学生在有意思的小故事中体会到了统一丈量单位的必要性。

三、“数学好玩”之疑

让学生从有疑惑、生生之间有认知矛盾、易错的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好玩”。

从学生“易错”的地方引发“认知冲突”,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得出正确的答案,那学生学的知识肯定是不容易忘记的,而且,平时不太活跃的同学都举手发言了,学生好像变勇敢了一样,这不正是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吗?学生在投入的学习中肯定会体验到“数学好玩”。

四、“数学好玩”之动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地促进知识内化。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分析圆柱体由两个圆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推导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学生做得认真、学得投入,在“做”中学会了数学知识。

再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左右”一课时,设计了指鼻子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了数学知识,记得当时孩子们学得是那样的兴致盎然。

操作、活动、游戏等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枯燥,使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变得有趣了许多,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了“数学好玩”。

数学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简单、枯燥的数字,但数字的巧妙组合与各种逻辑关系却构成了一个神秘、有趣、好玩的世界。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这个“好玩”的世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论文作者:刘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  ;  ;  ;  ;  ;  ;  ;  

享受数学之魅力 体验数学之好玩论文_刘晓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