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探究论文_邓婵娟

缺血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探究论文_邓婵娟

绵竹市人民医院内三科 618200

【摘 要】目的:探究对缺血性结肠炎(IC)以及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50名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以及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收集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2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一般病情、临床症状、内镜检查下表现以及大便培养等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2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平均年龄、腹痛情况以及患病部位之间相比较而言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培养过程中未见细菌,2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大便培养出细菌。结论:对于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出现腹部疼痛后并伴有便血症状时,缺血性结肠炎疾病的发生几率较大,结肠镜下的检查与大便培养是辨别缺血性结肠炎疾病和细菌性痢疾疾病的主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100-01

缺血性结肠炎(IC)主要是由于结肠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导致肠壁缺血性炎症,是缺血性结肠炎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腹部疼痛、腹泻以及便血等并发症状,容易发病于血供情况较差的降结肠、结肠脾曲以及乙状结肠病症中。大多数呈现出不可逆性的改变,少数可能呈现出结肠出血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全肠壁管坏死或者穿孔等现象[1]。目前,尚未具备较为精准的监测手段,并且由于临床诊断医生的专业性差等特点,极易将其错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本文将患有两种疾病患者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50名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以及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为了能够统一研究标准,将接受住院治疗前期使用抗生素药物的IC患者3例,IC疾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联合发病患者2例一并去除,最后将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50例患者进行对比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可进行研究和比较,满足P>0.05,于统计学而言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无意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时间48个小时后进行肠胃内镜检查;在入院接受治疗后使用抗生素前需要留有大便培养标本。

1.3观察指标

收集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与2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一般病情、临床症状、内镜检查下表现以及大便培养等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IC疾病与痢疾疾病临床特点的研究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平均年龄

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3±8.2)岁,细菌性痢疾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5±5.9)岁。P<0.05,于统计学而言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有意义。

2.2基础疾病

30例IC患者中24例患者出现以下一项疾病或者是几项基础疾病:其中冠心病患者为18例(60.00%),高血压患者为10例(33.33%),脑血管患者为9例(30.00%),2型糖尿病患者为6例(20.00%);细菌性痢疾20例患者中,5例患者伴有一项或者是几项基础疾病发生:高血压患者为3例(15.00%),2型糖尿病患者为4例(20.00%)。P<0.05,于统计学而言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有意义。

2.3发病原因

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具有显著发病原因,其中在出现病症前出现呕吐和腹痛患者为17例(56.67%),吸入量不充足患者为5例(16.67%),冷饮患者为3例(10.00%),IC患者均无明显不洁净饮食习惯。细菌性痢疾患者未出现不洁净饮食习惯病史。

2.4临床症状

2.4.1症状

研究患者均出现腹痛以及便血症状为主要病症。其中IC患者出现腹痛和便血为24例(80.00%);细菌性痢疾患者出现腹痛和便血为5例(16.67%),腹痛和便血同时出现患者为26例(86.67%)。P<0.05,于统计学而言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有意义。

2.4.2大便培养

IC患者30例中大便培养结果呈阴性。20例细菌性痢疾大便培养结果中呈现病菌,主要表现为福氏痢疾杆菌。

3讨论

缺血性结肠癌患者主要是由于出现大量肠液、粘膜坏死以及肠蠕动等其他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腹痛、便血以及腹泻等,一些患者将会出现其他严重性疾病,大便常规检查能够清晰观察到血红细胞以及白细胞,在大便培养前尚未发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极易呈现出细菌性痢疾性疾病[2]。在本组研究期间,大部分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别:其一,IC患者通常不存在饮食不洁净的习惯,但是存在血容量不充足血供灌注情况,而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不存在饮食不洁净情况;其二,IC患者出现腹痛以及便血症状不同步,一般情况为先腹痛、后便血,而细菌性痢疾通常为同时发生;其三,IC患者的发病年龄一般偏大,通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其他疾病,而肠胃感染性疾病通常发生在青少年人群中,并且很少出现基础疾病;其四,IC患者大便培养通常无致细菌,而肠道疾病通常致病菌;其五,肠胃内镜下检查表现:IC表现为左半结肠的粘膜纵形炎症,而细菌性痢疾主要是边界不清炎症以及乙状结肠病症为主[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患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而言,出现腹部疼痛后并伴有便血症状时,缺血性结肠炎疾病的发生几率较大,结肠镜下的检查与大便培养是辨别缺血性结肠炎疾病和细菌性痢疾疾病的主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勇,卢向东,张志广等.缺血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8):701-702.

[2]曹明泽,王旭荣,王磊等.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畜牧兽医,2016,43(1):171-175.

[3]江勇,张志广,卢向东等.缺血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06-1608.

论文作者:邓婵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  ;  ;  ;  ;  ;  ;  ;  

缺血性结肠炎与细菌性痢疾的临床特征探究论文_邓婵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