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人物形象为例论文_李家婷

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人物形象为例论文_李家婷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

摘要:余华是先锋小说中写作风格最为独特的作者,在前期余华的作品多以充满暴力、血腥的本真世界为背景,在无节制的艰难生存境遇下,弥漫着绝望和无人性的气息,没有了主人公的主体性中的主观思考。作者在这毫无温暖的,只有暴力与不快的环境下,逐渐冷漠,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无奈下充满了冷漠。但在余华创作后期,在写作风格上有很大的转变:作者采用冷静的笔触,叙写人物在生存境遇下的所作所为,用最平实的语言。传递最深沉的故事,引发最值得人思考的人道主义。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悲剧才能更震撼人心。所以,余华将寥寥人物付诸于社会变革前,借作品中的悲剧,提醒生活在现实中的平民,预防那些悲剧的产生原因,更具有解读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象征;人性

一、“活着”中的象征手法

余华在叙写小说人物在“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社会变革的环境下,人物面对生存前的态度,主要立足于两个层面:“文化大革命和内战社会变革的无情摧残下,经济条件大冲击,在没有物质面包的支撑下,生存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困难;着重从精神层面间接剖析,描写在生活条件水平低下的形象,经济困顿,精神上也会出现失去主体性的存在和灵魂的丧失”。在写作方法上,作者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正如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一切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的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并不是说我们作者为了象征而象征,而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重象征意义。在余华的《活着》中,把死亡象征活着,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件事,有了活着的意义。在小说开头,书中这样写到:“我比现在年轻十岁时候,获得一份游手好闲的工作,就是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从而引出与老年福贵相遇,用福贵的一生遭遇的认识世界的态度,表现在一个大时代下的生存的晦涩难懂的真相,通过讲述福贵的生存境遇,细节中的不幸和对苦难的隐忍,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这不是现实而是象征、隐喻。小说中所表现的自然的人物形态被撕裂的悲痛和人物精神的变异,给人深刻地震撼,如《许三观卖血记》通过卖血这一线索,渡过人生中的磨难,战胜上天赐予的种种荆棘,但当主人公在老了的时候,得知自己的血没人要了,精神崩溃。这种对自己身体当儿戏的人,最终结果没那么令人喜悦,生命被无情地摧残与扭曲才藏着莫大的苦痛,他的灵魂已经失去了尊严。

二、民族意识下的人性

在余华的众多作品中,他已经把笔触伸入民族文化的最低端,进行悲剧的产生探索。余华的人物身上有着麻木性,不难是社会变革下的压迫和无奈的结果。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活着》主人公福贵从大富大贵的大地主变得穷困潦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病死,看着自己的儿子抽血抽死,这种种原因都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地主阶级的摧残,导致中下阶层的老百姓生活无奈,承受不了压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儒家的“仁”的角度来看,强调社会意志的绝对权利,几千年封建文化统治的结果是人们逐渐放弃生命自主的权利,服从于以“习俗”形式体现的社会权威。这是余华小说中更深层次的悲剧。如《活着》这一作品中福贵的儿子以为献血而死,懂得自己与他人的利害的平衡而死,引出中庸思想,适度,量力而行。同时,福贵的儿子还体现出“仁”,仁者爱人,“仁”为社会安宁长久,而小说人物为了生存不惜用自己生命做赌注,有庆有怎么会去献血?既然孔子的儒家无效果,从老子的道家而言,孔子入世积极,强调主观能动性,福贵因为年轻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才酿下悲剧的种子。正是社会变革的原因把人物推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

三、人物形象塑造

常言道: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从不同角度,人,可善可恶。余华的《活着》,有善有恶。福贵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春生妻子输血,被抽死了,家珍很伤心,春生到家去道歉,当时春生被人当成走资派,想一了百了,家珍却不让春生轻生,可以看出家珍善良的一面。小说中的王四,因为饥饿难耐,抢走凤霞手中的地瓜,但在福贵参军期间,王四对家珍帮助很多,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有些人的善恶并不是本身就有的,有可能以为生存环境逼迫的。在一个大的变革时代,人与自然、与自我的脱落,展示活着的执著,活着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是一种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们挑战命运的努力。作者用最朴实的语言,最冷静的心态,描述着一个人遭遇磨难的一生,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关注着底层农民生存境遇,表现出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平民们的生活以及人生百态。

即使福贵没有家败,他的命运又将如何?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贫困的老渔夫,保持着勇敢、好胜的精神,在第85天,他只身捕鱼,老人忍着饥饿和伤痛搏斗,终于制服强大的对手。《活着》与《老人与海》都是在面对危机时,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一个处事泰然,一个拼命,结果就不同。倘若,福贵不去赌博,也许他的命运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余华通过在写作风格的不断转变,才能够冷静的描述福贵的一生,老年福贵经历一次次的亲人的死亡,忍受着生活的带来大的磨难,但令人震惊的是老富贵并没有绝望,而是超乎人想象的淡定面对这一切。借用余华的一句话:“活着”作为一个词语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2

[2]吴劳译.《老人与海》(海明威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6

[3]余华.《虚伪的作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余华.《自传》《余华作品集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5]牟宗三.《生命的学问》.中华书局,1997.

论文作者:李家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  ;  ;  ;  ;  ;  ;  ;  

浅析余华小说人物的生存境遇下的人性思考——以《活着》人物形象为例论文_李家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