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与“性空虚”_存在主义论文

“虚无”与“性空虚”_存在主义论文

“虚无”与“性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虚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比较了萨特的“虚无”与佛教哲学的“性空”概念,并指出萨特的“虚无”是对佛教哲学“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关键词 存在主义哲学,虚无,佛教哲学,性空,自性

一、虚无(néant,Nothingness)

“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萨特在自己专门研究存在的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中,把存在划分为两种,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简单地讲,自在的存在就是是其所是,而自为的存在则是非其所是,如人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虽然萨特从现象学等存在主义先驱那里继承了把意向性、创造性等作为自为存在的本质特征,但他还是倾向于把“虚无”看成自为存在的最本质的特征,并且认为自为存在的自由、创造性也源自它的虚无化的本质特征。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存在主义的考问而进达存在内部时,人们会发现“我们被虚无包围着”。萨特也把“虚无”称为“非存在”。这也就是自为存在的虚无化或否定性,也就是非其所是。萨特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也由“虚无”而推出。因为存在为虚无所包围,存在本身就是虚无,存在首先什么都不是,更不要说具有本质了,所以先有存在,而本质是以后的事。存在要获得本质则要依赖虚无化所赋予存在的主体性力量和勇气。萨特说:“存在将要成为的那个东西将必然地隐没在它现在不是的东西的基质中。”〔1〕正因为是虚无, 什么都不是,所以经历了存在必由的生命历程之后,存在就有获得任何意义上的本质的潜在的可能性。这里我们看到,“虚无”概念对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已明显地凸现出来。可以说“虚无”这个概念是整个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石。粗看它似乎是对存在的否定,细琢它则是对存在的一种绝对的肯定,因为无可生有,什么都不是,则可以什么都是。萨特的自由哲学和主体价值论也都由“虚无”推出。由此可见,“虚无”概念赋予自为存在以生命力,也赋予存在主义哲学以生命力。

二、性空('sūnyatā)

理解佛教哲学的“性空”,要从因缘学说开始。佛教认为,宇宙万象都依赖各种条件才能生存,所谓因缘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产生万事万物的各种条件。《中论》曰:“因缘名一切有为法”〔2〕, 也就是说因缘是一切精神和物质(万物)现象得以产生的内在原因。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因因缘的聚合而产生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缘起”。依据因缘法则,人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是宇宙间的一种缘起。有人会问,既然因缘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物和人,这是缘起,那么,如何理解“性空”呢?即佛教为什么主张缘起性空呢?《中论》曰:“一切缘起者(法),我说彼即空”。〔3 〕一切事物与人的产生和存在都依赖于缘起(因缘和合或相互作用),事物与人本身是无自性的,因为它(他)们无法独立存在,它(他)们的存在要依赖于其他的事物(因缘)。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万法皆是因缘,无有自性,而因缘是有聚有散、有离有合的,因此是相对的和不稳定的,所以说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所揭示的正是人与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性空”并不是指空洞无物,也不是否定事物存在的虚无主义观点,“而是某种缺乏独立实在性的东西(自性空)”。〔4〕《中论》曰:“一切法、一切时、 一切种、从众缘生故毕竟空,故无自性。”〔5〕因此, 人与事物从本质中讲是空,因为他(它)们无自性。萨特把“虚无”看成自为存在的本质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佛教的“性空”观念。正如理解“虚无”概念是理解萨特存在主义的关键所在一样,对“空”与“性空”概念的理解同样也是进入佛门和理解佛教哲学的关键,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号就叫“空王”,这是对缘起性空哲学的最好界定。总之,在佛的眼里,由于缘起,宇宙万物得以展开;由于性空,人生得以展开。

三、“虚无”与“性空”——自由

佛教认为“性空”或“空”是一切事物的本性,或者说一切人与事物皆为“空”。《中论》曰:“若依缘而生,彼即所谓空”〔6 〕人的存在也同样是空,而无自性。也就是说,个体的存在从根本上讲就是无拘无束的,完全自由的。这是因为,在人之外的世界万物皆空,而人本身又无自性,既没有任何的神性,也没有任何的人类共同本性的存在。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强加于人的身上,人完全可以成就任何事业,他完全有希望成为他自己所想望成为的人,就像大海的几滴水,你不能说它只是海水,其实它可以是水,可以是气或其他;它可以上升,也可以落地,甚至可以在宇宙间不断漂游,只要它不执着于自己只是大海的几滴水。它可以借助风或其他的因缘,以任何方式存在,直到永远。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所以是自为或是自由的。他说:“自为是自由的,自为的自由是对自为的一种界限。”〔7 〕正是由于“虚无”所决定的自为与自由的同一,使人成为本质上的绝对自由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与他的自由的存在之间别无二致。

一看到“空”与“虚无”这样的概念,有些人往往会认为它们是虚无主义的消极的东西,其实这是一种对“性空”和“虚无”的误解。且不说“缘起性空”所包含的深奥哲理,只要看一看自佛祖以来佛教在人世间所成就的事业,对众生的普渡,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界人士所说的“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的深刻意义,也可以理解“性空”并不是消极无为,而是正好相反。试想,如果人生下来就定了性,或者说本质(性)已在人的存在之先已被预定,那么人以后的行为也就没什么意义可言了。正因为“性空”,人在本质上自由,因而人可以成就任何事业,故此“人人皆可成佛,众生皆可成佛”。

萨特也从“虚无”推导出他的自由的本体论,他说“不能把自由与个人自身区别开来。”正因为人在本质上自由,或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由,所以人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设计和创造来获得自己的本质,而这个过程不会停止,直到个人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所以,萨特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盖棺才能定论。其实萨特就是这样的,他一生从未停止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关注,他不仅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而且也实践了存在主义,萨物的“虚无”可以说是对佛教“性空”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

四、“虚无”、“性空”——变化与创造

变是宇宙的法则之一,宇宙间的一切皆处于变化和流动之中。赫拉克里特早就以河流为喻,断言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性空”哲学认为,人与事物等一切皆无自性,所以是空是无。但这种“空”或“无”又不是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一种“真空妙有”,这种“有”也就是指人与事物的可变性、可塑性和创造性。只有从“无”与“空”中才能产生有,“无”与“空”本身就蕴涵和预示着有,这就是一种变,而且人与物还可以以各种方式或有或存在,这也是一种变,而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可见人生是充满着变化,充满着机会。所以说“不常亦不断”。〔8〕

“性空”的意义在于赋予存在以无限的可能性与创造性。存在既不会在被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被给定,也不会在将来的某一行动中被定性。坏人可以变好,好人也可能变坏。所以,生命的过程是充满着各种可能性的,人是可以不断地创造,不断地超越,不断进达新的境界。不仅个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万事万物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既可以改变自我,也可以改变世界。“性空”哲学揭示了一切皆变的法理,否定了人的天性和所谓的“神性”,肯定了人的创造价值,对人生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萨特的“虚无—自由—自我设计”的模式,无疑也赋予存在以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考夫曼在解释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意义时说:“人除了自我塑造之外,什么也不是。”〔9 〕存在主义之所以肯定了人的存在的价值在于“虚无—自由”,正是因为通过“虚无”,自为的存在可以“天空(虚无)任鸟飞(自由)”,正因为是自由的,所以个人可以不断地作出选择。萨特认为,人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价值的实现则是通过选择来达到的,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主体价值论。很多人往往把萨特这种对主体性的弘扬的主体价值论当成绝对的自由主义加以论处,其实我们何不看到萨特对存在的主体性(创造性,可塑性)的肯定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呢?况且萨特虽然从本体上论证了人的自由,但他同时也论证了人对他的自由选择负有责任的必然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他对他的选择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他说:责任的原文就是指“作为对一件事或一个客体的无可争议的原造者。”又说:“不管我作什么,我一刻也不能把自身从这种责任中撕开,因为我对我逃避责任的欲望本身也负有责任。”〔10〕由此可见,萨特的自由决非一种绝对的自由主义,因而说存在主义所主张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主义似乎有冤枉之嫌了。但不管怎么说,萨特所赋予生命的自由与创造都只是个体的和现世的;而佛陀则认为生命的变化和创造是无限的,正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因而是超越个体和现世的。因此,萨特只是萨特,而佛陀就是佛陀。

五、结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萨特的“虚无”概念是对佛教的“性空”观念的一种存在主义的解释。萨特的“虚无”概念虽然支撑起存在主义的大厦,但却使大厦里的个人面临了他人与社会的困难。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自我与他人的矛盾虽然由于“交互主体性”概念的出现而有所缓解,但这种逻辑上的矛盾最终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而佛教的“性空”所揭示的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化不断、相互依存的相对性原理。《大乘佛学》里有说:“月称曾说,‘我们是相对论者,而非否定论者’!”因此,对缘起性空的领悟,可以使人破除各种妄执,进达无我的境界。在这里没有萨特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的只是缘聚缘分(缘起缘落)……总之,萨特的“虚无”概念只是关于世俗存在的一种体验,而佛教的“性空”则是超越个人和世俗再返观人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体验。

On Nēant and ūnyatā

Ma Yunchi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concept of Jean-Paul Sartre's" n ēant"and that of "ūnyat ā"in buddhism,and then indicates that Sartre's "nēant" is an existentialist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m's concept of ūnyatā.

Key words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n ē ant, buddhistphilosophy,ūnyatā,svabhava

本文于1996年7月收到。作者系本校社科部讲师。

注释:

〔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第32 页。

〔2〕〔3〕〔4〕〔5〕〔6〕〔8〕〔俄〕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86、111、110、220、111、 176页。

〔7〕〔10〕同〔1〕,伦敦1957年英文版,“导论”,第129、 556页。

〔9〕〔美〕W.考夫曼:《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5年, 第305页。

标签:;  ;  ;  ;  

“虚无”与“性空虚”_存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