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置文本格式》为例谈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_魏梦琴

以《设置文本格式》为例谈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_魏梦琴

摘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吸引学生注意力,本文以实际课堂任务设计为出发点,展开思维,对任务驱动式教学进行了研究,以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性能力。

关键字:任务驱动;趣味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要学会很多知识技能,并且每节课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作为一名新手教师,经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如果单纯地讲授知识技能,学生的水平差距会越来越大,对教学进度很不利,如何让学生都能“有始有终”地进行学习,是值得探索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它以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根据课堂进度加以引导, 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一、知作用,让教更有方向

任务驱动式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被众多教师所采用,必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任务化”的改变,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

1.任务驱动的作用

1.1改变传统观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教师不再是充当只会“填鸭”的角色,灌输知识,主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课堂上巡视学生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主导,帮助学生解决难点任务。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从而能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也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

1.2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者

任务的出示,能够激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会享受学习,才会积极探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任务驱动的这一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多大胆地尝试与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1.3主导主体结合,师生是课堂的合作者

在课堂上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来进行的,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任务,教学思路清晰, 学生根据任务提示,学习目的明确, 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任务驱动教学法尊重学生, 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该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 通过学生亲自活动和实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而又有创造性的学习, 并能在学习中与他人相互协作, 充分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教学目的, 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

2.任务应该如何设置

2.1任务要贴近实际,契合主题

学生虽然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是任务的设计必须是接近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接受能力的,不能太过于脱离现实,否则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产生抵抗性和厌倦, 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置文本格式》一课可以设置“招聘小编辑”的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同时, 通过这个任务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我学习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可以在日常的电子征文中运用到,不需要再麻烦爸爸妈妈帮我设置,真正地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真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2.2任务要有难易梯度,满足分层教学

任务是必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是随意复制套用网络课件,如果任务过于难,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就容易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与本身的知识水平能力不匹配,如果任务过于简单,那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需思考和分析,任务完成后也无从拓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节课主要分为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基本任务要求学生都要掌握,难度也不大,拓展任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我学会了字体字号字形颜色的设置,是否也可以尝试一下“字体”组中的其他工具呢?给学生留有思考、分析、探索、交流和拓展的空间。

2.3任务要及时引导,全程评价

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也不能忽略自己的作用,学生是信息获取处理的主体, 教师更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要忘记在课堂上去引导、管理、监督以及评价学生。每一个小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应进行点评与表扬,以便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容易出现学生自顾自的场面,而且完成任务的获得感不足。同时评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文字设置中的一些情况,要给予必要的说明。

二、巧设计,让学更有趣味

《设置文本格式》一课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经过第一课《初识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学生应对word软件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加上在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写字板”软件,对于文字的编排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水平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并不大,但是对于基础落后的学生来说,原来的软件学习得还“糊里糊涂”,又要学习新软件,无疑是“难上加上”。故如何让尖子生与落后生共同对本节课充满兴趣,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三、重评价,让引导更有效率

任务名称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像“模仿秀”“寻找密码”等,非常具有诱惑性,四年级学生毕竟比较小,一看任务的名字就很有兴趣,迫不及待地参与到任务中来。学生愿意自主接受任务的挑战,就是任务驱动成功的第一步。

较为真实的任务驱动,强烈的参与性,好胜心等都会驱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针对各种情况指导学生探索完成任务的途径,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巧妙的任务设计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在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交流协作等能力的方面。这些知识是学生自主学习而得,会更加的深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在课堂结束之前,进行教学目标的总结,归纳汇总知识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到底习得了哪些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做任务之中,任务只是途径。

教师作为课堂的评价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每一个任务发布和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点评。发布任务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好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例如每一个小任务完成时,都可以展示几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或者请学生进行操作,让多说多听,学会分享与倾听、交流。

需对本节课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予以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可以进步的空间,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非常喜欢,但是不同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又较大,所以,教师再设置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前基础,又要充分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任务,让学生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任务,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发布任务,管理课堂秩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语言及综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一个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振宏.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情境的创设[J].信息技术与教学(周刊),2017(8).

【2】周燕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论文作者:魏梦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以《设置文本格式》为例谈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论文_魏梦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