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复方牛磺酸肝保护作用的研究

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复方牛磺酸肝保护作用的研究

宋樱[1]2001年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复方牛磺酸肝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的发生机制及牛磺酸(Taurine,C2H7NO3S,Tau)和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 ,BCAA)组成的复方牛磺酸(Compound Taurine,CT)对大鼠离体肝细胞过氧化损伤及HF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离体肝细胞过氧化损伤及HF模型,并以CT进行肝组织保护。观察肝细胞的功能及过氧化产物的含量;观察HF过程中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Ⅰ and Ⅲ,Col-Ⅰ,-Ⅲ)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及含量;测定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HF指标--羟脯氨酸(Hyp)、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测定肝组织匀浆中的抗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结果 大鼠注射CCl4后,肝细胞变性、坏死,并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组织Hyp、LN、HA含量增加;肝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形成假小叶。免疫组化显示汇管区Col-Ⅰ,-Ⅲ含量增多并构成纤维间隔的主要成分。应用CT能明显降低CCl4引起的大鼠离体肝细胞转氨酶活性和MDA生成的增加;减轻在体肝细胞坏死及肝组织过氧化损伤;抑制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ECM)沉积。结论 1. CCl4致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是HF的重要启动因素;2.胶原等ECM代谢紊乱并在肝间质沉积是HF形成的直接原因;3.CT具有抗HF的作用,其主要机制是:保护肝细胞功能;调节胶原代谢;抑制Col-Ⅰ,-Ⅲ等ECM沉积。

金红日[2]2006年在《参芩复方制剂的肝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测定参芩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探讨参芩复方制剂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芩复方制剂中黄芩苷、黄芩苷元、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在体外实验中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10μg/ml、30μg/ml、50μg/ml、100μg/ml、200μg/ml)的参芩复方制剂对于大鼠肝星状细胞和肝细胞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采用四氯化碳及胆道结扎造大鼠肝损伤模型,观察复方制剂小剂量组(20mg/kg)、中剂量组(50mg/kg)、大剂量组(100mg/kg)对四氯化碳和胆道结扎造大鼠肝损伤模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的影响,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黄芩苷、黄芩苷元、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线性关系良好,r=0.9992、r=0.9992、r=0.9994、r=0.9993,回收率均大于97.24%。在体外实验中大鼠肝星状细胞上处理参芩复方制剂随浓度(10-200μg/ml)的增加生存力逐渐降低,大鼠肝细胞的生存不受参芩复方制剂的影响。在体内实验中参芩复方制剂大、中剂量对四氯化碳和胆道结扎造大鼠肝损伤模型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羟脯氨酸(HYP)、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病理观察表明参芩复方制剂可减轻大鼠肝组织损伤。结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体外实验表明复方制剂可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对正常肝细胞无损伤,体内实验表明参芩复方制剂能够改善四氯化碳和胆道结扎导致的肝纤维化程度。

梁丽[3]2018年在《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肝脏是机体代谢的最主要场所,也是机体最容易遭受到损伤的脏器之一,肝损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线粒体是细胞“发动机”,在肝细胞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细胞凋亡及脂质代谢等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肝细胞线粒体结构或功能受损将导致肝脏损伤,而很多中药能通过调节线粒体而发挥肝脏保护作用,但其药效物质仍不清楚。因此,以线粒体为靶点筛选中药保肝成分是揭示中药保肝药效物质基础及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而当前以线粒体为靶点筛选中药保肝成分的方法存在局限,需制备得到单体化合物后再进行药理实验确定。急需寻找一种不经分离纯化,直接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快速、有效筛选中药保肝成分的分析方法。目的建立一种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快速、有效筛选方法,使用该方法筛选中药保肝成分,发现保肝先导化合物,并为揭示中药调节线粒体而发挥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取SPF级雄性SD大鼠新鲜肝脏,匀浆后用差速离心法制得线粒体,分别采用透射电镜、线粒体分离纯度双酶法(SDH/AP)测定试剂盒及荧光分光光度法评价线粒体的结构完整性、纯度及生物学功能;联合亲和超滤和LC/MS,构建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集“识别-分离-鉴定”于一体的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并利用阳性对照药(水飞蓟宾、大豆苷)、阴性对照药(阿莫西林、葡醛内酯)以及它们所组成的混合对照品溶液验证筛选方法可行性;采用待筛选中药提取物(前胡、羌活)考察重要筛选条件(线粒体浓度、被筛选样品浓度、孵育时间)对筛选结果的影响;应用所建方法筛选2种中药(前胡、羌活)提取液中作用于线粒体的活性成分,并用LC/MS及对照品指认活性化合物结构;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ATP酶测定试剂盒考察化合物对离体肝细胞线粒体的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度、膜电位(?Ψm)和ATP酶活性的影响,验证被筛选化合物与线粒体的直接作用;通过考察化合物对CCl_4诱导的肝L02细胞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验证化合物的体外保肝活性;通过考察化合物对CCl_4损伤的小鼠肝指数、肝组织形态学,血清ALT、AST含量,肝脏MDA、谷胱甘肽(GSH)和SOD的影响,以及对线粒体相关指数(m PTP开放度、?Ψm、Na~+-K~+-ATP酶、Ca~(2+)-Mg~(2+)-ATP酶、MDA)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化合物的体内保肝活性。结果肝细胞线粒体完整性、纯度和生物学功能评价:电镜下观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线粒体膜连续、脊明显,结构完整;SDH/AP试剂盒分析结果显示,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的活性是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的21倍,表明线粒体纯度较高;荧光检测结果发现线粒体经羰酰氰氯苯腙(CCCP)处理后,荧光强度显着升高,膜电位崩溃,表明线粒体仍维持原生物学功能。建立筛选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筛选方法可选择性地识别出混合物中结合于线粒体的活性物质(阳性对照药),且利用超滤技术可将识别到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同时直接排除不与线粒体结合的非活性成分(阴性对照药),最后采用LC/MS可方便鉴定出活性物质的结构,所建筛选方法可行。筛选方法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3种筛选条件均会显着影响筛选结果(筛选到的活性成分数量和种类)。本文以肝细胞线粒体浓度为0.50-1.00 g/L,样品浓度为12.38 g/L,孵育时间为90 min为最佳筛选条件。但在筛选不同样品时,需分别优化这些影响因素,以获取最佳筛选结果。中药保肝成分筛选研究:从2种中药中共筛选到19种可与线粒体结合的活性化合物,采用LC/MS和对照品指认了14种,且14种为本研究首次发现的可与线粒体结合的活性物质。采用离体肝细胞线粒体验证筛选结果发现7种筛选到的活性化合物可显着抑制肝脏mPTP开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及提高ATP酶活性,发挥线粒体保护作用。体外、体内实验验证化合物保肝作用:5种被筛选化合物(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丁素、白花前胡素E、异欧前胡素)均能显着升高细胞存活率和SOD的含量,显着降低ALT、AST、MDA的含量,进而发挥肝细胞保护作用。2种化合物(白花前胡乙素、异欧前胡素)均能显着降低肝指数,改善肝组织形态学病变,降低血清ALT和AST含量,显着降低肝脏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肝脏中SOD、GSH含量,并有效改善线粒体损伤程度(降低mPTP开放度,回升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有效改善小鼠肝损伤程度。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集“识别-分离-鉴定”于一体的筛选方法,为中药复杂体系中的保肝成分快速、有效筛选提供新途径。从前胡、羌活2种中药材提取物中共筛选到19种活性化合物,证实其中7种被筛选活性化合物可直接作用于线粒体而影响离体线粒体mPTP开放度、ΔΨm和ATP酶活性,这些成分可能是被筛选中药直接作用于肝线粒体的主要物质基础。利用体内和体外药理实验证实了5种被筛选化合物的保肝作用,结果将有助于揭示被筛选中药调节线粒体而发挥保肝作用的药效物质。

胡默[4]2014年在《黄芩苷铜稳定性分析及其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黄芩苷是中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利尿和解热等生物活性,其分子中存在羰基、羧基和大量羟基等富含孤对电子的基团,能与金属离子发生配合反应。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表明,黄芩苷铜配合物对枯草杆菌、沙门氏菌和白色念珠菌等菌种的抗菌活性较黄芩苷强,对肺癌细胞A549和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毒性也强于黄芩苷。本文考察了黄芩苷铜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通过小鼠肝损伤模型观察黄芩苷铜对肝酶活性和肝细胞形态的影响,并研究了黄芩苷铜对炎症反应的抗炎活性。将黄芩苷铜溶于1%的NaOH溶液中,配制成30μg/mL的溶液,分别在60℃高温、相对湿度90%±5%、1500lx±500lx强光照射下于第0天、第5天和第10天后用紫外法在289nm处测定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高温对黄芩苷铜溶液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溶液的含量变化大于5%),高湿和强光对黄芩苷铜溶液无明显影响(含量变化在5%以内)。黄芩苷铜对小鼠肝损伤影响的研究分八组。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第叁组和第四组为单纯给药组,分别给小鼠肌注低、高剂量黄芩苷铜(50mg/kg,100mg/kg)和灌胃联苯双酯(150mg/kg);第五组为CC14模型组;第六组、第七组和第八组为模型给药组,分别给小鼠肌注50mg/kg.100mg/kg黄芩苷铜和灌胃150mg/kg联苯双酯,末次给药2小时后分别腹腔注射CCl410mL/kg(1%,v/v).除空白组和CC14模型组外,各试验组每日给药一次,连续12日。禁食16小时后采血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给药黄芩苷铜组小鼠的肝指数和肝细胞形态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变化;注射CCl4后,小鼠的肝指数、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显减少;黄芩苷铜能明显降低CC14引起的小鼠血清转氨酶升高、降低肝指数和增加肝脏SOD的含量,并呈剂量依赖关系。HE染色发现,黄芩苷铜能减轻CCl4引起的小鼠肝细胞的炎性浸润和肝索紊乱程度。说明黄芩苷铜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取空白组、单纯给药黄芩苷铜组(第二组和第叁组)小鼠的肝脏各1.0g,酸化后用水定容成50mL,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小鼠肝脏中铜离子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50mg/kg)和高剂量(100mg/kg)黄芩苷铜在小鼠肝脏内的蓄积量分别是3.83ppm和5.94ppm,未超过中科院报道的LD50110PPm。所以本文中小鼠体内的铜离子未超过限量,不会引起重金属中毒。黄芩苷铜对小鼠耳肿胀影响的研究分四组。第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和第叁组分别给小鼠肌注50mg/kg和100mg/kg黄芩苷铜;第四组为阳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给药20mg/kg地塞米松。除空白组外,各试验组每日给药一次,连续12日。末次给药后在每只小鼠右耳均匀涂二甲苯30μL致炎,左耳不涂为自身对照。致炎1小时后处死小鼠,用打孔器在同一部位取下耳片,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差来表示炎性肿胀程度,并求出肿胀度抑制率(%)。实验结果表明,低剂量(50mg/kg)黄芩苷铜和高剂量(100mg/kg)黄芩苷铜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高剂量(100mg/kg)尤为明显,抑制率达59%。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铜具有明显的保肝和抗炎作用,在室温条件下性质稳定,易于保存。

张素钊[5]2009年在《化浊解毒汤对酒精性肝病大鼠NF-κB、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通过乙醇梯度灌胃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病(ALD)大鼠模型,并使用化浊解毒汤给大鼠灌胃,观察化浊解毒汤对酒精性肝病肝损伤大鼠NF-κB表达及ALT、AST、CAT、LN、IV-C、PCⅢ、HA、TNF-α等水平的影响,结合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研究化浊解毒法在治疗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探讨NF-κB在ALD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应用化浊解毒法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180±20g,正常饮食驯化一周后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正常饮食,给予生理盐水2.0ml/只,日叁次灌胃,共12w)。其余40只采用综合造模方法制造大鼠酒精性肝病的动物模型。每日清晨白酒灌胃1次(红星牌二锅头56°,北京酿酒总厂),最初将白酒稀释成1%、3%、5%、8%,4种浓度由低到高,每日灌胃2ml,各3d。第13天开始,按白酒剂量5g/(kg.次)灌胃,以后每10d根据大鼠体重、活动以及反应情况增加灌酒剂量1次,最终白酒灌胃剂量达到8g/(kg.次)连续8周,灌胃同时灌服玉米油1 ml/只/天。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D)、甘利欣组(diammonium glycyrrihizinate,DG)、化浊解毒汤高剂量组(HZG)、化浊解毒汤低剂量组(HZD)。各组均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和进食,分笼饲养于22±2℃,湿度70%±5%清洁级动物实验室内。于24周末采用股静脉放血法,留取血清进行以下项目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放射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II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IV型胶原(IV-C)、过氧化氢酶(CAT);另以10%甲醛固定,常规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基本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以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造模组8只大鼠死亡,正常对照组均存活。存活大鼠初始体重各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一般表现:正常对照组大鼠,食欲佳,被毛光滑,精神状态好,体重增加。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食欲减退,消瘦,皮毛无光泽,体重较前有所下降。治疗各组大鼠精神、食欲及活动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2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PCⅢ、IV-C、HA、LN、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CAT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AST、ALT、PCⅢ、IV-C、HA、LN、TNF-α含量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AT含量明显升高(P<0.01);西药组、化浊解毒汤低剂量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化浊解毒汤高剂量组与西药组有显着差异(P<0.01)。3肝脏病理学变化:肉眼观察,正常大鼠肝脏被膜光滑,质地柔软,呈红褐色。模型组大鼠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质地较正常组硬,色泽较暗淡,呈浅黄色或土黄色,可见局灶性黄白色变性灶,切面油腻。治疗组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光镜下,肝脏切片显示造模组大鼠,肝小叶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空泡变性,肝小叶的坏死灶及肝窦内可见较多量多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细胞内充满大小不一的脂滴,胞质疏松其内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脂肪空泡,细胞核被挤向一边,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以肝小叶中央区最为明显,肝细胞呈点片状坏死,还可见肝汇管区的小动静脉、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窦有血液淤滞及血栓现象。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与造模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4肝组织NF-κB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F-κB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肝脏中央静脉周围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中。正常组NF-κB基本不表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NF-κB阳性表达的肝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不仅胞浆有表达,大多数胞核内也有明显棕黄色颗粒样改变;治疗各组NF-κB的表达减弱,其中以中药高剂量组减弱最为显着,24周末NF-κB的表达接近正常组。结论:1采用逐渐增加乙醇浓度给大鼠灌胃的方法成功复制了ALD大鼠模型,其病理变化反应了临床酒精性肝病(如:脂肪堆积、炎症、纤维化)。2免疫组化结果证实,NF-κB在AL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中参与了ALD大鼠的肝损伤过程且参与调控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等的基因表达。3化浊解毒方药能够抑制酒精性肝病时NF-κB、TNF-α的表达,改善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因此,以浊毒立论治疗ALD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温远珍[6]2011年在《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肝脂消颗粒是由绵茵陈、山楂、黄精、灵芝、丹参、法半夏等10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具有降脂、护肝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脂肪肝,在临床已使用多年,经数千例患者使用,药效得到充分肯定。本论文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药味中所含有效成分和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情况,参考相同药物在其他中成药制剂中的提取工艺,分别提取各味药物的有效成分,并对各部分药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的提取、制备工艺。采用TLC和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了制剂的质量标准考察方法,拟定了制剂的质量标准,为今后的新药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在提取工艺方面,考察了各药味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影响,从而确定了醇提与水提两部分,并分别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肝脂消颗粒的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最佳醇提工艺为:丹参、灵芝、决明子加8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h;得到醇提液的指纹图谱色谱峰,基本都是标准汤剂的特征峰。最佳水提工艺为:滤渣与其余绵茵陈等七味加8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h;得到水提液的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在浓缩、干燥工艺方面,分别考察不同浓缩温度对醇提液与水提液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醇提液在60℃下浓缩,含量与浓缩前相比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浓缩前后基本一致;水提液在在80℃下浓缩,含量与浓缩前相比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浓缩前后基本一致。采用了减压干燥与微波干燥两种方式对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的影响,结果采用微波干燥成分保留率较高,且指纹图谱与标准汤剂相似。在成型工艺方面,考察了辅料的种类和用量、润湿剂的种类,并对成品的休止角、水分、溶解性、临界相对湿度进行测定,并对成品指标成分的含量和指纹图谱进行测定。结果优选的辅料为:可溶性淀粉:微晶纤维素=2:3;用90%乙醇作润湿剂;测得休止角为24.78°;水分、溶解性、临界相对湿度符合规定;指标成分的含量为;指纹图谱与标准煎剂相似。在质量标准方面,采用薄层层析法(TLC),对制剂中的绵茵陈、灵芝2味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君药绵茵陈、山楂中所含绿原酸、臣药丹参中的丹酚酸B为指标,测定样品中绿原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以甲醇-0.05%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丹酚酸B为286nm、绿原酸为327nm;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绿原酸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433582.99X-3105.54,r=0.9999,表明:绿原酸在0.0226~0.4520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RSD为2.5%。丹酚酸B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930920.90X-12208.93,r=0.9999,表明:丹酚酸B在0.0943~1.8857μg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0%,RSD为1.5%。建立了制剂中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3批样品中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每袋(10g)绿原酸、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在10.48~10.60mg.94.92~96.68mg之间。建立了肝脂消颗粒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采用RP-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Synergi 4μm Hydro-RP 80A;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30℃。结果肝脂消颗粒共标出17个共有峰。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

参考文献:

[1]. 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复方牛磺酸肝保护作用的研究[D]. 宋樱. 青岛大学. 2001

[2]. 参芩复方制剂的肝保护作用研究[D]. 金红日. 延边大学. 2006

[3]. 以肝细胞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保肝成分筛选方法建立及应用[D]. 梁丽. 云南中医学院. 2018

[4]. 黄芩苷铜稳定性分析及其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影响的研究[D]. 胡默. 西南大学. 2014

[5]. 化浊解毒汤对酒精性肝病大鼠NF-κB、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素钊. 河北医科大学. 2009

[6]. 基于标准汤剂指纹图谱评价的肝脂消颗粒剂药学研究[D]. 温远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标签:;  ;  ;  ;  ;  

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复方牛磺酸肝保护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