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开发区的综合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连论文,开发区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连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获得发展。10多年来,大连开发区以建立现代工业为主、吸收利用外资为主、拓展外贸出口为主,努力拉动母城和腹地经济对接国际市场,在这方面发挥了窗口和桥梁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卓著的工业经济成就。目前,大连开发区在土地开发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基础设施投资额、协议外资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出口创汇额等项经济指标上均居全国各开发区之首,在国际社会中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连开发区善于从实际出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地努力集聚自己的综合优势。
大连开发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直接关怀。邓小平统筹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部署,于1984年初明确提出要在大连、青岛等地方“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随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城市发展问题座谈会,决定进一步开放、开发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并在同年9月25日转发了《关于大连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和能源交通建设等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批准兴办大连开发区。自那时到现在,大连开发区一直十分注重形成自身应有的综合优势,从而为其实行外向牵动战略提供了前提条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连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已经十分明显。
第一,利用地缘关系。大连开发区位于黄海与渤海的交汇点上,地处东北亚经济振兴带的中心位置,其母城也是中国北方通往北美、西欧各国的水陆空要道的一个始发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连地区与东北亚各国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而在大连开发区成立以来,又十分注重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加大对日、韩等国的招商力度,从而使日本、韩国的投资立项数目与日俱增,投资额度排在进区国家与地区的第1位和第6位。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大连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凭着地缘关系的优势,大连开发区必然会成为东北亚地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之一,并且在现代化方面能够名列前茅。
第二,依托母城开发。大连开发区以大连市为母城,以整个东北地区为腹地。这方面的依托条件,对大连开发区形成了有利的发展因素:大连市工业基础雄厚,贸易、金融、科技发达,其国际航线可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城市,而全市人民正在努力实现建设北方香港的宏伟目标,使大连综合经济实力又上新台阶,并且初具国际化城市的整体规模;中国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不仅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至今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自然资源丰富,各类人才齐备,劳动力充足,市场前景广阔,又形成了日渐现代化的通讯体系,铁路公路交织成网。这些优越的条件,为大连开发区进一步发展、实行外向牵动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发挥港口优势。大连开发区位居辽东半岛南端,有现代化的大型港口为依托,处于五大港口的包围之中。这五大港口是:大连港、大连渔港、大连煤码头和大窑湾港。其中,大窑湾港地处大连开发区的范围内,是正在建设中的以大连开发区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窑湾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深水中转港,这里水深港阔,常年不淤不冻,设计泊位80—100个,年吞吐能力将达到6000—8000万吨;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4个泊位,形成了600万吨的吞吐能力。在这里,大型港口的建设和密集的港口群,为大连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的通道,也为未来的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有大连保税区、大连金石滩旅游渡假区的建成,更加有利于大连开发区实行外向牵动战略。
第四,初创经济规模。大连开发区的开发面积已近30平方公里,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累计达42亿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300家,项目投资总额达56亿美元,其中协议外资金额32亿美元,并且有近600家企业已经投产和营业;此外,国内还有25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员挺进大连开发区,创办了6000多家各类内联企业,并且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在,大连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石化、医药、纺织、轻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大连市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仅以1994年为例:大连开发区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在大连市新增工业产值中占60%,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同类企业工业产值的65%。大连开发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1995年又比1994年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经成为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形成各类人才格局。目前,大连开发区已经进入了自身建设第二个十年的新时期,并且对再造辉煌充满了信心。之所以能够如此,就是因为大连开发区在过去的建设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吸引和造就了一大批智能型、开拓型、学者型、复合型的各类人才。在这些人才之中,既有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又有善于管理的行政干部;既有科研专家,又有开发能手,群英荟萃,可谓人杰地灵。他们是大连开发区的骨干建设者和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科学素质,既有商品经济意识,又有市场竞争观念;既有各种专业技能,又能解放思想,敢闯敢冒,团结奋进。这些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做出了卓著的业绩,成了大连开发区最宝贵的财富。大连开发区有了10多年积聚起来的人才优势,使自身面向21世纪发展“大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5页下注),一定能够成功地登上亚太经济合作的大舞台。
第六,构建开发法规体系。应当指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在80年代的中国大地上,确实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党和国家为了促进这一新生事物茁壮成长,先后颁发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逐渐地形成了开发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大优势。大连开发区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基础上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从而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政策法律体系,规范着这里的人们开发实践活动。必须充分肯定的是,这些具体的、功能性的优惠政策,已经为大连开发区创造了宽松的气氛和优越的条件,并且对区内各类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营造了有利于国际资本增值的养护环境,因而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企业群,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然而,由于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展和中国复兴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开发区政策的“优惠”逐渐变成了“普惠”,区内企业生产成本的比较效益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全方位对外开放后必然要出现的新趋势,也为开发区今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开发区保持对外招商经久不衰的吸引力,保持其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先遣地位和窗口作用,就必须在巩固和发挥原有优势的同时不断增创新优势,以便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自身的综合优势。为此,大连开发区在1994年开展的“塑造新形象,迎接十周年”的主题活动基础上,全区上下在1995年又以“优化软环境,再造新优势”为主题进一步开展活动,以“高效服务,清政廉洁,科学管理”为行动准则积极创造软环境优势,所以受到了中外客商普遍的赞同和好评。目前,在大连开发区,国家原来给予的优惠政策,开始向自身的功能性吸引力转变,正在朝着高层次的战略目标聚集着新的综合优势。
应当肯定,大连开发区的这些综合优势,已经奠定了加大其自身功能开发力度的可靠基础,有利于在这里超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推动它进一步登上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