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译罢且自吟论文_张勤敏

诗歌译罢且自吟论文_张勤敏

摘要:在如今这样日益繁荣的网络时代,90后00后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往往习惯用一些网络IN语,以反讽或自嘲的方式进行日常对话,好像在刻意强调一种反文化,与文化保持对立,强调日常生活悲剧的一面,甚至消解神圣和崇高。针对学生日益网络化、粗鄙化的写作状态,本文旨在从平等的视角、辩证的眼光和批判式思维赏读古诗、懂点诗歌今译的“理趣”、讲究一点古诗今译中“意”和“气”、追求一点古诗今译的“林泉高致”等角度加以阐释。

关键词:信达雅;平等的视角;辩证的眼光;批判式思维;禅意;理趣;认识论;存在感;

精神量子说

一、用平等的视角、辩证的眼光和批判式思维赏读古诗

常言道:诗歌不可译。古汉语、古典诗歌的翻译其实是一门高深的技艺,没有一定的文化与学养,不通晓各种艺术门类的某些与文字表达密切相关的艺术技巧,就很难超越翻译中的“信”和“达”,到达“雅”。譬如有一次,我请学生试着用现代汉语创意翻译一下苏轼的《定风波》,译本多样,只选其一——

学生A:三月七日细雨拈/蓑衣先去草鞋穿/名利富贵庙堂间/高贵飞燕翱蓝天/浮华喧闹景下黯/落枝麻雀意悠然/世事抗争皆已倦/成败与否心胸宽/庭前花开置酒观/人生有味是清欢/ 虽然其间难免还有牵强硬译的地方,但还是看得出来学生是动了一番脑筋,花了一番心思的。

是的,古诗翻译中除了修辞、语法、节奏和词章,还要求译者要有一种平等的视角和辩证的眼光,用批判式思维虔诚地欣赏诗歌文本本身的意蕴。例如在翻译子厚先生的“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绝句时,一定要契合柳宗元的人生境界方能与之相应和——这独钓寒江的渔父,哪里是在钓鱼?只不过是为了躲过人世的风烟,躲过欲望对灵性的吞噬,在这里钓得一份清静,一丝悠然,钓得一片自由,不再消受灵魂被碾压的痛苦。一片浩渺冷谧的精神之水,柔化了世俗的、坚硬的欲望的领地,而如今,在众声喧哗的时代, 如何在独立中保持自由?在精神的自由中如何高蹈,如何独钓呢?一横山影,数点碎石,一片芦苇,一舟静卧,一衣斜躺。在物化的人生里,如何不粘滞、不谄媚地活出自在、活出坦荡呢?

二、懂点古诗今译的“理趣”

在经典唐诗的众多翻译版本中,几乎很多学生都停留在“直译”的层面,且以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例——如何将《夜雨寄北》颠沛苍茫的、身不由己的命运、孤独与寂寞的长夜,翻译出哲理上的况味呢?高晓松作词的民谣《流浪歌手的情人》中的那几句:“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就仿佛是《夜雨寄北》的现代版。这种创意改写古诗词的方法,含有一个重要的诗歌美学的概念,那就是“理趣”。诗歌是讲究禅意和理趣的。理趣不等价于情趣。那理趣是什么呢?理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是认识论,也是存在感,是精神量子说。

三、讲究一点古诗今译中“意”和“气”

2010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离骚》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一句楚辞,让现场的所有人捏了把汗,因为它的复杂程度,就连中文很多人都看不懂,更别提如何把它翻译成英文了。首席翻译女神张璐经过短暂思考后,传译出来的句子令在场的所有人起立鼓掌,翻译如下:“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to die。”在外国人的耳朵里,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我遵从我内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此所谓“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

李白的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被方文山改写成了“你发如雪……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翻译成英语是 Blue sky needs the rain as I need you.似乎丧失了本义,但细细想来,好像也有一定道理。也只有方文山敢这样化用赵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赋予流行音乐以“天青色基调”,不是人人可以信手拈来的。正如苏东坡的诗词译本很多,而独学贯中西的林语堂翻译得最有味道。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简直是“神译”——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一个力透纸背的动词spend,一个将In a straw cloak状语提前的方式,将词人“被放逐的一生”点染到泫然欲泣、欲说还休的苍凉境地,有密度、势能和弹性,颇具张力!

四、追求一点古诗今译的“林泉高致”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最缺的是优雅的汉语创作。譬如有些选择出国的同学,平日里喜欢写点十四行诗,笔者鼓励他们初学十四行诗创作时应注意四点:1.找准情绪的燃点;2.捕捉动情的瞬间;3.延长想象的空间;4.定格情感的沸点(冰点)课堂上,笔者也将自己根据李清照诗词意境改写的十四行诗与同学们分享,在交流切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打马走过风尘的月亮/在《全宋词》的背面/在几页潮湿的《宋史》中/一个女人,一只多病的天鹅/在那些阴冷寂寥的夜晚独坐到天亮/一支狼毫/一叠胡乱堆放的词谱/在与九月天空飞翔的酒杯对称的窗前独坐/满地黄花已然折断了西风/从骨头里伸出的纤手/如青草的舞蹈/将怀念托举得越来越高/是谁还在酒和忧伤的素笺里轻声咳嗽/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拟古《声声慢》)

书法中有一种技巧叫“飞白”,国画里有一种讲究叫“留白”。古诗今译、外文中译,也该有点宋人郭熙在山水画创作中讲究的林泉高致。在当今图书市场高精尖译本不多见的文化隐忧下,作为一位喜爱中文的教师,在“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下,尽可能给学生熏陶一点文化元素、培养一点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愫,让学生尽可能从“长宽高”立体的、跨界思维的角度去赏读或翻译一首古诗或是一首外文诗,有空时做点创意翻译练习,加深对中西文化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兴致,抵制校园流俗文化的侵蚀,对培养未来高端翻译人才,也许能有点铺垫作用的。

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身旁。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汉语的趣味教育,应该说是一种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210023)

论文作者:张勤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3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  ;  ;  ;  ;  ;  ;  ;  

诗歌译罢且自吟论文_张勤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