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和高考的双重标准要求下,古典诗歌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本文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古典诗歌 新课标 高考
教研活动时,笔者所指导的一位新老师诉说:学生希望她授课时能少一点套路,多一点温情。我不禁联想到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新课标》要求: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但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们大多带着功利化的思想对待诗歌教学,只注重古诗的背诵和答题模式的训练,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驰甚远。在新课标和高考的双重标准要求下,古典诗歌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套路”与“温情”难以找到平衡点。因此,笔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诗歌教学的出路——把高考考纲要求和新课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重视课前自由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歌鉴赏习惯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应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而学生在诗歌鉴赏题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读不懂诗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齐读只是一种形式,学生难以细味诗歌的精髓。我较为重视学生预习中的朗读,它至少有以下三大作用。
1.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学生课前自由朗读,会把诗文中不会读、不理解的词句圈点出来,然后在注释中寻找答案。对于未能理解的内容,经过反复诵读,也能抓住关键词句,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会解读诗歌。这对往后的诗文背诵、意境品味、情感把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有助于品味诗中意境。课前的自由诵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因声入境”,品味诗词中的特定意境。如《阁夜》的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初读时让人感到鼓角声的悲壮和星河倒影的震撼,深沉悲壮;经过反复吟诵,学生会发现这两幅画面是浑然一体的:五更的鼓角声在星河大地中越显旷远,星河倒影为巨大的鼓角声所动摇。课堂上,再联系老师点拨的“祢衡击鼓”和“星摇民劳”的典故,学生更能感受到战声的凄惨悲壮。
3.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节奏、音韵与诗歌的感情有密切的关系。如朗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学生会发现,前四句是隔句押韵,语调较为平稳,后四句一韵到底,感情激越奔放。结合诗歌的内容,学生不难发现诗人的情感变化:从言不当愁到借酒消愁,到慷慨义愤却吞声不言。课堂上经老师点拨,学生便能深刻地体会到在门第决定命运的年代,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的悲烈。
强化学生课前自由朗读,一则可以熟悉诗文,二则可以静心品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养成了朗读的习惯,在考场上就不会只着眼于思索答题模式、生搬硬套答案,而是静心默读,揣摩诗文,从而提高得分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考指挥棒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有三大特点:授课模式机械单向,教学内容紧扣考点,教学评价唯分数是论。重在审美体验的诗歌鉴赏已变成理科般的公式化,诗歌课堂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变为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诗歌课堂教学。
1.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预习时的疑惑、诗歌中的难点、存在争议的问题、课堂上突闪的灵感开展诗歌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老师适当引导,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
2.倡导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新课标倡导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解读文本,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考场上遇到的诗歌大多不为熟悉,因此更需要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珍视他们的独到见解,及时纠正他们在认识上的偏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如学习韦庄的《菩萨蛮》时,我让学生讨论该词的思想感情。有人说表达的是对江南的赞美之情,词中的江南风景优美、生活悠闲、人物俊美,结句的“还乡须断肠”更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不舍之情。有同学则认为他乡再美也是客,难改作者的思归之情,结句表达的是久别故乡后的痛苦。在肯定同学们的解读后,我再出示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原来当时中原战乱,作者流落江南,他多数作品注入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所以后者更为合理。
3.优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新课标强调:“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分数只能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判断其鉴赏能力。再者近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向新课标靠拢,如意境类的题目,不可只罗列意象,必须要描述画面;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如2016年的全国卷考查了任公子的典故,如果考生不知道该典故有大理想才能做大事之意,就难以准确解答。因此教师对学生诗歌学习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与诗歌文本展开对话时表现出的参与情况、文学沉淀、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积极,文学素养好、思辨能力强的同学应大力表扬,对于低级、庸俗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丰富作业形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
诗歌教学的作业一般以背诵和做题为主,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不高。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要倡导多元化的作业。除传统的诗歌鉴赏作业外,笔者还把诗歌作业与艺术、写作相结合,展示其趣味性和实用性。
1.与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笔者所教的是艺术生,所以诗歌作业常常与他们的艺术科学习相结合。例如学习《滕王阁序》后,我要求美术生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绘一幅画,表现其意境特点。学生基本能用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学习《李凭箜篌引》后,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为李凭的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学习《虞美人》后,我布置他们学唱邓丽君的《虞美人》。学习《琵琶行(并序)》后,我让学生欣赏名曲《梁祝》后写一段听后感。诗歌作业与艺术的结合,并非是单纯的娱乐化,它是建立在学生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检测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与写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诗歌鉴赏作业不重视,主要是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所占分值不多,而且套路式的训练对提高得分率和鉴赏能力作用不大。教师不妨让学生以写代练,提高作业的实用性。
(1)写诗评。新课标强调通过写评论鉴赏文章等具体成果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就感触最深的角度来评议,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丰富意蕴的探索、艺术魅力的领悟、思想内容的审视……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并能真正训练到学生的思辨、鉴赏与表达能力。
(2)写作文。诗歌与散文在艺术手法上是相通的。学生把在诗歌课堂上学到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不仅能加深对手法的理解,而且能润色文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学习了周邦彦的《苏幕遮》中主客移位的手法后,我布置学生运用该手法写一篇文章,有学生写自己求学在外,不说自己终日思家,只是想象着母亲为她准备美食、打扫房间,倍增思亲之情。
新课标和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并非完全对立,只要老师对两个要求认真研读、细心比较,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也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袁枚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29。
[3]梁蓉蓉 《诗歌教学方法谈》[J].《中学语文》,2008,(9):46-47。
[4]毛松林 《浅谈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3):260。
论文作者:冯淑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诗歌论文; 学生论文; 作业论文; 能力论文; 新课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古典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