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实践论文_闫兆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实践论文_闫兆杰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结合实践,总结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应用。从“对分课堂”五个基本环节入手,指出了每个环节的指导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适用于本门课程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对分课堂;对分教学

1.背景

作为一门工科课程,《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是内容繁杂、记忆性内容多,系统性、逻辑性差,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工程认识基础。在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法主导的课堂中,强调教师的“教”,而少有学生的“学”。这使教师的角色过于单一,且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权利,导致学生不积极不主动、课堂缺乏吸引力,学习效率低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使教学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把课堂的一半权利归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权责对分[1],进而不仅使学生学会本学科的知识,更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具备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对分课堂试图从根本层面上摆脱我国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形成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对分课堂”实践

在本门课程的对分实践中,根据内容特点和时间采用隔堂对分和当堂对分相结合。以课程大纲为依据,以各章节知识点为出发点,以对分操作基本流程为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对分教学的五个环节展开实践。

2.1讲授

对分课堂的讲授包括精讲和留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因此在讲授环节,首先把各章的知识脉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脉络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这不仅为框架式讲授奠定了基础,也呈现了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并引导学生紧跟学习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运用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辅助学习。

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精讲围绕着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展开。“为何学”就是告诉学生学习内容的意义与价值。“学什么”和“如何学”是对精讲内容的高度提炼,也需要对留白内容作出合理选择。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本门课程可遵循以下精讲和留白的原则:粗略地引导式讲解,在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分析方法加以提示、引导,具体的分析过程预留给学生。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使学生在独立学习时既有一定的基础又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空间,并且可以有效促进小组讨论,使讨论内容更有针对性。符合对分课堂讲授的核心目标: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精讲和留白内容的设计,学生能够抓住本门课程的重点,在独立学习、完成作业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过程中围绕重点进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分析和讨论而得到的结论也会使学生记忆深刻,避免以往的死记硬背式学习。

2.2独立学习

独立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讲留白内容的设计。对分课堂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因此在独立学习阶段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对自己有个清晰的定位,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对于能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设定自己学习目标的重点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在小组讨论时提出自己的困惑,而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设定自己学习目标的重点是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出来,在小组讨论时分享出来。

2.3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对分重视的是完成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它不像传统作业那样对所有学生提出一刀切式的同样要求,因为这样做从客观上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分作业的布置充分尊重学生,使每位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目标需求和能力水平来选择作业并高质量的完成,借此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主动参与到对分课堂,在小组讨论时避免因无话可说而冷场。笔者在实践中探索了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工程案例、传统的具体化作业题目等作业形式。对本门课程来说,学习笔记和思维导图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不会总结、抓不住重点;工程案例有利于小组讨论,但有一定的难度;具体化的作业题目有针对性,但没有开放性。因此笔者尝试了将几种作业形式相结合,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任意的作业形式,收到较好效果。

2.4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内容以对分作业为依托,讨论根据A2BC原则进行分组。[1]如果说作业布置的难度、梯度性和个性化、开放性是保证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石,那么A2BC的分组原则就是使小组讨论过程中各组员形成优势互补的法宝,这两方面做好了,教师再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就可以保证小组讨论顺利进行。如果小组讨论冷场,教师需要反思作业的难度是否合适、作业完成的质量是否良好。

2.5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包括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

教师抽查,随机抽点几个小组,每组再随机抽一个学生,站起来分享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然后,教师邀请全班自由发言,无论个人、小组,还有遗留问题的,都可以提出来,教师给予解答。最后教师做简单总结,把学生遗漏的、需要深化、提升的讲一下,结束整个过程。

3.学生反馈

经过两个学期的对分实践,分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对“对分课堂”总体评价为“很好”;61%的学生认为“对分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64%的学生认为通过讨论环节对讲授内容理解的更好了;68%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小组讨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解决问题;53%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4结语

4.1隔堂对分情况下,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作业,适合重点难点内容的使用,但要求两堂课之间的时间间隔满足学习时间的要求。当堂对分适合较小较容易理解知识点的学习,但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当堂独立学习和独立完成微作业的时间不易同步,授课进度易受影响。

4.2对分的使用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对分教学,可以将对分法与讲授法相结合。根据内容特点选择使用对分与否,包括内容的难度、可讨论性等。避免高频率的对分给学生带来不适应和疲惫。

4.3对分要求教师对各环节时间的严格把控,以时间轴设计教案有利于控制时间,完成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科学出版社,2017.03

基金项目:课题:长春工程学院教研课题”

论文作者:闫兆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

标签:;  ;  ;  ;  ;  ;  ;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实践论文_闫兆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