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效地提问,感悟语文魅力论文_刘佩

艺术有效地提问,感悟语文魅力论文_刘佩

——观摩名师课堂有感

刘 佩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逸夫小学 711300

摘 要:大凡在一线工作的教师,都普遍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亲自观摩、聆听名师的课堂。我曾有幸零距离地观摩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闫学老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了她的学术理论报告,闫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巧妙的教学构思、精湛的教学艺术、真实的教学感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关键词:艺术 语文 魅力

课堂上闫老师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写作方法展开教学,让整个课堂显得紧凑又富有灵性。老师把第十六自然段作为重点去处理。一方面她认为这一段是本文学习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也缘于她课堂上设计的这一问题:“请把文中最精彩、最好玩的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同学们听了问题后都跃跃欲试,读出了自己喜欢的段落。但没有一个学生光临第十六段。老师就针对学生没有关注到的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重点去解读。以此可想而知,闫老师在课前做了很多预设。那试想:如果孩子们的表现变了,闫老师的教学流程会不会变?我想也许会呈现出另一番别样的精彩吧!

闫老师对十六自然段的处理可谓是妙不可言。

问题设计巧妙,层次性强:由概括到具体,由易到难。剖析课文层层深入。让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更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与熏陶。

闫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一自然段的?我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她让学生读完这一自然段后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一、这一段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段?(自由)二、那有谁是自由的?(倭瓜、黄瓜、玉米等)三、倭瓜、黄瓜等他们分别是怎样的自由?四、那你们想象一下,最想变成什么?学生自由汇报。五、让学生变成第一人称去读,带感情读出“自由”的感觉。六、分角色朗读。七、改变原先的角色再读。八、那倭瓜、玉米等真的快乐吗?那是谁的快乐?(萧红)那我们怎样知道她是快乐的?最后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即将情感融入景物当中的描写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感悟一: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老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描写方法的妙处。并强调:萧红不光在这一自然段体现了这一方法,在其他自然段也有,找一找,读一读。

感悟二: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老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

要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下来闫老师实现了文章的重点的突破。如学习“大榆树”部分,设计了这几个问题。1.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榆树?2.榆树的叶子又是怎样的?3.让学生自己想象,文中“呼叫”“冒烟”的意思。

感悟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学生学起来就像爬山一样,努力向上爬的时候,在山里还要停下来兼顾周围的景色。

即体会文章的感情的同时,也要注重重点词句运用的妙处,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闫老师处理教材时能走入也能走出。能走入即是站在读者、老师、学生的角度,走入文本,为学生打开思路,打开窗口。另外也能走出文本, 那就是不应因教教材而教书,要能恰当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闫老师的课堂,更让我收获了一种学问——课堂问题设计既是门艺术,也是门科学。今后我要以名师为榜样,研究她们的教学艺术,为己所用,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论文作者:刘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  ;  ;  ;  ;  ;  ;  ;  

艺术有效地提问,感悟语文魅力论文_刘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