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的兴起与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三边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的兴起与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三边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的崛起与亚太地区中美日三边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东盟论文,亚太论文,区中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冷战结束后,东盟经济维持高速发展;成员国进一步增加,本世纪末以前将成为十国集团;对世界事务特别是亚太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合作及对外关系上表现出鲜明的东方特点和自主精神。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崛起,将改变该地区中美日三边关系和政治经济格局。预计,西太平洋地区可能出现起主导作用的中、美、日、东盟四边关系,东盟的定位会是靠近美日一边。一般情况下新的四边关系不具对抗性,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向有利于缓和的方向发展。

东西方冷战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冷战后遗症在前两大集团对峙的地区显现出来。海湾战争、阿富汗内战、前南地区的民族冲突以及非洲的种族仇杀绵延不断,唯一例外的是东南亚地区。在这里,冷战的阴影似乎很快散去,东盟和印支两个代表敌对阵营的集团化干戈为玉帛,并迅速从对手变为盟友。对这一进程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就是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在区域合作方面都被称为“南方世界优等生”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现在,东盟已不再是西方大国羽翼下的小伙伴,新的时代将其推到了国际竞争的前台。东盟的自主性及其国际地位的日趋增强对亚太地区中、美、日三边关系及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东盟诞生于1967年,当时虽有自主合作的动因,但主要是越南战争的产物,其主旨是对抗越南等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国家向东南亚渗透。它成立伊始便被打上了西方阵营的烙印(泰国和菲律宾早在50年代初就与美国建立了军事同盟)。西方国家,主要是美日在反苏防共上与东盟建立了战略关系;东盟也将自己的安全利益维系在美国身上。这样,东盟在政治态度、外交立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方面长期受美日的影响和熏陶。

另一方面,东盟建立之初就具有潜在、却又十分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成员国多数是刚刚摆脱殖民地时代恶梦的新独立国家,希望独立自主地进行对外交往与内部合作。1967年发表的东盟《曼谷宣言》就明确表达了这个精神。尼克松主义的出笼是东盟多元外交的开端,1971年的《东南亚中立区宣言》是其标志。

与此同时,东盟国家采取了比较得当的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美日对这个反共前沿在资金、技术、市场及管理经验等方面提供的优惠,重视推进类似区域内特惠关税制度和共同工业项目等内部经济合作,经济获得了长达20余年的高速增长。在整个70年代,东盟国家的平均GDP保持了每年6—8%的增长速度。80年代则更快。 这种情况为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国际地位的跃升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冷战结束前的20余年中,东盟可以说一直默默无闻,其显要程度甚至不如非统组织和拉美一体化组织。进入90年代后,东盟在经济发展、地区合作、对外交往等方面表现突出,国际地位非昔日可比。这是因为:

(一)经济地位的上升是东盟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筹码。继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之后,90年代东盟除菲律宾外仍在7%以上, 各国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出口和投资额剧增。区内贸易迅速发展,1994年各国对本地区的出口比前一年增长20—80%;1995年,区内贸易有可能超过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作为出口市场,美国的地位可能下降。东盟国家1994年的储蓄率除菲律宾为15%外其余均为30%左右,显示其发展后劲。〔1〕

(二)组织不断扩大,整体实力加强。1995年7月,越南加入东盟。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加盟的问题也将在三年内解决。届时,将出现拥有近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约5000亿美元,452.4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东盟十国集团。

(三)东盟对亚太和世界事务发挥着独特的、超越自身实力的作用。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每年东盟外长会议之后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该论坛开始于1994年,主要进行多边安全对话。参加国除东盟成员国外,还有亚太地区所有大国和欧盟的外长们,达19位之多。东盟通过坚持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论坛”的基础、东盟为“论坛”东道主等手段成功地扮演了主人和核心的角色,致使亚太安全领域中出现了所谓“小国领导大国”的倾向。其策略是利用矛盾、维持均势,使任何大国都无法单独在地区内起主导作用。“论坛”所讨论的问题也不只是东南亚或东亚问题,而具有了全球性色彩。如核不扩散、核禁试、毒品等等,甚至包括了遥远的巴尔干局势和阿以和平进程问题。不仅如此,围绕外长讨论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又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会议之后的会议:一对一、7+1、7+3、甚至7+7会议。1995年东盟外长会议期间,还产生了“东盟—欧共体高级官员会议”。单是1995年前8 个月,东盟就主办了大约300次国际会议。有迹象表明, 东盟不久可能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至拉美某些国家为对话伙伴。

这说明,东盟对世界事务特别是亚太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增大。同时,东盟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次区域合作组织,成员国数量有限且均为中小国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如此纵横捭阖,应当说是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四)东盟在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合作上表现出的东亚特点和自主精神确立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从发展道路看,政治上,东南亚各国从50年代末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转向集权型统治,并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这些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或现代化的强有力的领导集团,用集权方式消除本国发展的负面政治因素,如政局动荡、党派斗争等等。同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活动的自主性,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使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这种政治独裁化与经济自由化相结合并获得成功的情况被称为“东亚模式”(台湾和韩国也是如此)。80年代中期以来,东盟出现的民主化运动则是现代经济建立之后的必然结果。东盟的这种发展模式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经验,也使西方国家对其刮目相看。

在区域合作方式上,东盟以其协商一致的原则表现出有别于欧盟制度化体系的亚洲色彩。这意味着该组织只有在各成员国充分讨论、协调利益、达成共识、各得其所的情况下,才就有关问题表态、形成决议。通过这种亚洲方式,东盟在地区内和地区间努力创造对话气氛,吸引了非同盟国家广泛参与,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

东盟作为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如何对亚太大国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首先取决于它与这些大国的双边关系。

(一)东盟与美国的关系。

战后以来,东盟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同盟关系。越南统一后,特别是越南入侵柬埔寨后,东盟各国为了自身安全加强了与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同时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也进一步扩大。然而,由于东盟与美国实力地位悬殊,双边关系不可能是平衡的。在美国人的意识中,东盟有求于美,美国作为给予方应得到唯命是听的回报,而东盟对此早有不满。

冷战结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东盟虽然在地区安全上仍有依赖美军之心,但程度已大不如前。当美国在东南亚急需选择一处应急军事基地时,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都明确表态,不希望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经贸关系上,日本早已凭借其技术、资金、文化和地理上的优势,取代美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逐渐减弱。90年代以来,美国和东盟各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在贸易、知识产权、劳工待遇、新闻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对东盟国家施压,从而引起东盟国家的反感。在亚太经济合作进程中,东盟国家与美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提出建立由非白种人组成的东亚经济论坛,并使美国的“新太平洋共同体”计划暂时搁置。

但是,由于东盟与美的传统关系烙印很深,相当一段时间内在贸易、安全等方面还离不开美;美国要实现以其为首的“新太平洋共同体”构想,以及牵制中国、日本,也需要得到东盟的支持。在可预见的未来,双方都不会走得太远,双边盟友关系仍是主调。

(二)东盟和日本的关系。

在东盟对外关系中,对日关系是其核心和支柱。这主要是经济利益使然。在日本出口总额中,1992年,美国、欧共体分别为28.8%和18.4%,东盟占12%;在日本进口贸易方面,美国占22.4%、欧共体占13.4%,而东盟则达13.5%。东盟各国最大的外资来源是日本。东盟在需要日本的资金、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在建立本地区安全机制方面得到日本的支持。日本通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一方面限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缓解与美国尖锐的经济摩擦、扩大商品市场;另一方面稳固自己在亚洲的势力范围。但由于历史的教训,东南亚国家在对日关系中,又存有强烈的戒心,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和在开放市场、转让技术上的保守作法表示不满。

(三)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与东盟国家是近邻。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等原因,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中国与东盟的多数国家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和经贸关系,人员往来也日益频繁。在亚太经济合作方面,双方亦观点相同或心照不宣。但东盟对中国这个距离最近的强大邻国所怀有的戒心似乎从未减弱过,并随中国实力的加强而日甚。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上,中国与东盟七国中的四国有分歧(菲、马、文、越)。因此,东盟国家在对华关系上对安全的考虑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东盟需要美国维持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建立东盟地区论坛的重要动机之一。另外,中国与东盟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对外贸易方面相似之处很多,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双方竞争的一面可能会更加突出。

在亚太地区,东盟各国北邻中日、西对北美、南面澳新,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中、美、日在冷战后的亚太地区形成了新的、起主导作用的三边关系(俄罗斯也是亚太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某些原因其在亚太的作用尚不显著。本文将不涉及)。东盟的崛起将改变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和中、美、日三边关系。

亚太地区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或称三角关系是冷战后即已形成的现实。三国无论从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历史传统或参与意识上,在这一地区均具有特殊地位。三个国家中某一国针对另一国的行动都会立即对第三国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把中美日关系看成一个任意锐角三角形的话,那么美日的一边最短、中日一边次之、中美距离最长。崛起的东盟必须选择自己的位置以构成四角关系。如前所述,从综合因素考虑,东盟与日本的关系始终都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样,东盟在现存的中美日三角关系周围确定自己第四角的位置时,只有两种选择:靠近中日一边或靠近美日一边。

第一种可能:东盟出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似性,在继续与日本密切关系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及区域合作方面的关系;对美国在亚太的存在持保留甚至抵制的态度。这就会影响日本同美国的关系,中日东盟相对更加接近。中国可以利用日本和东盟牵制美国,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区域合作方面使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止步不前甚至流产,进而实现只有亚洲人参加的东亚经济论坛(EAEC)乃至东亚经济同盟(EAEC)。

第二种可能:东盟把对日关系作为基轴,维持或者加强与美国在安全领域里的合作,北美仍然是东盟不可或缺的市场和资金来源。在对华关系上,继续经贸等领域的正常交往。但安全方面仍视中国为来自北方的主要威胁,以一个整体同中国解决南沙群岛的主权和权益争端,并且在经济发展上,中国既是其合作伙伴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日本、美国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站在东盟有关国家一边,投资、贸易政策更加向东盟倾斜,向中国打东盟牌,甚至拉东盟遏制中国。中日、中美关系出现新的不利因素。

以上第一种可能对中国较为有利,第二种可能则更具历史和逻辑的连续性。首先,美、日、东盟与中国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偏见难以根除,美、日在对中国促变时也必然拉拢东盟。其二,美、日与东盟无领土争端。第三,也是最根本的,无论日本还是东盟都不愿看到一个拥有12亿人口和丰富资源的邻国日益强大起来,希望美国在东亚起到平衡和牵制的作用。

然而,中、美、日三边关系,或者加上东盟四边关系,都与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大国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它们之间从根本上讲不具有对抗性,彼此不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而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与相互斗争、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并存的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东盟的崛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仍处在这个过程中。而且,它毕竟是一个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在发展水平、经济合作、对外政策、安全利益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分歧需要协调,在亚太地区要发挥与中、美、日同等的作用,尚需时日。

注释:

〔1〕1994年4月17日《日本经济新闻》。

标签:;  ;  ;  ;  

东盟的兴起与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三边关系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