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汇》字形整理之研究

《字汇》字形整理之研究

陈英杰[1]2000年在《《字汇》字形整理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研究《字汇》卷首“从古”、“遵时”、“古今通用”三个异体字整理表,总结了《字汇》在处理异体字方面作出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其意义和价值在于:一、为当今语文词典中异体字的处理工作提供借鉴。二、探讨梅氏正字理论和正字实践,以确定其在汉字规范史的地位。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论。包括题旨、《字汇》一书简况及研究现状、工作程序和步骤三部分。 第二章《字汇》字形整理术语内涵考察。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三个字表涉及到的古、今、时、俗等四个术语进行了考察,廓清了其内涵和外延。 第三章“从古”、“遵时”、“古今通用”三部分正文处理情况测查。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三部分的每一组字在正文中的存在方式作了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有关数字。 第四章结语。在这一章中,我们在前几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字汇》作出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王泉[2]2013年在《历代印刷汉字及相关规范问题》文中提出印刷汉字是近代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楷字范畴。印刷汉字的研究价值首先是其在汉字规范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即一般认为的“印刷体总还可以作标准用的”。此看法流于主观。只有将印刷汉字放到汉字规范的视野之下,分析二者关系,厘清其中问题,才能充分发掘印刷汉字的价值,完善近代汉字的研究体系。汉字规范须具有官方背景。以此为标准,唐代为开成石经;五代十国时期亦为开成石经;宋代为宋本《玉篇》、《类篇》、《集韵》、《广韵》所构成的体系;明代为《洪武正韵》;清代为《康熙字典》。在此基础上,以一代汉字规范为标准,分析一代所抽样印刷字形的正俗,由此得到每一件印刷汉字的俗字率。之后,根据俗字率依次分析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明、清六代印刷汉字与汉字规范之间的具体关系。最后进行整体总结,得到两个主要结论:第一,严格说来,只有五代十国时期刻印“九经”以及建国后颁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之后的印刷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被当作汉字规范;宽松来说,北宋、南宋的监本书籍由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刊刻,俗字率普遍非常低,基本上也可以代表国家的汉字规范;至于明、清的监本,则不尽然。古代的活字印刷汉字俗字率参差不齐,也不能作为汉字规范,不过它在技术手段层面上促进了印刷汉字与汉字规范的合流。第二,印刷汉字在汉字规范传播与定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五代十国时期刻印“九经”,促使了唐代所形成的汉字规范定型,基本确立了以后各代汉字规范的基本面貌。明代《洪武正韵》吸收了一些适于雕版印刷的字形,将之作为汉字规范。后来,这些字形与明代中后期形成的印刷宋体字合流。这种局面为清代《康熙字典》所继承,最终导致了汉字体系的一次转型:由原来手写汉字为主导的汉字体系转变为手写汉字体系与印刷体汉字体系并存的格局。这对之后的汉字规范乃至汉字整体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齐霄鹏[3]2013年在《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文中认为本文是对ISO10646所收录的楷书汉源汉字的异体字整理。从构形理据、记词功能和书写变易三个方面确定汉字的异体关系,并尝试运用汉字构形学理论将大字符集中所收录的异体字分为异写字和异构字,整理成表。以期能对今后以大字符集为代表的电脑字符集的建设以及汉字数字化提供参考。全文分五部分:绪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课题来源及研究对象简介。二、目的意义。指出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有利于汉字电脑字库的建设与汉字输入。(二)有利于汉字的规范化。(三)有利于传世文献的数字化。(四)有利于大型字书的编纂与修订。三、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为止有关大字符集异体字整理的相关成果。分异体字整理成果、疑难俗字考释成果两个方面进行评述。四、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一章,大字符集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字符集全面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字学的角度指出其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部首设立的问题、字符归部的问题、字符归集的问题、字符排序的问题、字形创制的问题、类推简化的问题、字形归并的问题。第二章,大字符集疑难俗字考释。集中考释了存留在大字符集(基本集和扩A)中的疑难俗字310条(组),为接下来的整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三章,大字符集异体字整理。本章是整理成果的最终呈现。共分四节。第一节,异体字及相关概念。第二节,异体字的分类。对异体字中的异写字和异构字通过例证具体区别分类,从实际操作上分清异写字和异构字。第三节,大字符集异写字整理——《异写字表》。在异写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对大字符集异写字的全面整理,以整理表的形式呈现。第四节,大字符集异构字整理——《异构字表》。在异构字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大字符集异构字的全面整理,以整理表的形式呈现。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秦曰龙[4]2011年在《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文中指出官话,是对明代以降汉民族共同语的通称,是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前身。历史上,官话是与方言相对而言的。周德清《中原音韵》称之为“天下通语”,明清时期被称为“官话”,最初通行于官场。明清时期北京官话语音的研究还很不充分。虽然十九世纪以后记录北京官话的材料很丰富,但是反映清初语音的资料很缺乏,因此,很难描摹北京官话历史演变的轨迹,致使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作为清代前期的一部等韵文献,佚名韵书《五音通韵》非常重视韵书与韵图为体为用的配合。它顺应时音的变化,改良旧有反切的弊端,废除等韵门法,变等第为开齐合撮四呼,共归纳出了十九个声母十二个韵摄和五个声调。它在汉语语音史、汉语韵书史、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辞书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惜乎该书传本稀少,世人很难寓目,故往哲时贤鲜有论及。本文以日本永岛荣一郎文库藏清抄本《五音通韵》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进行全面研究。全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交代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综述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五音通韵〉的版本与著作年代》,初步摸清清初韵书《五音通韵》的版本情况,并利用文献内部材料补证了《五音通韵》的成书年代。《五音通韵》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韵书,未见刻本,只有两部抄本传世。一部为韵图抄本,收藏在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室;另一部是等韵图与韵书相配的抄本,收藏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永岛荣一郎文库。现存两部抄本均没有交代作者、成书年代等情况。它的著作年代不会早于清代雍正二年,即1724年。第三章《〈五音通韵〉编撰研究》,将该书置于明清等韵学史、等韵学思想史背景下,介绍其编撰体例、韵图,探讨其编撰特点。第一节详尽介绍《五音通韵》的体例及内容;第二节依照十二摄韵图的先后顺序分析每幅图的情况与特点,比较分析韵图列字与韵书小韵首字以及韵图韵书编制编撰形式方面的差异;第三节围绕韵图与韵书配合情况探讨其编撰特点,蠡测编撰者的创作意图。第四章《〈五音通韵〉语音系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在分析《五音通韵》语音框架基础上,探求其语音性质。首先通过查检韵书小韵首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梳理其声母、韵母的来源,考察声母、韵母的分合演变;再与卷首韵图参照,构拟其音值,列出了声母表和韵母表;根据韵图、韵书中入声字的排列探求声调调类的情况。结合《五音通韵》音系情况,我们对汉语语音史上的重要问题如全浊声母的清化、见组精组与舌面音的关系、韵尾的分合情况、入声字的分布等进行了探讨,也对某些不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情况作出了解释。在判定《五音通韵》的语音性质时,将其与《五方元音》、《三教经书文字根本》、《中原音韵》、《切韵指南》、《语言自迩集》、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进行共时、历时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五音通韵》反映的是十八世纪初北京官话的语音面貌。第五章《〈五音通韵〉的语音意识》,主要从它对《韵法直图》、《字汇》、《正字通》等韵书、字书注音材料的批评出发探求作者所持的语音立场。第六章《〈五音通韵〉所引辞书文献考》,对《五音通韵》所征引《中原雅音》、《字汇》、《正字通》等韵书、字书文献考辨论析,归纳、阐发该书在汉语辞书史、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史等方面的价值。第七章《结语》,总结全文研究所得。

张素格[5]2011年在《海峡两岸CJK字符集差异字形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CJK字符集核心部分的20902个表意字符的细致排查,发现海峡两岸同编码汉字中有9000多个汉字存在字形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差异字形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多角度对比、分析,提出差异字形规范统一的建议方案。旨在为实现海峡两岸用法上没有任何差别的汉字的形体统一提供学术支撑。这既是两岸日益频繁的人际和人机交往的需要,也是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需要。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现状、研究对象、步骤、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CJK字符集两岸字形差异现状。将CJK字符集中两岸存在差异的9000多字归纳为笔形差异、笔画数差异、笔画交接方式差异、部件差异、结构方式差异五大类型。第二章,海峡两岸字形差异的特点和原因。两岸字形差异的特点:一、有明显的规律性;二、集中表现为笔形和笔画关系的细微差异;三、造成的阅读障碍不大;四、台湾字形结构相对松散,大陆字形结构相对紧凑。字形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字政策的不同、文化审美趋向的歧异、文字规范标准的不一致是主要原因。第三章和第四章,CJK字符集两岸差异字形规范方案(上、下)。首先阐释字形统一应遵循的五项原则;然后将差异字形的差异点以类相从,分为七大类:差异笔形、差异笔画数、差异笔画关系、差异部件、差异部件的分合、新旧字形的选用、差异结构。两岸存在差异的9000多字的差异点有12000多个。将相同部件和具有共同差异特点的部件归类后,这12000多个差异点落实到具有代表性的200多个常用部件上。排列这些部件的历时演变过程(列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字符集字形等六个阶段的代表字形),描写字形演变的轨迹,探究这种演变的成因,评价字形变化在汉字发展史中的价值和局限,指出具有优势的字形特点,从而提出统一两岸差异字形的目标字形的建议。在尊重汉字表意特点和字形演变规律的前提下,结合信息化时代的文字使用现状,对CJK字符集中海峡两岸的9000多个差异字形提出统一方案:建议以台湾字形作为目标字形的有1200字左右,占差异字形的13%;两岸现有字形都需进行修正的有800字左右,占差异字形的8%;其余7000字左右建议以大陆字形为目标字形,占差异字形的78%。以200多个代表性部件的规范标准为依据,我们不仅可以统一CJK字符集核心部分的差异字形,还可以进一步将CJK字符集扩充A、B、C、D、E以及将来还会不断扩充的更大范围字符集都纳入统一的系统,达到两岸楷书汉字字形的完全统一。第五章,余论:海峡两岸文字完全统一的设想。统一同编码汉字字形只是解决两岸文字问题的很小部分,繁简、正异问题的解决任务更艰巨。本章对海峡两岸文字的完全统一提出需要循序渐进做好四方面工作的建议:首先,统一认识,回归学术;第二,规范统一传承字和繁体字;第三,整理规范异体字;第四,区别对待繁简字。

熊加全[6]2010年在《《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材料的测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字通》是一部旨在补正《字汇》的大型字书,它上承《字汇》,下启《康熙字典》,在我国字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字通》出于《字汇》,但在编排体例、注释、举证、叶音等方面较《字汇》均有所改进,在判定《字汇》俗讹、考辨疑难俗字方面,用力最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后世字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汉语文字学、汉字构形学、训诂学以及辞书学等理论为指导,以《正字通》整理字际关系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力求对《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的工作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文章首先通过对《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所用术语的分析,梳理各个术语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所涉的类别。紧接着对《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的正确方面、错误方面以及未作处理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归纳,对《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的工作的得失作出一个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最后,文章指出研究《正字通》字际关系的价值:一方面可以为前辈的考释工作提供一些补正,为后世字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可资借鉴之处;一方面可以对大型字书所收的疑难字进行考释,为传世汉字的整理与规范奠定基础。

佚名[7]2014年在《隶字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录隶体字形最多、辨析最详尽的清代书法名著研习隶体书法实用性与理论性兼备的工具书本书特点一、内容权威,本书系清代徽州著名书法家、治印家项怀述耗费半生心力,收集整理汉魏以来隶书名碑名帖编撰而成,总结了清代前期众多学者隶体书法研究的优秀成果。

王海孟[8]2018年在《《字汇》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字汇》作为一本编纂理念先进,编撰体例完备的字书,对后世辞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简单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基础上,重点从辞典学和文字学的角度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不足之处。

柳建钰[9]2018年在《字书汉字层积及流变状况调查报告——以糸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利用字书字料库对《说文》等十五部字书中《糸部》收字状况进行了穷尽性调查。结果显示,从东汉到明代以前,收字数量保持上升趋势;明代收字数量呈起伏不定状态,整体来看呈下降趋势;从清代到现代,收字数量又重新保持上升趋势,上升幅度较大。《说文》所收汉字处于历代字书层积的最底层,其他字书中的共收字形也是字书层积链条的有机组成部分。单见字形数量很多,尤以《汉语大字典》所收简化字为多。歧出字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后出字书漏收已有字形或者字形发生异写。字书中的大量异写、异构字形是古代字书收字流变状况的真实反映。字书字料库可以在字书汉字断代的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

祝凤祥[10]2013年在《《字汇》与《正字通》反切声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字汇》与《正字通》是明代两部重要字书,后来成为清代编纂《康熙字典》所用的底本,其文字学价值毋庸置疑,而两书中所注音切也能反映出其在音韵学上的成就。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梅膺祚的《字汇》一度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字书,它简并《说文》540部首为214部,是明代字书革新之作。而作为正《字汇》之误、补《字汇》之缺的《正字通》,其原稿为明代张自烈所著《字汇辩》,在康熙初年由清人廖文英刊刻于世,并更名为《正字通》。本文从《字汇》与《正字通》反切材料入手,全面搜罗二书反切材料,统计出《字汇》的反切数目为26318个,《正字通》的反切数目为13243个。以《广韵》40声母为参照,分别整理出《字汇》和《正字通》反切上字的声母系统,找出《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特点。《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相同点是:船母、禅母、生母、书母混用;泥娘两母混用;定母、透母相混;精母、从母相混;群母、溪母相混。在定透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定母切透母,《正字通》多以透母切定母;精从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精母切从母,《正字通》多以从母切精母;在群溪两母相混现象中,《字汇》多以溪母切群母,《正字通》多以群母切溪母。《字汇》和《正字通》声母系统的不同点是:1.《字汇》的音韵特征为:滂母、帮母、並母、非母、敷母相混;微母、明母相混;照母、澄母、穿母相混;清母、精母、初母相混;昌母、崇母相混;见母、群母相混;疑母、日母相混。2.《正字通》的音韵特征为:敷母、奉母相混;清母、从母相混;知母、精母相混;晓母、厘母相混;影母、喻母、晓母相混。

参考文献:

[1]. 《字汇》字形整理之研究[D]. 陈英杰. 河北大学. 2000

[2]. 历代印刷汉字及相关规范问题[D]. 王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 ISO 10646楷书汉字异体字整理[D]. 齐霄鹏. 河北大学. 2013

[4]. 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 秦曰龙. 吉林大学. 2011

[5]. 海峡两岸CJK字符集差异字形研究[D]. 张素格. 河北大学. 2011

[6]. 《正字通》沟通字际关系材料的测查与研究[D]. 熊加全. 河北大学. 2010

[7]. 隶字汇[J]. 佚名. 月读. 2014

[8]. 《字汇》研究综述[J]. 王海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9]. 字书汉字层积及流变状况调查报告——以糸部为例[J]. 柳建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0]. 《字汇》与《正字通》反切声母比较研究[D]. 祝凤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字汇》字形整理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