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文“巧”教初探——以《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堂教学为例论文_刘露艳

浅文“巧”教初探——以《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堂教学为例论文_刘露艳

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浙江 宁波 315200

在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选有相对浅易或深奥的文本。如果我们按照文本难易来选择深文重教、浅文简教,可能失去很多精彩,表面一呼百应式的热闹掩盖了无实质的效益,降低了课堂效率。笔者以《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浅文如何“巧”教的策略。

浅文,一般来说,篇幅不是很长,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思想主题比较明了,表达技巧相对单一,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那一年,面包飘香》就是这样一篇课文。笔者从实用角度给出了如下策略:

一、巧立主题

《那一年,面包飘香》选自高教出版社高二下册(拓展模块)第六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关爱与和谐”,意在讲述充满关爱而让人们和谐相处、得到幸福的故事(或道理)。很多老师在上该文时,往往更倾向于以文中的一句话“不要学坏,要有一技之长”为基石,认为这个主题更符合中考失利后万念俱灰的职高学生的学情,从而大作道德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混淆了语文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界限,使之变成了一堂励志主题班会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甚觉不妥。

这确实是一个由叛逆、辍学的失意学子转而立志成才,并终于获得绝技创业成功的励志故事,但更是一个因为受到老师关心和鼓励,才战胜坎坷、获得成功,并以爱心回报老师和社会的温情故事。笔者认为,本文的主题应着眼于“关爱”和“鼓励”的力量,说明了生活在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关爱,也都应该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与他人才是一种负责任的人生态度。心中有爱,才能人心向善、社会和谐。情感目标才是本文主题首选。我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标题,找出文眼——“香”,面包因何而香?引导学生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来分析,这是一块普通的面包,飘出麦香,但也不是一块普通的面包。学生自主分析出“老师”和“学生”的人物形象,老师的负责任、善良、有爱心,学生的家贫志坚、绝技随身、感恩报恩,确定第一层香来自两位主人公的“品质之香”。这块面包还含有教师对生活困顿学生的关爱、教导与鼓励之香,也含有学生不忘老师当年在其困难之际的牵挂与帮助而飘散出的恩情之香、谢师之香,这第二层香来自两人的师生之情。随着那面包的甜香,那份爱心也沁入每个人的心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巧设主线

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本篇课文时空交错,有两条时间线索,分别是:这一年学生身怀做面包的绝技,做好面包回报老师;那一年,学生生活困顿被迫辍学,老师默默鼓励,不曾放弃。这两条线索构成了文章的写作文路,同时也构成了学生的学路和教师的教路,要引导学生跟随两条时间线索分别从这一年学生的角度和那一年老师的角度,梳理出学生成功的质素、品质以及老师富有责任心与爱心的形象。

三、巧学技法

本单元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利用,在对文章感知、领会、理解等阅读能力基础上的提升,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进行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要教会学生如何确定阅读目的(提出问题),并据此准确筛选文章的相关信息(有用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要自主筛选出描写面包师傅转变、成功经历的句子,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主旨;还要筛选出文章对面包环境和面包师傅进行描写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人物、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因这篇文章主旨较为简单,教师稍作点拨,学生即能很快筛选出表现主旨的重要语句信息,我将重点转为 “玩味技法”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找出表现人物和主旨的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通过“找细节,读细节,品细节”来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用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组找得准、品得妙。学生从简单的“他到现在还记得那批面包有多好吃”品出了“感恩之心”,从“全台湾各个面包店找,都没有找到这种面包”品出了“独特和创新”,还根据店址和顾客人群从“在店里免费招待咖啡和红茶”品出了“有生意头脑”,从“他以为我会责备他放弃升学的,没想到我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品出了“知耻之心”……要用疑惑刺激学生的探究冲动,细读文本,浅处求深,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揣摩和领悟潜藏在浅易文字背面的深意。

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本文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微写作,三五句话表现人物特质,其他同学品出“言下之意”。由此完成了向课外迁移的滑行,课堂气氛甚是活跃,同学们在热烈活跃的游戏竞赛中习得了本文精妙的写作技巧。

这两个训练涉及写作视角和语言风格、选材构思、塑造人物的多种方法,面对这个学习任务,学生立刻有了陌生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了质疑研习的欲望。浅显的文章本身可供解读挖掘的资源较少,因而凸显能力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更重要的利用文本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推动学生思想力和表达力发生积极变化,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

浅文与深文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浅文,浅文中有深奥处、巧妙处,如果能在浅文巧教的策略上多动一些脑筋,“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自古而然。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源点》.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

[2]明学圣《浅文深教与深文浅教》.中学语文教学,2014,(2),21-23。

论文作者:刘露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9月总第1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7

标签:;  ;  ;  ;  ;  ;  ;  ;  

浅文“巧”教初探——以《那一年,面包飘香》课堂教学为例论文_刘露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