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论文_闫晶晶

谈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论文_闫晶晶

江苏省苏州昆山市花桥集善中学 闫晶晶 215332

摘要:本文围绕语文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及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新教师应注重课堂的引导能力,不同的引导水平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效果。其次,板书就是教学思路的体现,通常宜简洁而不繁复,简明扼要地清晰展示思路。再次文本研读和学情把握是备课的首要之功,作为教师自己要读懂读透文本,关注文本细节,结合学情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第四,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基础之上,应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广度中见知识的厚度,引申延展对文本的感悟理解。第五即是在教学水平有所提升的情况下更多思考如何进行开放式,生成式的教学设计。最后,语文课不论什么文体都应上出点儿情怀来。并提出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张——沉浸式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能力 沉浸式课堂

新教师上课总会带有积分青涩,几分生疏。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新教师如何一步步学习课堂教学,掌握一定课堂教学能力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的能力,并提出课堂理念,沉浸式教学。

一、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1、引导是我的第一堂课

教学之初,笔者的师傅总说这么一句话:“学生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笔者初入讲台时经常困惑与此,备课时对于问题的答案心中有了预设,若学生回答不出符合预设的答案,只会干巴巴的否定或自己说出答案。

引导在于顺着学生的答案,逐步引领其回答出正确答案来。同时多多听课,学习其他老师的引导方法。当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答案沾边,但不够准确时;当学生的回答基本错误时,等等,都可以由教师将其引导到预设答案上来,在此过程中师生又可能会迸发出新的思维的火花,教学相长。但同时,学生需要引导并不是不否定其错误的回答和错误的思维,并不是一味盲目鼓励学生。

2、板书是什么

新教师写板书更多的是去模仿借鉴,并不知道板书到底是什么。板书其实是教学思路的体现。先整理出基本的教学思路,提炼出符合自身教学设计的板书,板书需要考虑到内容、写法、情感等多角度,并突出自身教学重点。

3、文本研读和学情把握

要上出一堂有质量的课,吃透文本是首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读出文本的味道,进行精致的、深刻的文本研读,全面把握文本并从中提取出自己的教学重点。在文本细读中见微知著,引发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充分发掘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这离不开对文本的感受力和广泛的阅读基础,时刻鞭策着笔者多读书,多学习其他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问题设置度梯度、课堂活动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法的选择选用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4、在知识的厚度、广度中见深度

聆听江苏省昆山市青阳港中学徐德湖老师的几堂课后,感慨颇深,徐老师在文本解读方面扎实深厚、见解独到。同时笔者注意到徐老师的课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感受和讲解可以用“旁征博引”来形容。从某篇诗文的某个知识点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和课外的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集中感受某位作者,或重点了解某种文化知识。既回顾课内已学,由已知引导对未知的理解感悟;又联系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在厚度和广度中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此种方法我目前认为尤其适用于诗歌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如何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笔者曾经和师傅同课异构开设了《窗》这一课了,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有的老师说“一个就是师傅的课,一个就是徒弟的课”。 “徒弟的课”更多的是步步为营,逐步引导学生;而“师傅的课”,首先是他泰然自若的教态——讲着讲着会端起放在讲台上的茶喝起来,听者会感受到淡然、泰然的力量;类似黄厚江老师等,多年教龄之后,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更多的体现的是长者对孩子的嘱咐式、教诲式,可能会嘱咐鼓励一个小小的学习习惯,而在座听众很愿意聆听,自觉受教。

更重要的是师傅的课是一个收放自如,开放式生成式的课堂。如何“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这离不开主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设计主问题并以此组织起高效的课堂阅读活动。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具有整体性阅读要求的问题,;其次主问题的选择和顺序也要经过认真设计,它带动着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因此要有梯度、多角度;并且主问题要能引发对全篇文章的深入阅读和理解,有利于课堂语文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教学中,课堂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

听了江苏省昆山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宋老师的《卖白菜》后,对于主问题的设计又有了新的思考,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宋老师由“为什么老太太的举动让大家觉得可恶?在我和母亲心中那仅仅是白菜吗”这一问题牵动对“母亲、老太太、我、白菜”的探讨,牵动对于全文的探讨,以下问题都由这一问题引发,环环相扣。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巧妙的切入点,串联起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给学生充分的语文活动空间,这大概就是“放出去又收回来了”吧。

6、上出点儿情怀来

在探讨语文核心素养时,肖培东老师说语文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很赞同。每个教师在有一定教学积累之后,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其中,语文课堂应该上出点儿情怀来。语文味的其中一个体现是要让学生朗读,带着目标、带着情感、带着对文本的理解去朗读,读出味、读出情。

王君老师讲《苏州园林》板书有“身在红尘,宛若天然”,将一篇通常以说明文处理的文章讲出了情怀,引领着学生在每篇文本中体会文本传递的文化、情感、情怀。对于学生来说,情感和思想就如知识点一样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是需要培养的,而语文老师需要给学生培养一些情怀,需要讲出自己对文本情感思想上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表达对文本的情感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在情怀情感的传递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启迪。

二、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是我目前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中进入文本的内容、进入文本的情感,进入文本的思想,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课堂活动,锻炼思维,提升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体验沉浸中把握感受文本,是情感情怀的沉浸、是思维思路的沉浸,是审美体验的沉浸。

参考文献:

1.《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版。

2.《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人民出版社,北京,2014年版。

3.《王君讲语文》,语文出版社,北京,2008年版。

论文作者:闫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9年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  ;  ;  ;  ;  ;  ;  ;  

谈语文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论文_闫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