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关系论文_盛瑞超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_盛瑞超

安徽省凤台县肖集中学 232160

摘 要:我们和日本人的关系是复杂的,古代的中国曾是强大的帝国,吸引了日本的眼球,漂洋过海前来拜师学习;但是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精明的日本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先进的欧美,一旦强大就反过来欺负曾经的老师;此外,由于日方的右翼势力不断挑衅,使我们又不能抛弃旧日的仇恨。一有风吹草动就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是一个正常的国家。平等和相互尊重主权是处理中日关系的要旨之一。

关键词:中国 日本 关系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史

日本历史上曾经相当落后,经过不断地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就和中国处于伯仲之间了。明治维新以后,他们把眼睛转向了更先进的欧洲,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经过这一次飞跃,把中国这个曾经的老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

虽然日本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却从来没有被我国征服过,(即使强大的元朝也没有征服他)反而屡屡给中国带来伤害,明朝的倭寇为患,是比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要严重的问题。近代以来,甲午战争、朝鲜战争等等留给我们的就只有乞降、赔款和割地这一条路了。直到在反法西斯同盟的帮助下,才艰难地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战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后,只要国内的某些矛盾稍稍激化,就会有人跳出来纠缠中日历史问题,这是可笑的掩耳盗铃的做法。

不说国民党政权和日本达成的谅解,中日两国在1972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发表的联合公报已经对历史问题做了了结,没有理由不把日本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来对待。日本虽然在二战期间给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但是这不是可以把他们当成世界的仇人的理由。日本和我国一样有民族自决的权利,一样有民族的尊严,一样有处理内外事物的自主权。

要把战争罪犯和善良的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把侵略者和他们的后代区别开来。毛泽东的话虽然有很多失误,但是他的百分之九十五的理论用在这里应该还是可以的。我国现在的落后局面,日本的侵略掠夺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政策的失误,在于没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从清朝的闭关锁国,到民国的连年军阀混战,从饿死几千万人的大跃进,到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都是我们落后的原因。

二、如何对待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我个人认为只要日本领导人不参拜靖国神社,中方可以不向日方提这件事,让中日双边、多边的交往都正常化、持久化。2006年10月,中方邀请安倍首相访华并不表明中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有所改变,但我们也要把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给日本新首相作出正确选择的机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认为,如果今后日本现任领导人还去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不管是任何时间、任何形式、任何身份,都会影响中日高层互信关系的建立和友好交往。对此,必须有精神准备。

2.关于中日历史问题中的南京大屠杀问题。日本一些人到现在还不愿意承认这一历史事实,总想把当年的日本说成与纳粹德国是不同的。日本右翼势力甚至说南京大屠杀是一个谎言,是虚构的。其所谓“根据”是,南京当时只有20万人口,怎么能杀出30万人呢?这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是偷换了概念的诡辩。当时在南京市国际安全区的人口才是20万人,南京全市人口近65万人。况且南京大屠杀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和南京周边地区。实际上日军在南京安全区确实有暴行,但是安全区并不是大屠杀的重点部位,所以仔细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有意把概念偷换了。还有一个所谓“理由”是,南京那时候哪有推土机,30万怎么处理得了?其实有大量证言表明,当时许多俘虏是被押解到长江边上被用机关枪扫到江里的,还有很多人是直接被埋在防空壕里或被用各种车辆拉走集中掩埋的,而不是逐个挖坑掩埋。所以他们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意识到,2007年上半年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机遇较多,彼此互访的机会也比较多,但下半年由于有“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如果再碰上日本领导人去参拜靖国神社,两国关系则可能会“晴转多云”,甚至再度恶化。中方针对日本右翼的自欺欺人之谈应当予以揭露,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内外两个大局,努力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3.中日应进一步实现政经互促,协调发展。近年来很多人说中日关系是“政冷经热”,实际上由于小泉时代“政冷”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目前并不如人意。中日贸易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以上,现在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11.8%。然而,中国对日本来说却更加重要,中日贸易现在占到日本外贸的17.5%。伴随人民币兑日元升值,日本来华直接投资出现减少趋势,这需要引起注意。

参考文献

[1]门洪华 日本变局与中日关系的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01),72-90+158。

[2]王振宁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中日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3,(13),140。

[3]冯昭奎 中日关系: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05),1-12。

[4]张宏娟 浅谈中日家族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95-196。

论文作者:盛瑞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_盛瑞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