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信息战灯塔烟雾_信息战论文

科索沃信息战灯塔烟雾_信息战论文

科索沃烽烟中的信息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索沃论文,烽烟论文,信息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空袭,是一场在空、天、地、海、信(信息)同时展开的全维战争。其中,信息战起着先导作用并贯穿于战争的始终。

一.战事未起,电子侦察先行

对南动武,美国早有打算。早在一年前, 北约方面便已抽调400余人开始搜集有关南联盟的情报,拟制定作战计划。空袭开始前,广泛利用侦察卫星、高空侦察机、地面电子侦察站等高技术手段,充分探测和掌握对方情况。据报道,北约为空袭服务的卫星多达50余颗。在战术运用上,北约军队放飞无人机做电子诱饵,引诱南军雷达开机,从而准确测定南军雷达的位置和技术性能,为成功实施电子干扰和反雷达导弹攻击创造了条件

二.电子干扰伴随空袭行动

北约为了取得电磁优势,在空袭中使用了各种性能先进的预警飞机和专用电子战飞机,共40余架。其中包括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战飞机EC-130H和EA-6B等。

EC-130H是专门用来对抗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大功率电子干扰飞机,干扰功率高达5000-10000瓦;EA-6B主要用来干扰地面各种警戒、 火控和引导雷达,有效干扰功率高达1兆瓦,可对100公里以上纵深数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电子目标实施有效干扰。同时北约还使用了一次性通信干扰机,由飞机、大炮投掷到敌方,落地后自动伸出天线,对南军通信进行全频段阻塞式干扰,干扰后能定时自毁。

南联盟在北约部队的电子攻击下,一度处于信息遮蔽状态,雷达迷茫,通信中断,连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收视都不清楚。 中央电视台在3月25日凌晨对北约空袭现场直播的突然中断,便是因为北约实行了全面电子干扰的缘故。

三.使用新型的电子战手段

北约空袭南联盟,一方面用电子干扰手段对其电子信息系统实施“软摧毁”;另一方面广泛使用了各种信息化兵器进行“硬打击”。其中,除了用反辐射导弹袭击南联盟的雷达系统外,还首次动用了B-2隐身轰炸机和电磁脉冲炸弹。借助于这些新型的电子战手段,取得了明显的信息优势,同时将这种信息优势转化为空中优势,为北约战机空袭行动提供了强大的电子战支援。

B-2隐形轰炸机是美国在本世纪80年代研制出的“隐身”轰炸机。它采用独特的飞翼式布局,综合利用了减弱雷达、光、电和红外信号特征的材料,具有较好的“隐身”性能,既可高空突防,也能低空突防,能够携载重达1吨的精密制导炸弹16枚。 在北约对南联盟发起的第一轮空袭行动中,美国就出动了两架从未参战的最先进的B-2隐形轰炸机,主要用于轰炸南联盟指挥中心等经过加固的“硬”目标。据悉,该隐形轰炸机单价高达22.2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贵的战机。

电磁脉冲炸弹能将爆炸的化学能转变为电磁能,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轻者能将距爆心一定范围内的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器件击坏,重者则将其烧毁,化为一缕青烟。美国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进行研究、试验这种电子战武器。这次实战应用,标志着技术已日臻成熟。

四.进行空袭的心理威慑

“突然袭击,不宣而战”是自古以来兵家惯用的方法。而北约空袭南联盟的军事行动却一反常态。北约在空袭之前便将预计打击的目标、时间、强度、方法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等信息公诸于众,告诉南联盟。此举一方面说明,在高技术战争中,战场透明度增大,处于劣势的南联盟已无密可保;另一方面,以其居高之势,力图对南联盟造成心理威慑,使它因畏惧空袭而弃战求和,迫其就范。

此外,北约部队竭力制造谎言,蛊惑视听,瓦解南军士气。他们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扬“战绩”。在第二轮空袭后,北约方面宣称击落南联盟米格-23战机,而俄罗斯新闻机构揭露,北约的所谓战报在造假,西方电视台播发的镜头是技术合成的结果。

五.控制战场信息优势

北约空袭南联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包括图文、声像资料在内的所有情报信息都实现了数字化网络传输,相互之间无论相隔多远,传输信息只在分秒之间。北约部队拥有先进的预警系统,能及时发现南战机起飞及其行踪,未等南飞机到达预定空域即遭拦击。北约部队拥有先进的通信系统,被南击落的F-117A战机飞行员跳伞6小时便被安全救回。原来飞行员依靠逃生背包中的无线电台和定位装置,通过卫星通信等手段,与救援人员及时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救援人员迅速赶赴降落地点将其营救,演出了又一幕“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被南俘获的3 名美国士兵被俘前也是通过士兵电台及时报告被包围情况,使美在外交上争取了一些主动。

标签:;  ;  ;  ;  ;  ;  ;  ;  ;  ;  

科索沃信息战灯塔烟雾_信息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