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饮酒秩序_刘姥姥论文

五彩缤纷的饮酒秩序_刘姥姥论文

色彩纷呈话酒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酒令论文,色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酒宴上通过行“酒令”以劝人饮酒的习俗,人们普遍认为开始于唐代。其实,其起源要远远早于唐代。

本来,“酒令”是古代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最早出现于西周后期。《诗经·宾之初筵》:“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又立之史。”所谓酒监、酒史,就是在酒席上由大家推举出来的、监督人们饮酒礼节的酒官。酒官行令的目的,在于助兴取乐,劝人饮酒。据东汉贾逵所撰《酒令》载,其形式是推一人为令官,饮酒者听其发号施令,违者罚酒。

酒宴上行令劝酒习俗的正式形成,当始于唐代。这恐怕与唐代诗歌的繁荣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诗文中,诸如《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孟浩然)、《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筵字》(王翰)、《雨晴后陪王员外泛后湖得溪字》(独孤及)之类的诗题极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不但沿袭了这一习俗,而且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发展,从而形成了五彩缤纷的酒令和饮酒行令的方式,有的还一直延续到今天。单就记载和介绍各种酒令的书籍而言,唐代以后,历代都有新作问世,如《酒令丛钞》、《酒杜刍言》、《醉乡律令》、《嘉宾心令》、《小酒令》、《安雅堂酒令》、《西厢酒令》、《饮中八仙令》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酒令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中国的酒令有很多种,行令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见于记载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骰子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其中有些酒令在某一个时期曾经盛极一时,后来因多种原因而失传,有的则得到了不断的丰富,流传至今。

雅令始见于唐代,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宋窦苹《酒谱·酒令》:“幽人贤士,既无金石丝竹之玩,唯啸咏文史,可以助兴,故曰: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这种酒令比较难,它要求人们用古籍中的既有文句按规定来行令,或者针对面前的景物按说定的规则来行令,即使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也难免挨罚饮酒,所以一般的人是难以招架的。当然,用得巧妙,是非常富有情趣的。薛渔恩在唐传奇《申屠澄》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优美动人故事。

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布衣秀才申屠澄骑马赶往汉州什邡县就任县尉。风雪阻途,黑夜降临,正在犯愁的申屠澄看到远处的微弱灯光,驱马来到一间茅屋前,下马投宿。茅屋里,一对老年夫妇与一美貌少女正围着火塘取暖。好客的主人连忙烫酒备席,要为这位风雪夜行人暖暖身子。于是四个人就围着火塘饮起酒来。

申屠澄本是一个风流才子,他见少女楚楚动人、妩媚含情、聪慧可人,就打定注意要试她一下。于是他提议用《诗经》中的句子行雅令饮酒,并说明征引的句子必须和眼下的情景相符。他首先喝了满杯,开始行令,说道:“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不料想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少女就咯咯地笑了起来。申屠澄忙问为何发笑,少女强忍着笑回答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申屠澄不由得心中暗喜。当酒杯传到少女手中由她行令时,她竟然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不已。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的后两句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申屠澄明白,少女已经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连忙向少女的父母求婚。

《坚瓠集》中也有一则关于雅令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袁中郎(宏道)在苏州任职。有一次他与一孝廉和长邑县令江盈科在船上置酒宴饮,将一同去游山。舟行之次,大家都已有了几分醉,客人就请袁中郎出一酒令。袁宏道看见船头放着一个水桶,心中已有了底,于是他说:“这个酒令必须要说一物,而且要影合一个亲戚的称谓和一个官衔。”然后指着水桶说出了他的酒令:“此水桶,非水桶,乃是木员外的箍箍(哥哥)。”因为孝廉的弟弟现为部郎(即员外郎),与袁宏道有交情,所以这一酒令说的是孝廉是部郎的哥哥。孝廉看见一个船夫手里正拿着一把苕帚,就说:“此苕帚,非苕帚,乃是竹编修的扫扫(嫂嫂)。”因为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字伯修)、弟弟袁中道(字小修)正任编修官。江盈科正在寻思,忽然看见岸上有人在捆束稻草,灵机一动,就脱口说出了他的酒令:“此稻草,非稻草,乃是柴把总的束束(叔叔)。”因为孝廉本属军籍,他的侄子正在军中当着武官。三人都说得那么巧妙,于是相顾大笑。

四书令,是以《四书》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因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宋元以来文人学子的必读之书,通过这种酒令也可以检测文人学子们的学识与机敏程度,所以在明清两代的文人酒宴上,这种行令方式非常盛行。《重论文斋笔录》中记载了清代嘉庆年间的两则被称为“连理枝”的四书令。每人要说两句《四书》中的句子,以上句的末字和下句的首字,一则是合成一种中药名,一则是合成一个县名,很是别致。如:

道不远人,参也鲁(人参);

诸侯之宝三,七里之郭(三七);

白雪之白,微子去之(白微);

臧武仲以防,风乎舞雩(防风);

不知为不知,母命之(知母);

殷鉴不远,志于道(远志);

譬诸草木,通国皆称不孝焉(木通)。

——以上为中药名

事孰为大,兴于诗(大兴);

苟日新,阳货欲见孔子(新阳);

止子路宿,迁于负夏(宿迁);

远之则有望,江汉以濯之(望江);

草上之风必偃,师也辟(偃师);

遂有南阳,城非不高也(阳城);

颠而不扶,风乎舞雩(扶风)。

——以上为县名

《两般秋雨庵随笔》也记载了一种四书令,即用《四书》中的两句,上句取一字,下句取一字,组成一个古人姓名。如:

曹交问曰,植其杖而耘(曹植);

爰及姜女,曲肱而枕之(姜肱);

孟子自范之齐,以追蠡(范蠡);

昔者公刘好货,晨门曰(刘晨);

井上有李,文理察密(李密);

而在萧墙之内也,公孙衍(萧衍)。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不能熟背经文,是无法行这种酒令的。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够盛行这种酒令,就是因为《四书》是当时学子必须熟读甚至背诵的书目。随着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废除,这种酒令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它兴起于唐代,有诗为证:

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且算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

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自量气力与心情,三五年间犹得在。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就花枝》诗。徐铉的《抛球乐辞》二首,说的就是饮酒时行的花枝令:

歌舞送飞球,金觥碧玉筹。

管弦桃李月,帘幕凤凰楼。

一笑千场醉,浮生任白头。

——之一

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

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

借势因期克,巫山暮雨归。

——之二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不难体会唐人饮酒之时击鼓传花、击鼓传球的热闹场面。由于这种酒令不受文化素养等的限制,贵贱皆可,老少咸宜,且可同时全体参加,所以唐代以后一直盛行不衰。《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就有一段关于“花枝令”的描写:

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叫个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于是先从贾母起,次贾赦,一一接过。鼓声两转,恰恰在贾政手中住了,只得饮了酒。众姊妹弟兄都你悄悄的扯我一下,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心里想着:倒要听是何笑话儿。

贾政见贾母欢喜,只得承欢。方欲说时,贾母又笑道:“要说的不笑了,还要罚。”贾政道:“只得一个,若不说笑了,也只好愿罚。”贾母道:“你就说这一个。”贾政因说道:“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只说了一句,大家都笑了——因从没听贾政说过,所以才笑。贾母笑道:“这必是好的。”……于是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偏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醒了,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吓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腌脏,只因昨儿多喝了黄酒,又吃了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说得贾母和众人都笑了……

筹令,是唐代一种用筹令饮酒的方式。我们现今可见的有“论语筹令”,是1982年在江苏丹徒县丁卯桥出土的。它一共由三样东西组成:一是五十枚酒筹,上写有上、下两段文字,上段是《论语》中的句子,下段是行令的具体规定,如“后生可畏,少年处五分”,“后生”与“少年”有着某种联系;二是一个盛酒筹的器皿——刻有“论语玉烛”四字的圆筒;三是两支银制令旗。行令时当由录事(执掌酒令与罚酒的人)先把筒内的酒筹摇乱,然后由酒客来抽筹。录事根据酒客所抽筹上的要求来执行。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上客五分;

君子不重则不威 劝官高处十分;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请人伴十分;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自饮十分;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上主人五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恭默处七分;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来迟处五分;

驷不及舌 多语处十分。

明清时期人们常行的“安雅堂酒令”也是一种筹令。它总共也是五十枚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行这种酒令,不但能够很好地活跃酒席的气氛,而且还能使人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很多的典故,所以很受大家的欢迎。如“孔融开尊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坐客,各饮一杯。”它用孔融让梨的典故,然后生发开去,劝在座各位都各饮一杯;再如“刘伶颂德第二”:“兀然醉不醒,不闻雷霆声。何人侍左右,蜾蠃与螟蛉。自饮一杯,仍要见枕曲藉糟之态。对席者作雷声,左邻作蜂声,右邻作蠢蠢状。”它用刘伶醉酒之事,既要求抽筹者自饮和表演,并且要求坐在他对面与左右两侧的人也来参与表演,真是情趣盎然,别出心裁。

牙牌令也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一些酒宴上。《红楼梦》第四十回对此作了精彩而又细致的描写:

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才好。”众人都知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便拉鸳鸯过来……鸳鸯也就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了,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王夫人等都笑道:“一定如此,快些说来。”鸳鸯未开口,刘姥姥便下席,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鸳鸯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道,果然拉入席中。刘姥姥只叫:“饶了我罢!”鸳鸯道:“再多言的罚一壶。”刘姥姥方住了声。

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 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合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了一张六合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鸳鸯道:“凑成却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着喝彩。贾母饮了一杯……下便该刘姥姥。刘姥姥道:“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可不说的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试。”众人都笑道:“容易的,你只管说,不相干。”鸳鸯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的好,就是这么说。”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儿,姑娘姐姐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鸳鸯笑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头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也要笑,却又掌住了,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

刘姥姥的野语村言,虽然粗俗不堪,却是极富生活气息。曹雪芹能够将庄稼人的现成本色如此穷形尽相地表现出来,真是难能可贵。

如今民间普遍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当时人们对手掌和五指都有一定的称呼,如拇指为“蹲鸱”,食指为“钩戟”,中指为“玉柱”,无名指为“潜虬”,小指为“奇兵”,手掌为“虎膺”、指节为“松根”等。划拳饮酒之习产生后,很快就在社会中、下层的酒宴上盛行起来。划拳时,人们面红耳赤,拳来掌往,吆三喝四,终究是不太雅观,所以为上流社会的人们所鄙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划拳的发明者恐怕还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从如今各地划拳者所喊的口令中也可以窥见其一斑。浙江金华乡下人们划拳的口令,“一”为“一鼎恭喜”,“二”为“二榜进士”,“三”为“三元及第”,“五”为“五经魁首”,如此之类,总是寄托着读书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古到今,酒令之多,不胜枚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令并不仅仅是一种助兴的东西,在某些特殊的场合,酒令还是一种特殊的战斗武器,它是长枪,是利矛,人们可以利用它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剥下那些尸位者的画皮,揭露他们的丑恶嘴脸。

《汉书·高五王传·刘章》:“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进歌舞,已而曰:‘请为太后言耕田。’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乃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意。’章曰:‘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军法斩之。’太后左右大惊。业已许其军法,亡以罪也。因罢酒。自是后,诸吕惮章。”在这里,“酒吏”已经成为刘章借机使谋的护身符。

《七修类稿》记载了这样一段饱含辛酸而又妙趣横生的酒令佳话:陈询因冒犯了权贵,遭到贬谪。在同僚为他送行的酒宴上,大家提议行个酒令。同僚陈循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高谷接着说:“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轮到陈询了,他接令道:“矗字三个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行焉往而不三黜。”难道这不也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强烈的控诉!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鹗鸟》中,写了一场四个县令饮酒时通过行雅令以鞭笞贪官污吏的情节戏:山东长山县杨县令贪婪无比,他以西塞用兵为借口,强夺商人、百姓的骡马运粮,其实是据为己有。益都令董某、莱芜令范某和新城令孙某一起劝他把骡马还给商人、百姓,杨县令不听。杨县令在招待他们三位的宴会上提议行雅令饮酒,他说:“某有一令,不能者罚。须一天上、一地下、一古人,左右问所执何物,口道何词,随问答之。”接着他便开始行令:“天上有月轮,地下有昆仑,有一古人刘伯伦。左问所执何物,答云:‘手执酒杯。’右问口道何词,答云:‘道是酒杯之外不须提。’”他的目的就是借这酒令暗示三位县令,只管饮酒,不要管别的事。这时,范县令接着说道:“天上有广寒宫,地下有乾清宫,有一古人姜太公。手执钓鱼竿,道是‘愿者上钩’。”孙县令接着说道:“天上有天河,地下有黄河,有一古人是萧何。手执一本大清律,他道是‘赃官赃吏’。”在这里,范、孙二人也是用酒令来说明,我们非管这件事不可。杨县令听了面红耳赤,想了半天又说道:“某又有之。天上有灵山,地下有泰山,有一古人是寒山。手执一帚,道是‘各人自扫门前雪’。”此时,杨县令已经很露骨地告诉诸位不要管他的事,并且暗示他们门前也有雪——贪赃枉法之事。所以三人也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一个衣饰华丽的少年人走了进来,向他们各位行礼。请他入座后,又斟上一大杯酒让他喝。少年笑道:“酒且勿饮。闻诸公雅令,愿献一下丑。”大家听他如此说,就请他行令。少年说:“天上有玉帝,地下有皇帝,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董、范、孙三位听后开怀大笑,唯有杨县令气急败坏地叫道:“这是哪里来的狂生,快给我拿下!”然而没等县衙役动手,那少年早变成一只鹗鸟笑着飞走了。

在这则故事里,蒲松龄巧妙地借这位少年——实际上是鹗鸟的酒令说出了他的心声,无情的揭露了像杨县令这样厚颜无耻的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真是“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标签:;  ;  ;  ;  ;  ;  ;  

五彩缤纷的饮酒秩序_刘姥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