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论文_孙科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论文_孙科

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264300 

摘 要:“精致教育”突出个体生命成长需要,体现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差异”的尊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自身成长的快乐,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其目标正是促进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学校以“精致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课程、分层教学、德育活动”三个层面,探索创新学校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精品课程 精致课堂 精彩德育 核心素养

精致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个体得到更适合他生命成长的一种教育,它关注细节、关注差异、关注个体生命成长需要,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旨在提供一种充分地为师生发展的“卓越、优质”教育。多年来,荣成市蜊江中学深入贯彻“精致教育”办学理念,学校在校本课程、分层教学、德育活动三方面,探索创新学校育人机制,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有力助推了学校内涵的提升。

一、构建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精品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思想的基本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平台。在“精致教育”引领下,荣成市蜊江中学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个性、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化精致课程体系,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基础课程校本化,以学定教、减负增效。这里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国家课程,它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和突出基础课程的特色,并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为出发点,深入探索研究,实现基础课程特色化。据此,学校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整合研究,已初见成效。此项研究,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目标为指向,充分考虑学校生源特点和教师教学实际,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铺开。最初,以“整合大讨论”、“整合大讲堂”等活动进行思想洗礼,确定“按需整合、创造性整合”思路,明确“留、换、补、增、删、调”六字原则,以“教材解读大赛”促教师深入挖掘。中期,依托每周一次学科整合教研统一问题解决方案,确保整合实效;借助间周一次学科间整合交流定时沟通来取长补短,力求研究有价值;坚持每月一次专家亲临督导,有效保障研究从教学中来,回归教学中去。最终,形成以课标为纲、教材为源,突出学科特色的整合课程,构建起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精品课程体系,实现基础课程校本化,切实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二是校本课程序列化,推陈出新、彰显特色。学校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为导向,依靠“学科渗透、专题实践、与社区合作”等形式,开发出涵盖知识拓展、科技创新、艺术素养、身心健康、常规教育、社会实践七大模块的学科拓展类和基础教育类两大系列共30多门校本课程,采用“菜单式”管理。每周四活动课为校本课程选修时间,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学校实时反馈,并于每学期对课程实施进行问卷跟踪调查,及时调整选课单,对普遍反馈收获不大、价值不高的课程,在下学期菜单目录中直接删除,真正构建起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精品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多种课程综合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随着对精致课程的深入研究,学校逐步认识到课程综合化的重要性。研究主要从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目标出发,选择各学科知识交叉点,探究“主题整合课”教学。如,结合荣成本土文化开展“荣成海洋文化及污染”主题实践活动,其中涉及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相关内容,由这些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备课磨课,整合后育人效果明显。通过寻找交叉点,开展多学科知识互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打造灵动、高效有特色的精致课堂模式

学校围绕“聚焦课堂,提升质量”探索、调查、分析、会诊,着力打造“精致高效课堂”。一是全员探索创灵动“精致课堂”,紧抓教师三次备课,开展备课研讨,跟踪教学实际,选取课堂敏感点,进行多主题教研,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焕发课堂勃勃生机,增强课堂实效性;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每学期力推学科课堂规则培训,强化学生课堂规则意识,并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督促检查纳入学校一日常规管理中,周周评选“习惯养成先进班”,月月评选“习惯养成之星”,多渠道宣传推广,加大表彰力度,营造浓厚的习惯养成之风,激发学生课堂活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全力聚焦创高效“精致课堂”,一个高效的、精致的课堂,一定是一个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课堂。因此,学校要求教师从备课、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学习实践等方面全方位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关注不同学生学习体验和效果,实施多元评价,提高各层次学生整体素养。学校坚持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聚焦“差异教学”,激发并保护每一位学生的求知欲。如,组织说课标、说教材大赛,为精致课堂打好底色;开展“精品课例达标”、“创课赛课”等活动,让每堂课都走向精致;依托“课例达标”,常年践行年级备课组每日“微教研”、学科教研组双周“大教研”和每月“专题教研”,做到一人上课,人人参与,全员反思,如琢如磨出精品。三是全心打磨创学科特色“精致模式”,学校积极邀请专家入校指导、外派教师学习交流,四年来,针对教学观念、课程执行、课堂教学行为、成效等,持续开展了8次“精致课程与教学”区域专题论坛活动,反响强烈。最终,探索实现了基于班级授课制下的因材施教特色分层学科模式,如语文组“细化分项考级制”、英语组“量生定做分类推进法”、数理化“差异化作业设计”、史地生“分层走班制”、艺体科“私人订制方案”,都是紧密结合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精雕而成,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达到相应目标,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三、开发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终身成长的精彩德育活动

“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为了培养出“品德良好,身心健康,个性张扬”的学子,学校以“精致教育”特色引领,创新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和优质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构建实施“蜊中四季”德育课程一体化。“蜊中四季”是以实践体验为特色,分科技创新季、缤纷艺术季、实践服务季、体育运动季,每季都有相应活动主题,每一主题下都有系列分层活动、评价激励方案。四季体验课程,旨在让学生都能找到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能力,增强自信,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建设“学长团”。学校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导,成立“服务传承型学长团”,学校校园活动开展和校园文化传承都由“学长团”来组织实施。多年来,“学长团”成功完成了“为新生引路”、“社团活动指导”、“朋辈辅导交流”和策划组织校园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辩论赛、社团活动成果展示等多项学校重大活动,并形成工作常态。“学长团”的有序运行,不仅打破了单靠教师教育这一传统育人模式,更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由学生自主编排的大课间舞蹈“蜊中版《小苹果》”视频点击率高达14655次,深受社会好评,也足见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三是落实“教育导师制”,建构无痕化德育模式。学校实施“课程+导师”的教育导师制,对班级中存在厌学、偏科、网迷等特殊问题学生,由年级选派本班任课教师给予一对一帮助指导。教育导师以学科知识辅导为切入口,坚持每周谈心交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帮助问题学生摆脱困扰,树立积极进取之态,回归良性发展轨道。无痕化德育模式的建构,实现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补充,形成了支持学生成长的丰富多元的德育体验课程。

近年来,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自我约束力、自主管理、学习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阳光志愿者”队伍日益扩大,社区服务日渐增多。如,定期到社区清扫卫生,到老年公寓慰问演出,点亮微心愿,等等,学校志愿者活动多次被威海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爱老敬老典型刘芳冰同学,拾金不昧典型乔奕祯同学,他们的事迹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宣传推广。学校先后有近百名学生获市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以及美德好少年等荣誉称号,26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数次承办市局各项活动并多次代表威海市、荣成市出征各类大赛,成绩斐然,蜊中学子的温雅谦恭、昂扬自信更是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校校风纯正、学风浓厚,全体学子奋发进取,中考成绩连续多年位列全市榜首,这一切都得益于学校构建的精致育人机制。

今天,新的育人机制正悄悄改变着学校,也引领着更多学生开创精彩人生。今后,学校将在全面浸润“精致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追寻精致校园更长远的成长点,让学校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师生更好发展的原动力。

论文作者:孙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4月第27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9

标签:;  ;  ;  ;  ;  ;  ;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论文_孙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