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7194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多年,但新课程理念在许多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教师仍在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教学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着眼文本,融入文本;要重视背诵积累,追求真实有效。
一、回归原味
原味的语文课堂是常态的,能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努力的教学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简单的词语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完善,是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次创造过程的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有效的课堂要求教师不把教材当“圣经”,而要把教材当素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和感悟。指导学生阅读每一篇课文,领会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警策性的句子。当然原味的课堂既重视典型文本,重视语言感悟,同时也重视背诵积累。我认为,多读多背能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提升个体人文素养,这是值得传承的优良传统。
二、推动趣味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趣味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异常多,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PPT等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
三、营造诗意
语文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充满诗情,首先是要加强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博学精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要认真研读文本。因为语文具有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内心经历,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文,才不会脱离生活,才不会把优美的语文课上得枯燥无味。我的方法是上课前把课文通读两遍以上,力求每遍都有新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去研读课文。有时根据需要加上音乐,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营造起诗一般优美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其乐融融。
四、提升互动
有的教师把“互动”理解为单纯的课堂热闹程度,理解为师生之间简单的有问有答,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有的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就马上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实际上除了少数能力强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来得及思考,甚至根本就来不及阅读文本,就不得不跟着“热闹”起来了。一堂课的大量时间都耗在了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追求表象热闹的讨论上了。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这样的讨论是流于形式的,这样的互动是浮于表面的作“秀”。有的教师脱离文本,标新立意,让无效互动充斥课堂。
五、激活思维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过程,忽略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质疑、释疑的时间。这样通过质疑、释疑,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就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保障。
六、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不仅能够有效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也可以弥补学生阅历的不足,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将多媒体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将呆板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变成形象、富有动感的视频,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分分为学生。
论文作者:张义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课文论文; 《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