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

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

石富文[1]2001年在《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分析了X射线与物质的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探讨了X射线光电发射的基本特点。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展了X射线光阴极的半经典模型,将其应用于研究透射式X射线光电阴极发射特性,并对CsI光阴极的光电发射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与此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关于CsI光阴极实验研究。理论模拟曲线和实验曲线吻合,揭示了硬X射线光阴极的光电发射特性,即在X射线光阴极发射中由初级光电子和俄歇电子激发的二次电子发射是主要的激发机制,光阴极的量子效率主要取决于光阴极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的量子效率。本工作对硬X射线像增强器的研制有指导意义。

石富文, 张工力, 高耀龙, 侯洵[2]2001年在《一种新型硬X射线光电阴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X射线光电效应的特点,讨论了俄歇电子和二次电子的产生机制。在原有的对软X射线具有较高光电发射量子效率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改变材料的配比,研究并优化了一种理想的复合光阴极,它对能量在30~50KeV的硬X射线的量子效率最高可达到1。5电子/光子。

李云龙[3]2016年在《空间硬X射线反符合探测器研制与宇宙学参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运行于550km近地轨道,空间中荷电粒子与HXMT相互作用会在主要载荷高能主探测器中引发X射线本底,降低探测器灵敏度。反符合探测器设计用于包围在主探测器前向2π立体角探测环境荷电粒子,其输出信号与主探测器信号反符合,实现以主动方式屏蔽荷电粒子诱发的本底事例。反符合探测器由6个顶面探测器和12个侧面探测器组成,主要设计指标为单机探测效率95%,对主探测器死时间影响0.1%。每个探测器均由厚6.4mm的大面积塑料闪烁体制成,其中顶面探测器面积为0.225m,侧面探测器面积为0.1m。光信号由耦合于闪烁体近几何中心的光电倍增管读出。这种结构下,探测器内部的光传输效率极低,荷电粒子信号与电子学噪声难以区分,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设计指标。如何提高光传输效率是反符合探测器研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计算机中构造反符合探测器光学模型,通过仿真研究探测器内部光输运特性并给出优化方案,样机实验结果证明探测器性能可以大幅提高。工作另一部分集中于宇宙学模型参数研究。基于宇宙学原理和爱因斯坦场方程建立的宇宙学模型符合大多数观测数据被广泛接受,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备受讨论。其中之一是曲率参数与暗能量之间的高度简并使暗能量参数研究复杂化,因而促使不少工作寻找用可观测量单独限制曲率参数或暗能量参数的方法。目前有一部分工作利用超新星观测的光度距离和微分被动演化星系光谱测量的哈勃参数直接研究宇宙的几何形状,但是对曲率参数的限制结果都比用微波背景辐射(CMB)的限制结果至少弱一个数量级。注意到近几年重子声学振荡(BAO)提供的距离和膨胀率数据能有效提高曲率参数的约束,本文利用BAO数据结合主成分分析,给出不需要暗能量假设直接约束曲率参数的方法。实际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对曲率的约束可以达到CMB对曲率的约束强度。

樊亚军, 石磊, 邱爱慈[4]2002年在《相对论电子束在角向磁场中产生硬X射线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闪光二号加速器上用相对论电子束在低压气体和角向磁场中传输打靶的方法,进行了硬X射线产生的实验研究。在47cm传输距离上,电子束与钽靶作用,获得了面积积分剂量率为2.1×1010Gy·cm2 s的硬X射线辐射(能谱范围为20~120keV),在总的辐照面积上(4π方向)面积积分剂量达1843Gy·cm2,X射线转换率达到108Gy·cm2 kJ。

参考文献:

[1]. 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D]. 石富文. 西北大学. 2001

[2]. 一种新型硬X射线光电阴极[J]. 石富文, 张工力, 高耀龙, 侯洵. 光子学报. 2001

[3]. 空间硬X射线反符合探测器研制与宇宙学参数研究[D]. 李云龙. 清华大学. 2016

[4]. 相对论电子束在角向磁场中产生硬X射线的实验研究[J]. 樊亚军, 石磊, 邱爱慈.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2

标签:;  ;  ;  ;  ;  ;  ;  

硬X射线光电阴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