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

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

任晓霏[1]2008年在《“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人类在尽享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美化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高雅艺术的戏剧就是其中一个标志性元素。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戏剧翻译同戏剧艺术一样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戏剧翻译研究也从“被人遗忘的角落”渐显生机。但是,由于戏剧理论家一般不关心翻译,很多翻译家又不懂戏剧艺术,使得戏剧翻译研究在阅读与表演两种翻译目的的矛盾中踯躅难行,深陷“迷宫”。学者们对于戏剧翻译中的核心问题,诸如戏剧翻译的本质、可表演性、动作性文本、文化移植、观演体系等等,存在大量的分歧甚致偏见。尼古拉瑞(2002)在多年戏剧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戏剧翻译中长期以来的读演纠纷,实际上反映了翻译研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规定性研究的弊端,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谬误。在翻译实践中,根本没有明确的读演界限,或者说这两条界限很难区分开来。因此,将戏剧翻译进行读、演的两极分化没有根据,只是一种简单化的错觉。可见,戏剧翻译研究亟需一种科学的范式作指导。另外,不少学者意识到,戏剧翻译研究不应该停留在戏剧翻译要不要可表演性上,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去考察那些使戏剧具有可表演性的因素。这正是本研究着重探讨和分析的问题。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样式,与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不同,戏剧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舞台表演,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的双重性本质。戏剧翻译同戏剧创作一样,需要综合考虑戏剧性的特质,既要保证翻译戏剧的文学性,在塑造典型形象、传达深刻主题上做文章;又要关照舞台表演的口头性、即时性和大众性特点,语言须干脆利索,富于节奏感,保证文字信号向声音信号转化时上口、顺耳,为特定时空情境下,演员的舞台表演和观众的现场接受创造有利条件。戏剧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交流,还与两种语言背后的戏剧文化和审美传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不少戏剧翻译学者大有“望洋兴叹”之嫌。本研究选取英若诚作为研究对象。英若诚集导演、演员和翻译于一身,具备了理想的戏剧译者身份。作为一个“登场”的戏剧译者,他的戏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对于揭示戏剧翻译本质规律具有重要价值。英若诚独特而具代表性的戏剧译者身份及其戏剧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启迪我们,戏剧本身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戏剧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戏剧文化传统,全面系统的研究方法是解决戏剧翻译中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正如系统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拉兹洛所言:“人类要想了解自己面对的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必须发展一种普遍的系统理论。”系统范式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平台。首先,系统本体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研究表明,从整体的、系统的视角认识戏剧翻译是揭示戏剧翻译文学性、舞台性兼备的戏剧性本质特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戏剧翻译研究诸多分歧的关键。戏剧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登场敷演是戏之为戏的根本。英若诚总结的戏剧翻译的口语化、动作性、性格化以及文学性标准正是戏剧翻译系统观的体现,也是对于戏剧翻译文学性、舞台性双重性本质的准确把握。其次,系统认识论强调人类的认识过程是认知主体和周围环境(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科学地界定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具有重大意义,也为英若诚戏剧翻译的研究视角提供了参考。通过考察英若诚的文化世家背景、英若诚戏剧翻译所处的历时、共时语境及其观众的审美视阈,从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和戏剧文体学等角度探究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文本选择、策略运用和文化取向,全面而系统地揭示英若诚集出身名门的导演、演员和翻译于一身的戏剧译者身份背后戏剧翻译的本质特征。再次,系统价值论从价值是主体对其周围环境的一种适应状态出发,认为主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适应或匹配得越好,那么主体的价值就越高。据此,通过英若诚翻译戏剧在特定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影响的文化价值调查,对其翻译戏剧进行价值判断,挖掘英若诚翻译戏剧在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巨大价值和历史意义。最后,系统方法论为我们在具体研究中宏观、微观研究相互映衬,定性、定量分析互相结合,横向、纵向比较互为补充的系统研究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文本选择、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以及文化价值依次得到系统的考察、梳理、研究和调查。从英若诚戏剧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西戏剧交流传统着手,通过对其所选择的八部戏剧进行意识形态和戏剧文化诗学特征的考察,探究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文化诗学和主题特点,证明其戏剧翻译文本选择背后所折射的译者执着的戏剧艺术追求和崇高精神境界,也为英若诚戏剧翻译的价值判断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同其导演、演员的译者身份相吻合,这些文本均为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名家名作,它们携带着剧作家独具一格的戏剧艺术语言和戏剧表现手段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为目的语读者/观众带来经典和现代戏剧艺术的精华,给他们带来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父亲翻译的每一部作品的演出都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巨大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依赖于他超群的艺术鉴赏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语言和文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集这些因素于一身,父亲是独一无二的!”(英若诚名剧译丛序言,1999:7)通过细读《名剧译丛》的《译者序》以及柯文辉主编的传记《英若诚》,我们梳理出英若诚的戏剧翻译思想。英若诚从可表演性和文学性两方面总结了戏剧翻译的本质特征。出于戏剧表演和导演考虑,英若诚强调翻译戏剧的口语化和动作性;从文学角度提出戏剧翻译的性格化和文学诗情的保留。从戏剧观众的接受来看,他主张戏剧译者应该更多地照顾目的语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同时也要引导观众欣赏异域文化的优秀元素。可见,英若诚是从戏剧性的本质特征入手,综合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并把现场观众的反应纳入研究视野,充分反映了其戏剧翻译的整体观。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针对英若诚提出的戏剧翻译思想,以戏剧观演为参照,分别从口语化、动作性、性格化叁方面对其翻译戏剧进行实证研究。借助语用学、戏剧文体学、系统功能语法等分析手段,对英若诚翻译戏剧在话语标记语、指示系统、话轮转换、言有所为、语气情态系统等方面的适合舞台表演的出色表现,进行了基于语料的统计分析,包括单译本、双译本的平行语料对比分析以及可比语料的比较研究,并对相关的规律性和倾向性进行了戏剧艺术分析。其次,从戏剧的声音效果侧面,在对比分析英汉语言声韵资源的基础上,考察了英若诚翻译戏剧中诗体剧的元明杂剧笔法,并从人物台词与舞台动作的搭配角度,分析了英若诚翻译戏剧的语言节奏特点。研究发现戏剧语言的节奏感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句子简短(它只为人物台词与动作的配合创造了基本条件),而是与指示系统、人际关系、主位推进、对白衔接等等戏剧语言特性密切相关。同时,从戏剧整体美学角度,进一步借助文本处理软件,对英若诚翻译戏剧中戏剧情境和戏剧意象的翻译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英若诚的戏剧翻译在营造戏剧情境、传承和丰富戏剧意象方面表现出超群的功力。这些基于语料的实证研究和数据的系统分析,令我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英若诚在对每一个戏剧性元素的处理中,都是从整体的戏剧观演体系出发,以上下文语境为参照,综合考虑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照顾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在充分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最佳对应物。正是这种戏剧翻译的系统思想指导着英若诚创造出一部部文学性、舞台性兼备的上乘译作,也为戏剧翻译研究走出“迷宫”找到一条“通道”。在英若诚戏剧翻译策略的宏观考察中,英若诚的戏剧翻译表现出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倾向。从戏剧情节的增删、方言土语的选择、元明杂剧笔法的采纳、汉语成语的运用等方面,体验英若诚英汉翻译戏剧的中国观众情结;从母语导演的表演节奏要求以及原语比喻形象的保留,体察英若诚拓展中国观众艺术视野的良苦用心。英若诚及其戏剧翻译的文化价值调查在戏剧艺术创新、中西文化交流和语言的发展完善等方面展开,进一步验证其戏剧翻译在文化构建中的“登场”。总之,英若诚戏剧翻译的系统研究发现:(1)系统整体观是戏剧翻译研究科学有效的指导思想。戏剧翻译的本质是再现戏剧文学性和舞台性的戏剧性本质。英若诚,作为一个登场的译者,其成功的戏剧翻译是建立在以戏剧整体的观演体系为参照,综合考虑戏剧性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2)英若诚翻译戏剧的价值取决于译者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社会时代要求的敏锐的洞察力、翻译文本的艺术鉴赏力以及翻译所涉及的两种戏剧文化传统的领悟力。(3)英若诚在中西戏剧交流和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本研究期望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1)戏剧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学、语言学、戏剧学、翻译学、文化学乃至美学等多个学科范畴,系统范式成为揭示戏剧翻译本质的必要且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平台。(2)选取英若诚------一个集导演、演员、翻译乃至文化名人于一身的理想的戏剧译者身份,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于揭示戏剧翻译的本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成功的戏剧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戏剧翻译的整体观,以及恰当处理戏剧舞台性和文学性、目的语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外来戏剧美学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3)通过考察英若诚特殊译者身份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原语戏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诗学及其翻译戏剧的社会反响,分析其戏剧翻译在中西戏剧交流中的价值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4)译本研究突破文化负载词等词汇层面,自建语料,从指示语、话语标记语、话轮转换、言语行为、语气情态、情境意象、整体风格直到社会背景、历史文化意义等层面进行了基于语料的英若诚戏剧翻译的戏剧文体学分析、戏剧艺术分析、平行语料和可比语料的对比研究等多维度系统分析。金无足赤,我们的实证研究也发现,英若诚翻译戏剧的语言规范无论在整体的倾向性上,还是在具体的词句使用中,都存在提升的空间。正如他自己意识到的,在突出翻译戏剧舞台性的同时,如何保留原作的文学性和诗情;在照顾目的语观众审美习惯的同时,如何引导观众广泛涉猎人类文化宝库中一切美好的遗产,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基于语料的戏剧文体学分析中,语料的规模和数量都有待进一步扩展。虽然英若诚八部翻译戏剧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或者用于定量的数据统计,或者用于定性的艺术分析,但是,每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只选取了一部或两部具备相关典型特征的翻译戏剧或者场次作为考察对象,没有涵盖英若诚八部翻译戏剧的所有内容,有待未来做出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我们试图以系统哲学的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英若诚集导演、演员、翻译乃至政治家于一体的戏剧翻译,而由于戏剧翻译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局限,我们的系统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系统的开放性也决定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在附录中,我们将目前所建立的有关语料进行了文本软件的处理,相信这些数据会给热爱戏剧以及戏剧翻译研究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启迪,为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乃至中国戏剧翻译研究作出不懈的探索。

刘弋[2]2002年在《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戏剧文本与戏剧演出和案头剧本之间错综千里迢迢要,悬而未决的关系,戏剧文本研究与及对跨语言的戏剧文本的研究,即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是一个较受冷落的领域。由于剧本与舞台演出的密切相关性,舞台表演不可避免地成为戏剧翻译研究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然而,恰恰是舞台演出剧本的翻译,与文学系统中的戏剧翻译相比,更缺乏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着名戏剧演员英若诚先生多部为场演出而作的戏剧翻译作品来初步归纳一些舞台戏剧翻译的特色,探讨舞台表演戏剧剧本的翻译标准和译音的责任等问题,希望对未来的译者有所裨益。 本文运用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于1999年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顺应理论,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审视英若诚先生的翻译,探讨经常身兼演员、导演、翻译几职的英先生是如何从剧场的特殊需要出发进行语言选择。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展开分析,即从为剧场观众进行语言顺应的语言选择和为舞台演员进行顺应的语言选择。在此过程中,本文试图归纳出英先生的一些翻译策略中,指出由于舞台演出的时空限制、演出的即时性,指挥剧场译者的翻译行为的最终原则是放大舞台效果。在此原则之下,译者可以有灵活使用各种技巧,为自己的目标观众和演员服务。

杨林贵, 周婷[3]2016年在《莎剧舞台艺术的口语化呈现——英若诚《请君入瓮》的翻译目的与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剧的二重性,即供人阅读和供舞台演出,决定了戏剧翻译要兼顾其文学性和舞台特性。结合费米尔的目的论,从翻译目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目的的具体实现情况,可以深入分析英若诚《请君入瓮》的译本。英若诚为舞台演出而翻译莎剧,注重台词翻译的上口性,使用了灵活的翻译策略,充分实现了其翻译目的。通过对于译本词汇和句子层面翻译处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英若诚的翻译有效地呈现了莎剧台词的艺术魅力,兼具文学性和舞台性,不仅为当代翻译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补充,而且为戏剧翻译实践树立了可供学习的样板。

刘晓晨[4]2010年在《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文中研究指明戏剧是一个可读可演的整体,考虑到戏剧的可表演性,剧作家需要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具有了某些普遍特点,如语言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性,个性化。兼具演员和导演身份的英若诚,在其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舞台效果,主张保持语言的这些特点。他的戏剧翻译被译界公认为是适合演出的剧本。本文以英若诚先生翻译的《家》这一剧本为例,来探讨英若诚先生如何成功地将戏剧语言的这些特点再现于译本之中,创作出了上乘译作,保证了舞台演出的巨大成功。

黄珊[5]2013年在《为演出而译:英若诚汉译本《芭芭拉少校》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戏剧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由于戏剧具有这双重性质,译者在翻译戏剧作品时,不仅要考虑对原作的忠实,也要考虑演出的舞台效果和观众的反应。由此为了演出的需要,译者可能会对原作进行合理的转换。英若诚是中国着名的演员、导演和翻译家。他在戏剧翻译中非常重视戏剧舞台表演的特点和需要。他翻译戏剧作品并不只是单单从译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更是从演员和导演的角度进行翻译。他将自己演出和导演的经验运用到了戏剧翻译中,使自己的翻译适用于表演。本论文以英若诚汉译本《芭巴拉少校》作为个案,对戏剧翻译中适用于演出的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以苏珊巴斯奈特所提出的可表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英若诚汉译本《芭巴拉少校》中译例的分析,归纳出英若诚的翻译语言具有个性化、动作性、易懂性和音乐性的特点。这些语言特点增强了戏剧的舞台表演性,同时也增加了戏剧对观众的吸引力。英若诚在他翻译中还应用了方言并对原文所特有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替换,使得该剧易于为中国观众所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了戏剧舞台表演的直接效果。然而,研究发现英若诚的翻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虽然英若诚对原文中所特有的文化因素进行删除和替换,可以使演出消除造成理解含糊的地方,但是也会让那些希望通过观看戏剧了解西方文化的观众感到失望。此外,英若诚对北京方言的使用可能会对其他地方的观众造成理解困难,有待进一步完善。简言之,本论文是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次尝试,希望对今后的戏剧翻译研究,特别是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有所帮助。

朱岩岩[6]2014年在《国内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十年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国内评论界对已故戏剧家英若诚的戏剧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的研究热情持续不断,研究成果数量丰富,研究内容覆盖翻译理论和多个戏剧剧目。通过梳理目前国内英若诚戏剧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目前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内容的不均衡现象,明确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发展现状,并展望本领域更广泛的研究方向。

张益民[7]2014年在《目的论观照下戏剧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英若诚译《茶馆》为例》文中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起何种作用,一直成为译界热议的话题。试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英若诚所译的着名话剧《茶馆》译本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戏剧翻译中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戏剧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能够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甘姝姝[8]2011年在《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文中指出戏剧翻译是个特殊的文学翻译领域。一直以来,翻译界对戏剧翻译所作的研究不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戏剧具有双重性,既是文学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正是因为戏剧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得戏剧翻译比其它文学体裁的翻译更为复杂,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戏剧翻译究竟是要以读者为导向还是以表演为导向还存在着争议。言语行为理论是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从哲学角度来探讨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日常用法,简单来说就是探讨如何用语言来做事的一个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依靠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的,因此,戏剧台词的翻译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需要达到更加严格的标准。戏剧台词具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目的性,剧中人物通过言语来实施某种行为,这也正是言语行为理论的要义所在,涉及到说话者的目的。然而,目前没有专着论述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戏剧翻译中。基于此类戏剧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指导舞台演出的戏剧翻译原则进行研究。本文将语用学一个基本理论即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戏剧翻译之中。通过英若诚译本《推销员之死》角色之间的对话分析,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舞台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作者根据《推销员之死》译本序言中英若诚的自述,总结其观点并提出了四条表演性原则:活的语言原则、语言的直接效果原则、语言的动作性原则以及性格化原则。该四大原则旨在为译者提供如何创作适合舞台演出的目标文本的方法,并希望通过重视给予角色话语的言外之力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表演性’这一术语。

高巍, 边敏, 谢林丽[9]2013年在《戏剧中音乐符号的翻译赏析——以英若诚译作《上帝的宠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戏剧符号学角度研究戏剧翻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通过选取英若诚译作《上帝的宠儿》,对其中典型的音乐符号进行研究,根据音乐符号在该剧中出现的方式及作用,可以将该剧音乐符号分为以下叁大类:人物伴随、气氛烘托和场所暗示。按类加以分析赏析,可以品味到英氏戏剧翻译的独特魅力。

游玉萍[10]2016年在《修辞受众及受众效果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启示——以英若诚译本为例》文中提出起源于古希腊法庭演说的修辞学从一开始就重视受众和受众效果,这与戏剧翻译的关注重点相一致。探索历史上与戏剧翻译联系紧密的经典修辞学受众理论,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受众论、坎贝尔和惠特利的受众中心论、布莱尔的鉴赏力之论、理查兹的现代主义修辞观、伯克的修辞观等,从中得出对戏剧翻译的启示,并以英若诚已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良好的译本为例,总结戏剧翻译受众效果的定义和判断译文受众效果的标准,以期为戏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 任晓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2]. 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D]. 刘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2

[3]. 莎剧舞台艺术的口语化呈现——英若诚《请君入瓮》的翻译目的与策略[J]. 杨林贵, 周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

[4]. 从话剧《家》英译本看英若诚的戏剧翻译风格[J]. 刘晓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为演出而译:英若诚汉译本《芭芭拉少校》个案研究[D]. 黄珊. 河北师范大学. 2013

[6]. 国内英若诚戏剧翻译研究十年综述[J]. 朱岩岩. 戏剧文学. 2014

[7]. 目的论观照下戏剧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以英若诚译《茶馆》为例[J]. 张益民. 鸡西大学学报. 2014

[8].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戏剧翻译的表演性原则[D]. 甘姝姝. 四川外语学院. 2011

[9]. 戏剧中音乐符号的翻译赏析——以英若诚译作《上帝的宠儿》为例[J]. 高巍, 边敏, 谢林丽.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

[10]. 修辞受众及受众效果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启示——以英若诚译本为例[J]. 游玉萍.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

标签:;  ;  ;  ;  ;  ;  ;  ;  ;  

舞台演出戏剧翻译的特色——以英若诚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