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斐多篇》中的灵魂观论文_顾雪

论《斐多篇》中的灵魂观论文_顾雪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一件事,而对于死亡,多数人都是未知与恐惧,甚至忌讳谈论这个话题。《斐多篇》是苏格拉底死前与他朋友和学生最后一次对话,也因此本次谈话主题关于死亡。通过其对话,可以窥探苏格拉底对生与死、肉体与灵魂等的看法,在他可以选择生存、逃脱制裁的时候,苏格拉底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体现了他哲学意义上的生死观。他用生命告诉了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活着。本文将以《斐多篇》为依据,探讨苏格拉底对于生死、灵魂与肉体的观点。

关键词:斐多篇;灵魂;肉体;死亡

面临死亡,苏格拉底是无畏的,因为他认为死亡是灵魂的解脱,是摆脱了罪恶的肉体的解脱,同时灵魂是不朽与纯洁的。而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哲学家,他关注自己的灵魂甚于关注自己的肉体。他用灵魂不朽来说明死亡并不可怕,同样用他的推理来证明灵魂的不朽,对话中显示出他无懈可击的逻辑性。

一、哲学是练习死亡

柏拉图的《斐多篇》其实就是证明灵魂不朽的一个过程,而为什么说哲学是练习死亡,因为苏格拉底给出人为什么不畏惧死亡的理由。

首先,苏格拉底提出哲学是一门练习死亡之学,献身于哲学的人不会害怕死亡,“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是在自愿地为死亡作准备。”死亡对他来说,是灵魂脱离肉体的一种状态。他一开始就肯定灵魂存在,接着提出一个有力的论据来证明离开身体的灵魂存在,即事物从它的对立面产生而来。他这样阐述:“凡有对立面存在之处,对立事物产生对立事物,例如美是丑的对立面,正确是错误的对立面,还有无数其他事例。生出于死,就像死出于生一样。但是我想,如果我们肯定这一点,那么足以证明死者的灵魂一定存在于它们的再生之处。”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提出生与死是一组对立事物,二者相互产生,从生中产生死,由死产生生,这一点成立,因此灵魂存在也成立。因为灵魂的存在,因为哲学是在“练习死亡”,所以苏格拉底无惧于死亡。这并不是说苏格拉底在渴望死亡,追求死亡,他所说的“练习死亡”应该就像奥林匹奥多罗在《苏格拉底的命相》中提出了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前提:一、哲人是在学习准备赴死。二、是准备赴死而不是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前提,不仅能够解释苏格拉底临死前的淡然,也传达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态度。虽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人在生的时候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一开始苏格拉底在对话的开头也表达了人对生命的应该持珍惜的态度,不能随意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即自杀。所以,我们应当正确的理解“哲学是练习死亡”这句话,而不应该陷入哲人在是在主观意愿上自愿地追求死亡的误区。

二、灵魂回忆说

苏格拉底用学习实际上只是一种回忆来证明灵魂的不朽,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先天存在于身体内,只不过在出生时我们将知识遗忘,我们会通过感官再次获得这些知识,而苏格拉底把通过曾经知道的事而获得知识的认识过程称之为回忆,且这个回忆的主体是灵魂。对此,苏格拉底论证了灵魂的先存性和独立性,他说“我们的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有一个在先的存在,它们独立于我们的身体,也拥有理智。”对于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都可以引发自身的回忆,即“回忆可以由相同的或不相同的事物引起。”例如,看见一座人物雕像,我们会想到这个雕像所雕塑的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的形象。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获得,所以苏格拉底用“等”与“不等”来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看见一个事物,它会引起我们的回忆,而这个回忆会产生事物之间“相等”与“不等”两个部分,“不等”的部分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新事物,而“相等”的部分则是我们比较的基础,而这种基础我们是如何获得的?苏格拉底是这样解释的,“在我们获得这些感觉的对象之前,必定已经获得了我们关于相等的知识,”“我们必定是在出生前就已经获得了有关所有这些性质的知识。”所以,这个基础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中是前提条件,也因此我们对一件新事物常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苏格拉底认为学习就是回忆,回忆存在于我们灵魂中已有的知识,而灵魂是在我们出生前就存在的。

由苏格拉底所说的学习就是回忆的观点可以看出,“回忆说”和“灵魂不朽”是相互论证,相辅相成的。

三、灵魂的属性

既然苏格拉底确认了灵魂的存在,接着便要论证灵魂是属于哪一类事物。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复合事物是非永久性的、多样的、会消散的,非复合事物则永久、单一、不可消解,基于这一大前提,接着他指出灵魂是不可见的应当属于非复合事物,由此可以得出灵魂的属性单一、永久、不可消解。苏格拉底把肉体与灵魂处于一个对立分割的状态,但一个实在的“人”却是灵魂与肉体必须相结合。而在苏格拉底看来,“灵魂在今生从来没有自愿的与肉体联合,而只是在肉体中封闭自己,保持与肉身的分离。”这种灵魂与身体的二元关系,旨在说明灵魂的不朽性、神圣性。至此,便又回到了苏格拉底主张的要将灵魂从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而解脱出来的途径便是追求哲学,因为哲学的功能便是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斐多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最初一直在向西米亚斯和克贝证明“灵魂”的不朽,可到最后论证的结果是“灵魂是什么”的问题,它是生命的基础,赋予肉体以生命。“无论何时灵魂占据了某个身体,它总是给肉体带来生命。”灵魂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赋予人以生命,还有生命背后的意义。他对“灵魂不朽”的论证最后指向了对“善”和“道德”的追求。人应当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出什么恰当,什么最好,并向着最好的方向靠近。就像苏格拉底,他认为接受雅典人的惩罚最好,最光荣,即便这个惩罚会使他丧失生命,但他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正如他所说“未经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四、总结

苏格拉底对于灵魂的论证不考虑它的真实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论证方法以及思考方式,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对灵魂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城邦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他关于灵魂观点的见解是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从灵魂的属性进行阐释,对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不朽进行富于理性和神秘色彩的论证,展示了其强大的逻辑思维及其深厚的理论知识。他所谈论的关于灵魂、死亡、心灵等主题对后来哲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苏格拉底灵魂观也遭到了批评与质疑,但正是因为这种质疑与批评推动着哲学家们对灵魂、死亡和心灵等问题的深入探究。

《斐多篇》的对话始终围绕着“灵魂”的问题进行探讨,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说虽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不可否认其中所含有的积极意义。苏格拉底以“灵魂不朽”来说明人应当照料好自己的灵魂,寻找灵魂的“善”幸福而合理。他也在一直遵循着他的信仰,劝告雅典人民过有节制的生活,注重灵魂的善。因此,苏格拉底无惧自己的死亡,他接受这一切,因为他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并选择自己认为恰当最好的状态。他的死足以引起当代人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以及怎样活着。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充裕,而多数人也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层面的满足,忽视对自己心灵的了解。我们应当通过对《斐多》的学习来不断的思考练习“死亡”从而对“生”进行纯粹抽象的把握——让我们珍惜自身并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奥林匹奥多罗.《苏格拉底的命相》[M].宋志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铁芳.《为哲学教育而辩——《苏格拉底的申辩》释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3期.

作者简介:顾雪(1992年—),女,汉,河南固始人,硕士在读,单位为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论文作者:顾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  ;  ;  ;  ;  ;  ;  ;  

论《斐多篇》中的灵魂观论文_顾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