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特殊句法结构--兼论特殊结构诗的表达效果_诗歌论文

古典诗歌的特殊句法结构--兼论特殊结构诗的表达效果_诗歌论文

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兼谈特殊结构诗句的表达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论文,句法论文,诗句论文,古典诗词论文,效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艺语体语法特点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兼谈特殊结构诗句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特殊句法结构 省略 位移 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是文艺语体中特点较为突出的一种语体。它以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而著称并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典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对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做些探索,并对这些句法结构的具体句子的表达效果做些分析。

一、词语的省略

诗词中省略一些词语是普遍现象。经常省略的有介词、方位词、结构助词、关联词语、动词等。说“省略”是与一般语句比较而言,也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诗词中的这些省略是不可以补出的。这些省略形成的句法结构在诗词中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一)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是普遍现象,还未见到不省略介词的古典诗词诗句。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各例若补出介词,便不成为五言诗的诗句,省略了介词“于”,语言也较简洁明快。

(二)方位词的省略。

古典诗词也常出现方位词,如“闲来垂钓坐溪上,无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省略方位词的也不少见。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②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王安石《示平安君》)③柴六门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三例省略了方位词,使诗句语言顿挫有力。

(三)介词、方位词同时省略。

介词与方位结构共同构成的介宾结构,前边的介词、后边的方位词可同时省略。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尚未见介词、方位词齐全的介宾结构。

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江城子》)②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③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④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上四例,若补出介词、方位词,不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句子不够凝练。

(四)关联词语的省略。

关联词语在古典诗词中,有时是出现的,如“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杜荀鹤《乱后逢村叟》),“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由于关联词语出现,语句的关系明确,语气显豁。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省关联词语的,如: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②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李冶《明月夜留别》)③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

上三例省略了关联词语的诗句,用了意合法,语句关系仍然十分明确,不仅合于诗词的格律而且语言紧凑。

(五)结构助词“之”(的)的省略。

结构助词“之”必须省略,否则与一般叙述文语言无异。尚未见有结构助词“之”的古典诗词的句子。

①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②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冯延已《采桑子》)③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④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上四例若补出省略了的结构助词,不仅不能变成七言诗的诗句或不合词的格律,并且语句结构散漫,不像古诗词。

(六)动词的省略。

古典诗词中与动作、活动有关的名词,常依靠上下文的作用,隐隐地带出那个动作、活动,因而句中可以省略动词。这实为古典诗词句法结构中的一大突出特点。

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②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张祜《猎》)③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④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李商隐《无题》)⑤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辛弃疾《贺新郎》)

这些诗句省略了动词是十分明显的。各例补出动词后,如下。例①“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戴锦帽衣貂裘,千骑卷平岗”。“锦帽”“貂裘”是名词,指穿戴的东西,依靠上下文省略去了有关的动词。例②“雪花落鹰背上,冰片嵌马蹄中”,描写风雪严冬骑马出猎情况,在上下文作用下,“落”和“嵌”这两个动词易为读者领会而省略去了。例③“香雾使云鬟湿,清辉使玉臂寒。”在上下文作用下,二名词语(“香雾”与“云鬟”,“清辉”与“玉臂”)之间的关系较为明显,故可意会其省略了的动词。此例理解为使动,也讲得通:“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例④“黄叶仍遭受风雨,青楼自弹奏。(或“欣赏”)管弦”。前后二句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省略了动词,语言更简洁有力,富节奏感。例⑤“流着汗血拉着盐车(却)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名词语“汗血”、“盐车”依靠上下文的作用,而省去了人们可以意会到的动词。

古典诗词省略动词与一般的名词用为动词不同。名词用为动词,是名词处于句中动词的位置,且常带动词的宾语,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脱锦袍而衣之”中的第二个“风”、第二个“雨”和后面的“衣”。

省略动词的具体语句多种多样,我们再看几例。

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⑧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朱敦儒《鹧鸪天》)⑨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朱敦儒《采桑子》)⑩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雍陶《城西访友人别墅》)

例⑥戌边的将军和士兵,因思乡而“人不寐”,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将军增添了白发,征夫流下了(思乡的)泪。”由全诗的思想,特别是上文的“人不寐”,人们便会意到“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名词语间省略了动词。若补出动词,则不合诗词格律,而且语言也不够凝练。例⑦珍杯(夜光杯)盛美酒(葡萄美酒),诱人起酒兴,但“欲饮”时,却“琵琶马上催(晏饮)”。很显然,这儿不是摆出两件不相关的东西(葡萄美酒与夜光杯);而是“葡萄美酒盛满了夜光杯”。诗句在上下文的作用下,省去了动词。例⑧,“诗万首”,“酒千觞”在下文“几曾着眼看候王”的作用下,很明显地使人领会到是“饮千觞酒”“赋万首诗”的意思,因而省略了动词“饮”和“赋”。例⑨,从字面上看,“扁舟”似乎是主语,扁舟去江南作客去了。当然不会是这样。这儿“扁舟”明显隐含一个表示动作活动的动词“乘”或“驾”。“去作江南客”的自然是词作者朱敦儒,他“乘扁舟去作江南客。”例⑩,“澧水桥西小路斜”,孤立地看这句诗,似乎意思是澧水桥西有一条斜的小路;但联系第二句诗“日高犹未到君家”,读者很容易领会到是诗作者沿着澧水桥西那条斜的小路走的意思,走了很久,直到日头已经很高了,还未到君之家。这一例,在下文的作用下,上句诗不仅省略了表示动作活动的动词,而且还省略了介词“沿着”。

(七)比喻词语“像”、“似”等的省略。

比喻中最常用的明喻;按句子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其句法结构是主谓宾式,谓语动词就是比喻词语“象”、“似”、“如同”等。古典诗词中的比喻,有的出现比喻词语,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煞峭帆人”(李白《横江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甫之任蜀州》),“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更能几字尽殷勤”(辛弃疾《上西平》);但省去作为句中比喻词语的动词的更多见。这与上文谈的古典诗词省略动词是一致的。这儿专指句中谓语动词并且是比喻词语的。

①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十三首》其六)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③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苏轼《贺新郎》)④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⑤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辛弃疾《念奴娇》)

如果补出上几例作为谓语动词的比喻词语,便是,例①“晓月当帘如同挂玉弓”,例②‘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像雨打萍”,例③石榴半吐似红巾蹙“,例④”玉容寂寞泪阑干,(就)像梨花一枝春带雨,例⑤旧恨如同春江流不尽,新恨如同云山千叠。例④稍有特点,即省略了比喻词语后,喻体、本体分别为一句诗。

二、句子成分的位移和变化

句子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它们在诗词中有时有位移现象,即离开了通常的位置而移至他处,自然同时也带来了变化,如实际做了别的成分。变化也包括省略,如主语的省略。

(一)主语的省略。

诗人、词人作诗填词,主要是表现自我。很多诗词是写作者个人的活动,个人的感受,或借景抒情或借物咏志,因此作为诗句中主语的“余”(或“我”)便经常省略。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张元干《贺新郎》)③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苏轼《横湖》)④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萨都剌《满江红》)⑤向晚不适意,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例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都是“余”(我),就是作者陈子昂。四句诗都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的感受。四句诗都省略了主语。例②,“曳杖危楼去”的是作者张元干,然后作者看到“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的景色。第一句诗“曳杖危楼去”省主语。例③,“贪看翠盖拥红妆”并“不觉湖边一夜霜”的都是作者苏轼,两句诗都省去主语。例④,“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的都是作者萨都剌。这三句诗都是省略了主语,其中第三句“愁如织”前面补出主语后成为主谓谓语句。例⑤“向晚不适意”的李商隐便“驱车登古原”,然后发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叹息。例⑤的两句诗省去主语。诗句以作者为主语时,一般要省去,以免成赘疣。

(二)主语位移成宾语。

主语一般在句首。古典诗词中,有些主语往后位移成了宾语。

①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夜深舞刘琨。(谭用之《夜宿湘江遇雨》)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③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④帘卷西风起,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例①中的“江边夜深舞刘琨”,当然是“刘琨舞”。主语“刘琨”称至动词“舞”后,成了宾语。这是因为要与上句诗“江上阴云锁梦魂”形成对偶,“舞刘琨”与“锁梦魂”对。例②第一句诗中的“穿金甲”,语义为“金甲穿”。“穿”,“破”也,“透”也。在黄沙中经历了许多次战斗以至铁甲都磨破了。主语“金甲”称至“穿”后成了宾语。例③“转玉盘(月亮)”即“玉盘转”,月亮移动了。主语“玉盘”移到了动词“转”后成了宾语。这样,“转玉盘”与“溢清寒”相对,并且押韵。例④“帘卷西风起”似是兼语式,“西风”既是“卷”的宾语又是“起”的主语,全句的主语是“帘”。这一句的语义应是“西风卷帘起”,西风把帘子卷起来了。主语“西风”移至动词“卷”后居宾语位置。李清照这样写,可能是考虑到新颖的视角,从看到“帘卷”而知道“西风起”了。

主语位移,还表现为词语可以组合成主谓和偏正时,诗句不以主谓形式出现,而以偏正的形式出现。偏正结构中的“偏”是主谓结构中的“谓”,偏正结构中的“正”是主谓结构中的“主”,如:

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夜宿湘江遇雨》)②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的绝句)④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春日忆李白》)

例①第一句诗,在一般叙述文中多写成“芙蓉国秋风万里”,但在此,主语“芙蓉国”成了“秋风万里”的被修饰语。成为偏正结构后,“芙蓉国”可以与下句的“薜荔村”对,合诗词格律。例②,不写作“江上村暮雨萧萧”,而写作“暮雨萧萧江上村”,原因之一是“村”与下句的“闻”押韵。例③不写作“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是为了追求诗句的节奏和音响。例④,诗的上文说李白,诗句以李白作主语:“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但下文说到了庚信和鲍照时,却不以人作主语了,而写成“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样写,句子的结构富于变化,而且“军”与前面的“群”押韵。

(三)定语位移成状语。

这是古典诗词句法结构中较为特别的一点,明明是定语,却离开了它修饰的中心语,跑到了前面动词的前头去成了状语。

①碧树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柳》)②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③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④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例①,“万条”实为“绿丝绦”的定语,此句一般说成“垂下万条绿丝绦”,现在“万条”移到动词“垂”的前面占了状语的位置。例②,“玲珑”应是“秋月”的定语,这一句一般的说法是“望玲珑秋月”。“玲珑”移到“望”前面占了状语的位置。例③,第二句诗一般说“归南山敝庐”,“南山”是“敝庐”的定语。现在的诗句,“南山”与“北阙”相对。例④,“环佩”是“魂”的定语,现在移到了动词“(空)归”的前面,占了状语的位置。这句诗也可以将“月夜”作为时间,说成“月夜空归环佩魂”,当然也可以说成“空归环佩月夜魂”。原诗句,若以“环佩”借代昭君,“月夜”紧挨“魂”,有昭君空作为月夜魂而归的意思。这样理解时,“环佩”便不是移前的定语而是主语了。

(四)状语的位移。

状语一般的位置是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古典诗词中,常移动状语至句末,偶尔也移至主语前。

①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鹧鸪天》)③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④宿落雁,芦苇深处。(张元干《贺新郎》)⑤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苏轼《浣溪沙》)

例①,一般的说法,状语“黄昏后”放在前面,成为“黄昏后东篱把酒”。诗句把表时间的状语放在句末,可能是为了“后”与“袖”押韵。例②,一般的说法是把“清霜后”这一状语放在句首,成为“清霜后梧桐半死”。例③中的“傍交河”是一个介宾结构,一般作状语,放在前面,成为“黄昏傍交河饮马”。现在的诗句是为了与上句诗“白日登山望烽火”形成对偶,并且节奏分明。例④,“芦苇深处”是表地点的状语,一般放在前面成为“芦苇深处宿落雁”。例⑤,摹声词“簌簌”是状语,现放在主语前居句首。一般是放在动词前,成为“衣巾簌簌落枣花”。诗人把“簌簌”放在句首,大概是为了突出这一声音,从而增添农村的气氛。

标签:;  ;  ;  ;  ;  ;  

古典诗歌的特殊句法结构--兼论特殊结构诗的表达效果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