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随意言谈

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随意言谈

王婷[1]2002年在《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随意言谈》文中提出本文主要借助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框架,试图解释人们日常言语交流过程中对随意言谈的使用和理解。鉴于关联理论和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的密切关系,文章在解释随意言谈时,选择了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合作原则开始。但是Grice的理论在解释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上确实存在不完善之处。随后利用关联理论对这些相关的问题进行了阐释。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观点,人们在言语交流中无需遵守真实准则(源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他们期待的并不是话语字面意义的真实,而是话语在特定情境中的关联。这证明了关联理论在用于分析话语,尤其是字面意义不够准确的话语上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对于和随意言谈相关的其它一些语言现象,如本义言谈,隐喻,夸张等修辞言语也作了相应的比较和分析,肯定了关联理论在话语理解和使用中广泛的应用空间。由于随意言谈这样一种语言现象较少作为一个整体用于语用研究,人们对于随意言谈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文章对这此也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的随意言谈,同时也将它和另一容易引起混淆的语言现象,即模糊语言,作了区别和分析,这同样也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最后,文章也就关联理论对我们使用母语或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可能带来的启示做了初步的探讨。

宋月霜[2]2007年在《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喻的研究历史久远,众多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都曾针对这种语言现象做过精辟的论述。隐喻问题是热点也是焦点,不同派别理论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的隐喻观,为其后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在评述隐喻研究前理论的基础之上,展现作为认知语用学核心的关联理论在解读隐喻话语方面呈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从而使读者对于这一千年话题有一全新的思考和认识。关联理论由Sperber &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揭示了人类交际所遵守的两个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并阐释了自然语言的产出和理解过程。本文利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一关联性、认知语境、明示-推理交际对隐喻话语重新定位和解读,就隐喻的成因、工作机制、性质以及理解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关联理论能够解读隐喻话语源于它摒弃了“字面表达”和“非字面表达”之间的严格区分,认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无非是发话者根据具体语境遵守关联原则的产物,因此隐喻的理解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程序,人们使用隐喻就是在寻求对其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述。Sperber & Wilson提出了语言使用的两个维度一描述和阐述,隐喻属于前者。不仅代表了话语命题形式和它所表征的思想之间的阐释关系,而且还代表着该思想和实际事物状态之间的描述性关系。同时,该理论指出隐喻是一种需要加工努力的随意言谈。听话者需要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不断挖掘隐喻表达所产生的一系列弱隐含,额外努力将被额外收获的语境效果所弥补。隐喻的理解过程同样遵循明示-推理模式,涉及叁个过程:显义的识别、语境假设的构建、语境隐含的构建。由于隐喻表达的语义前提是不完整的,因此需要听话者根据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构建适当的语境假设,从而推导隐含结论。作者在最后评析了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解读,并补充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鞠辉[3]2004年在《关联理论及其应用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理论。它从语言哲学,认知科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认知理论上去。关联理论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并建立了颇具解释力的关联原则。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话语交际是明示—推理的过程。同时关联理论吸收了当代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因此比以往的语言交际理论具有更多的理论支持,其解释更具说服力。关联理论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对自然话语理解中的诸多语用现象进行解释。本文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的理论背景,用以说明关联理论具有多元化的理论背景。在本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关联理论的主要基本观点:什么是关联,关联的原则,关联的推理法则及模式,关联理论的语境观。然后探讨了关联理论广泛的应用性:首先关联理论对于语用模糊性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它可以用来指导命题认证的过程,帮助人们消除歧义,确定指称意义。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指导人们理解随意交谈,如其中的寓意句(比喻,反语,幽默等);其次,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本质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突破性的认识,解决了翻译界的种种争端。这些讨论旨在说明关联理论对语用现象的强大解释力。

虞锐[4]2013年在《会话修辞视角下的倒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的所言与所指,或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义之间有时不一致,甚至相反,这在日常交际中颇为常见。通常,当话语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义相反或相对时,人们称这种交际方式为“说反话”,即本文所讲的“广义反语”。“广义反语”囊括了具有嘲弄讽刺之意的狭义反语与不含嘲弄讽刺之意的倒辞。前者常被称为“反话正说”,而后者则是“正话反说”。目前学界已从语用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众多角度对狭义反语(即言语反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就倒辞目前研究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从传统修辞学视角展开的,重在介绍倒辞的表层形式及其修辞效果,在其界定方式、实现形式、语用功能、互动效果等方面存在模糊、主观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学科视角和更有说服力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语用学发展至今,其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愈加明显。语用学与修辞学虽有着不同的研究传统,相互之间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结合当代语用学及会话修辞理论,提出了倒辞的会话修辞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的观照下,本研究基于多种类型的语料,考察了倒辞的语用-语言形式特征与语用属性,倒辞的语用功能及其交际效果以及倒辞使用的语境制约因素,上述叁个方面基本覆盖了倒辞运用的主要方面。本研究采用的语料分为叁类,分别为文本语料、多模态语料与语料库语料。文本语料主要由现当代小说、戏剧、电视剧剧本台词构成;多模态语料包括基于上述文本语料拍摄的电影、电视剧等多模态音视频语料信息;语料库语料主要来自通过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对个别常用的倒辞表达(如“讨厌”)形成的检索结果。经过观察比对倒辞在上述不同语料类型中的具体使用情况,通过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本文取得了以下研究发现:(1)在语用语言形式及属性方面,倒辞主要表现为词汇、短语以及句法形式。倒辞的语用属性包括间接性特征、松散性特征、非(不)礼貌特征以及交际意向性四个层面的特征。首先,倒辞是典型的间接性言语表达,其目的在于将人际意义与情感意义等语境效果最大化。其次,作为一种随意言谈,倒辞违反了语义真实性标准,但从交际效果上来说,这种用法不仅不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提升表达的效果。第叁,从礼貌角度来看,倒辞不仅是一种积极礼貌策略,还具有非不礼貌性与言语适切性。最后,通过话语发出者使用的语用语言形式以及语境因素对交际者交际意图进行判断则有助于对倒辞进行正确的识别。(2)在语用功能方面,倒辞可具体分为行事功能与人际功能。行事功能方面,倒辞部分地实施了负面评价、指责、批评、抱怨等言语行为。倒辞的人际功能分为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主要功能是倒辞有别于其它相关语用、修辞现象的区分性功能——构建、维持与巩固交际者之间正向人际关系的功能。次要功能是指倒辞在实现主要功能的同时实现的其它方面的人际、社交及情感功能,具体包括面子维护功能、关系身份展示功能、寒暄功能以及情感提升功能。在交际效果方面,结合交际对方(受话方)对倒辞的应答进行探查更有助于确定倒辞的交际效果。(3)影响倒辞使用的语境因素可分为交际语境(包括物理语境、社交语境与心理语境)和语言语境(主要是前述话语语境与当前话语语境)。首先,倒辞作为日常话语交际方式,常常出现在家庭等非正式场合中。其次,社交、心理语境方面,倒辞在夫妻、情侣、好友等社交、情感、心理距离亲近的交际参与者之间的使用较为频繁。倒辞使用的权势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叁个维度:交际者之间存在对称权势(平级权势)、高绝对权势—低绝对权势以及高相对权势-低相对权势。需要强调的是,玩笑框架作为认知心理语境因素对倒辞的使用与理解意义重大。语言语境方面,倒辞使用的前述话语(文本)语境、当前话语语境等语言语境信息都能够对话语发出者对倒辞的语用-语言形式的选择、语用功能及其语用效果施加影响。依据以上叁个方面的论证,我们认为,倒辞是一种表面上具有冒犯性、而实质上用以建构与交际对象的正向人际关系的积极礼貌策略,属于会话修辞的范畴。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启示:理论方面,首先,在研究本体方面,本研究完善了现有研究对倒辞的界定方法。其次,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的会话修辞分析框架,该框架不仅将会话修辞原则纳入到研究框架中,还充分考虑了语境制约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这一框架能够充分地描述语用修辞现象的形式特征、语用功能以及交际效果。我们希望该分析框架能够具有更大的分析适用性。第叁,对倒辞进行研究能够拓宽礼貌与不礼貌的研究视角,从而进一步帮助我们认识汉语礼貌资源,推进礼貌相对性研究。最后,对倒辞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人们对言语交际中的人际意义与情感意义的认识。实践方面,由于日常交际中倒辞及其密切相关的话语形式(如骂詈语、反讽、调侃、逗笑、嘲弄等)在使用中常常会引发交际误解、交际冲突等,因而对倒辞的研究将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倒辞与其他相关的话语形式的差异,从而使交际者更有效地避免交际障碍,使语言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不仅如此,对倒辞的研究还有助于解决汉语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难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跨文化语用-语言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汉语学习者的语用交际能力。

任蓉[5]2006年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谈语用含糊及其理解》文中认为论文研究了关联理论如何解释语用含糊的话语,并讨论了它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语用效果。之前已有很多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从语义学角度讲,学者们关注的是含糊语句的真值条件。传统的语用学观点认为语用含糊违反了合作原则和其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从这两种角度只可以说明语用含糊某些方面的问题,但是两者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释语用含糊。而关联理论首先区分了语用含糊中寓意句和非寓意句。说话者通过使用语用含糊的话语能够用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达到最大的话语语境效果,所以语用含糊的话语是符合最佳关联这一原则的。本文认为语用含糊的特点是话语理解的不确定性。关联理论区分刻意言谈和随意言谈,语用含糊是一种随意言谈。关联这一技术术语是从关联的角度理解五种非寓意语用含糊类型的关键,即约略,模糊,笼统,两可和含混。语境和态度是理解语用含糊的两个主要因素。本文从认知语用的新角度阐释含糊语用这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原妮[6]2015年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作品的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事物和表达世界的基本方式。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对了解作家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模式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现象。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张爱玲的作品以及《红楼梦》这部着作中,很少涉及到其他的文学作品。本文之所以从众多的作家中选择莫言来进行探讨,主要是由于他的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且特征鲜明,然而,综观莫言研究现状,很少有关于其语言隐喻的系统分析。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选取“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作品的隐喻研究”这样一个题目,期待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莫言作品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解读,进而充实和发展莫言研究。另外,把关联理论作为莫言小说隐喻的分析依据,可以为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全新的视角。莫言作品很多,但笔者只选取他的两部小说《蛙》和《丰乳肥臀》来进行分析研究。除此之外,由于莫言作品中的隐喻现象比较复杂,本文将其研究范围限定在语言层面上,即只从语言角度对莫言小说中的隐喻作出探析,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莫言作品中的隐喻进行分类探讨,揭示其语言隐喻的特征及功能,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莫言作品中的隐喻现象作出分析。全文共分叁部分,首先是隐喻和概念隐喻概述,分别从隐喻的本质、运作机制及语用学研究这叁方面来介绍,并简要阐释了概念隐喻的类型和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隐喻层次,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关联理论对莫言作品中的语言隐喻进行分析解读;最后讨论了其作品的隐喻分布、特征及功能,经过分析发现莫言作品语言中的隐喻特征如下:构建始源域的语言结构多样化,始源域、目标域的对应关系多元化,表达生动形象,偏爱动物隐喻和食物隐喻。除此之外,还归纳分析了其隐喻的主要功能,主要从认知、表达情感以及使语言更加简洁幽默这叁方面来进行解释。从关联理论这一视角对莫言作品中的语言隐喻作出探讨,可以丰富对莫言的研究,使读者更加了解其语言风格和创作心理,同时,也能引起更多人对文学作品中隐喻现象的关注,而且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认知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赵琳琳[7]2007年在《英语新闻中模糊语的语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语言表达清晰和精确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则被视为是对会话原则的违背,是成功交际的大敌。但是在日常语言中,模糊语却比比皆是,其实,模糊性也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正是这些模糊语使得我们的日常语言丰富多彩,委婉含蓄。到目前为止,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很多领域。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新闻语言首要要求便是准确性,那么模糊语又怎么会被允许大量存在于英语新闻中呢?本文在收集权威英语新闻语料的基础上,对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进行了语用分析与研究。文章针对模糊语的理论基础部分进行了归纳分析,并且总结了英语新闻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本文首先借助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着重分析了英语新闻中常出现的模糊数字和英语新闻的标题,然后,文章又用Ver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了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的顺应,指出了英语新闻中模糊语的使用是对受众的阅读心理、记者的自我保护心理、社会交际规范、新闻纪律及新闻时间不确定性的顺应。最后,本文在舍乃尔总结的模糊语十项语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英语新闻的特点及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总结了十项英语新闻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本文把模糊语这种现象与英语新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既丰富了模糊语的语料,又对新闻理论具有指导补充作用。

齐新刚[8]2016年在《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交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务英语信函是一种带有浓厚交际意图的交际方式,而语用含糊是商务英语信函中常用的交际策略。该研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交际机制。基于明示—推理模式,发信人往往将语用含糊作为明示刺激,向收信方传递其交际意图,而收信方依据发信方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通过认知推理就能获知发信方的交际意图。

张瑛, 吴长青[9]2008年在《从关联理论看《阿Q正传》中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文中提出关联理论是有关话语理解的一种理论,它主要以自然性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如随意言谈loose talk)为分析对象。本文针对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性格特征运用关联理论对其是"精神胜利法"还是严重的投机心理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龙又珍[10]2009年在《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语言的生命存在于交际之中,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交际从功能上可分为传知性交际和寒暄性交际等。前贤先哲对传知性交际及其载体研究得较多,对寒暄性交际的认识不足,对现代汉语寒暄的研究也未形成体系,其定义与性质、其形式和功能、其理论和应用都有待进一步廓清和深入。本文将现代汉语寒暄作为研究对象,重新界定了寒暄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在大量语料统计和例句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现代汉语寒暄语系统及子系统,论述了各类寒暄的基本功能,探讨了其使用规律和制约条件。全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从宏观、微观和应用叁方面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然后在翔实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寒暄语的定义、功能、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及不足,重新界定了寒暄。认为寒暄是指为了创造交际气氛,强化或中断沟通信道,建立、保持或终止社会交际的行为及其载体。在信道畅通的情况下,使用寒暄的目的一般是传递感情信息,调节沟通气氛,改变言谈话题,中止当前的言谈项目。本章最后介绍了论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呼告式寒暄。归纳了呼告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使用形式、制约条件及功能。认为呼告式寒暄语分为称谓称呼、呼唤呼喊、面称代词等叁大类,每类中又分出若干小类;其使用形式有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两种,前者一般直接作为独立的寒暄语,而后者一般作为寒暄语的组成部分;呼告式寒暄的外部制约因素有文化、社会、历史、地域、年龄、性别、语境等。最后,通过对呼告式寒暄对答类型的列举,归纳出呼告式寒暄的叁大基本功能:表达敬意或问候、引起注意、介绍引荐。第叁章:疑问式寒暄。重点探讨了叁个问题:疑问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疑问式寒暄问答句的信息结构、功能特点及应用。首先将疑问式寒暄语分为是非问寒暄、特指问寒暄及选择问寒暄叁类,并简要分析了其主要下位类型及基本组形结构。接着重新界定了信息、焦点和功能,认为疑问式寒暄的信息结构特征是信息具有多重性、焦点具有不定性、理解具有关联性。然后分析了疑问式寒暄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认为疑问式寒暄话题具有开放性,广泛的话题不仅使得疑问式寒暄内容丰富、结构多样、数量无限,也使得疑问式寒暄的功能呈复合性,有双重迭合、两重拼合等多种组合模式。最后,围绕疑问式寒暄的汉语特色和问答链特征,从文化的适应性和问句的选择性两方面剖析了疑问式寒暄的使用层面,比较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疑问式寒暄的差异及成因,分析了叁种疑问句寒暄在数量、分布及使用方面的特点。数量上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分布上多用于社会距离居中的膨胀部分,呈纺锤状;使用上应注意对形式内容、连用数量、语气措辞的选择。第四章:感叹式寒暄。重点探讨了感叹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语义内涵和感叹式寒暄的策略叁个问题。第一节梳理了前人对感叹句、寒暄中的感叹句的研究成果及尚未解决的问题。第二节从语义内容、情感指向的角度将感叹式寒暄语分为情感指向对方、情感指向自我和情感指向他者叁类并分别举例说明。第叁节对每一类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及其数量、类型、价值正负等分别分析比较,结论是情感指向对方的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最为丰富,数量、类型最多,价值偏向于正值取向;情感指向自我的感叹式寒暄的语义内涵、数量和情感指向他者的相差不多,价值取向偏向于负向;情感指向他者的情感类型最少,价值取向偏向于正向。感叹式寒暄因其既具有感叹句的特性又处在寒暄交际场中,因此它具有“祝福、应答、问候、欢迎、告别、斥骂、拒绝”等特殊功能。第四节归纳了感叹式寒暄在交际中的十种重要策略,即“问候、赞美、道歉、调侃、谴责、劝勉、祝福、关心、自叹、交谈”,每一种策略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适用范围。第五章:陈述式寒暄。主要探讨了陈述式寒暄语的基本类型、主要功能、组形方式和使用规律,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节从界定、功能和构造方面梳理了陈述句的研究状况。第二节从陈述寒暄的表达功能和语义内容角度将陈述式寒暄语分为介绍告知类、评价表态类和告别感谢类叁大类,并分别从语义相关、话语起始及构成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统计了各类陈述式寒暄的数量和比例,发现介绍告知类所占比例过半,而告别感谢类最少,其数量悬殊与句类制约、内容制约、文化心理制约有关。第叁节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对陈述式寒暄进行了构拟和分析,运用话语分析理论探讨了陈述式寒暄的话轮分类,列举了介绍告知类作为始发话轮和后续话轮的功能组合,结果表明功能组合模式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话轮扩展具有递归性,并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既要给出多种功能组合模式,同时也要选择最佳表达形式。本节还运用萧国政先生的叁个世界语法理论中的组形语法理论,归纳出话轮组构和衔接的叁种模式:拼合式、扣合式和嵌合式,认为拼合式是流水型的,结构最为简单;扣合式是省略型的,结构最为流畅;嵌合式是跳跃型的,结构最为复杂,在教学和教材中也宜以这一顺序渐次安排和推进。第四节梳理了应答句的研究概况,进一步阐释陈述式寒暄作为应答句应遵循的叁原则,即内容的顺应、语体的对应、信息的呼应,分别从语义、语用与信息叁个角度对陈述式寒暄作为应答句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运用陈述式寒暄应答的方法。第六章:结语。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说明了现代汉语寒暄语还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本文的不足,指出了笔者今后研究和努力的方向。认为副语言寒暄是寒暄的一大分支,其表现形式、功能、运用技巧、和语言寒暄的异同及复合使用、不同文化的副语言寒暄对比等问题都可深入研究。特别指出寒暄语在交际中的组配规律、寒暄交际的过程及模式的研究等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语言处理中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参考文献:

[1]. 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随意言谈[D]. 王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2]. 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D]. 宋月霜. 黑龙江大学. 2007

[3]. 关联理论及其应用之研究[D]. 鞠辉. 黑龙江大学. 2004

[4]. 会话修辞视角下的倒辞研究[D]. 虞锐. 南京大学. 2013

[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谈语用含糊及其理解[D]. 任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6].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作品的隐喻研究[D]. 原妮.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7]. 英语新闻中模糊语的语用分析[D]. 赵琳琳. 黑龙江大学. 2007

[8]. 商务英语信函中语用含糊的认知交际研究[J]. 齐新刚. 海外英语. 2016

[9]. 从关联理论看《阿Q正传》中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J]. 张瑛, 吴长青.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10]. 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 龙又珍. 武汉大学. 2009

标签:;  ;  ;  ;  ;  ;  

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随意言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