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涵

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涵

一、浅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慧[1](2021)在《《聊斋志异》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述评》文中认为《聊斋志异》是一部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叙述片段和叙述话语有诸多借鉴与模仿的短篇小说集。西方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方法,有助于揭示其艺术特征。本文在梳理互文性理论及其在中国发展的基础上,综述五个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聊斋志异》对魏晋志怪、唐代传奇、传统诗词、聊斋诗词的借鉴与模仿,以及故事文本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目前研究更多揭示《聊斋志异》跟哪些材料构成互文,而对这些材料如何影响小说创作尚缺少深入系统探讨,而这才是《聊斋志异》互文性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阐述,相关研究重心应该从"引用与改造"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从所引用的文本在《聊斋志异》叙事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层面展开,这样会让问题显得更加有逻辑性且较为容易把握。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孙克诚[3](2020)在《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特殊时期,封建时代又到存亡交替关口。当此之际,因政治腐败明王朝急剧没落,以武力血腥清政权勃然兴起,社会变乱四起,战争频发,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人们经历着政治黑暗导致的生活失序,感受着朝代更替带来的心理失落,体会着华夷错位生就的思想阵痛,这是一个令人精神痛苦、心灵扭曲的时代。置身巨大社会变迁中,生性敏感的知识分子的感受尤为深刻。失望于现实的腐霉黑暗,感慨于社会的狂澜难挽,诸多不肯出卖节操以求荣利,不愿屈膝以事异族的高洁之士,此时纷纷走向了遁世之途。与时代沉浮相协应,隐逸历史渊源流长的崂山亦于明末清初,迎来了隐逸文化的繁盛时期。一批士子各有不同出身与经历,或为朝中高官,或为地方官员,或为东林党人,或为复社成员,或为进士举人,或为布衣士子,或为宫廷太监,或为义军领袖,为了驱除胸中郁闷、排解思想痛苦、保全气节操守、苟全身家性命,受到了崂山所承传的隐逸精神的感召,先后来到崂山,隐遁丛林之中,僻居海滨之侧,托身佛道之门,选择了远离尘俗、固守德操、持养心志的隐逸生活。但是他们并非全然忘怀世事,消极以避世,在纷乱时代中,仍然关怀世情民生,持有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他们互通声气、彼此支持,结友仁人志士,交往文化名流,形成了一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隐逸文人群体,从而对地方多有作为,于社会多有贡献。啸傲在崂山,作为特殊时代中有德操之士的代表,他们的人生之终,或从容赴死,或慷慨就义,或守志终老,各自成就了人生的价值,光扬了崂山文化的精神。栖息在崂山,他们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使命,披荒榛、筑屋舍,修造藏读场所,创办书塾书院,兴造佛庵道庙。于此读书治学、赋诗论艺、习书抚琴、教授生徒、参禅修道,于学术、教育、艺术、宗教上,都有突出的作为与贡献。他们传延了崂山文脉,发展了区域文化。歌哭在崂山,他们以文学为生活方式,记事抒情议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与诗歌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意蕴深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们创办诗社,相聚一起,联吟酬唱、论诗谈艺,主导了崂山及周边的文学风气,繁荣了区域性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学遗产。因为隐逸文人的入驻,崂山文化呈现出鼎盛之势。在崂山,隐逸文人们拓建了新的文化空间,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使崂山文化地理的精神内涵再得丰富。明末清初之时,社会种种变局均对崂山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之博弈、奸邪之斗争、生活之动荡、易代之变化、强权之暴虐等诸般时代风雨,都波及到了这边隅海陬之地。旧恩之眷恋、亡国之哀痛、恢复之图谋、出处之矛盾、生死之抉择等诸般文人情思,都在崂山丛林中留下了深深印痕,崂山实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缩影与表征。此时的崂山隐逸文化与文学蕴含着时代的品质与精神,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局限,具有了普遍性与永恒性的意义。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简述如下:绪论:论析了选题提出的意义,对与选题相关研究成果作了述评,明确了论文研究任务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论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作了界定,说明了文献资料的搜集、准备及使用情况。第一章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作了考述,对从秦汉到明前中期二十余位进入崂山隐居人物隐居始末作了探析;其次论析了崂山隐逸文化精神传统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形成的自然与文化原因。第二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首先对此际崂山隐逸文人群体概况作了考述,对三十余位人物的生平及隐居崂山情况作了考析;其次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表现及特点作了论析;最后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第三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对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地理的空间存在及其内涵作了论析。首先对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作了阐析,指出一些文化景观蕴含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而成为隐逸文人崇尚的精神地标;其次对隐逸人物密集的地理空间所在与变迁情况作了考述,明晰了自然与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历史变动情况。第四章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对当时文化名士如施闰章、顾炎武、王士禛、钱谦益、蒲松龄、高珩、王铎、朱彝尊、张英等人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游情况,及其对崂山作出的文化贡献,分别作了考析。第五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研究:从隐逸文人中选择高弘图、黄宗昌、张允抡、黄培、胡峄阳等五人为代表人物作了个案研究,对其生平、隐居崂山始末、文化贡献与文学创作情况作了较详备的考述。第六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论析了崂山隐逸文人对区域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其在学术、教育、艺术、宗教等方面所作出重要的贡献作了整体性考析。第七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对隐逸文人的散文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对他们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作了考察;其次从文体角度,对其创作的各种散文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第八章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对隐逸文人诗歌创作情况及其成就作了论析。首先就其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进行了考察;其次对其诗歌结社、诗论建树情况作了考论;再次从题材角度,对其所创作各种诗歌类别,分别就其思想意蕴、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了分析;最后对其诗歌整体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作了总括性论析。结语:就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作了回顾性的概括总结。明晰了此际崂山隐逸文化在中国隐逸文化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与现实性价值。

池茗,高文韬[4](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张洁[5](2020)在《《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文中研究说明《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意蕴丰富。本文以《聊斋志异》一书中作者原创的或者虽非原创但经作者加工的人物姓、名、字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物姓名的内涵,追溯命名的文化渊源,总结人物命名规律,还原作者创作心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命名的文化意蕴与人物形象塑造和小说的主题、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论文分为五章,可归纳为命名的文化研究(第1-3章)和对命名文学意义的研究(第4-5章)两个层面:首先,对人物命名中传统文化因素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探讨。一是人物命名中的儒家和佛教文化因素。儒家文化要素主要分为嘉德懿行、追慕先王、宗法家族几个层面。人物命名中体现的儒家文化与鲁文化传统、时代、作者成长环境有关,有些寄托作者教化用意。直接以佛教因素为人物命名较少。二是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因素。人物命名中的道家文化主要有自然无为的思想、阴阳五行的思想、仙人的命名以及人物名字中的仙话因素。可以从地方环境、时代影响、作者个人因素对命名缘由加以分析。三是人物命名中体现的民间信仰,主要着眼于精怪命名,对精怪名字中继承和原创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精怪命名在艺术上的表现。总体上精怪的名字、性格、言行与原形特征往往浑然一体,女性精怪的名中多隐含女性特征。其次,对人物命名与形象塑造及主题、叙事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一是探讨人物命名和形象塑造的关系,从体现人物风致、书写人物才能、描摹人物外貌、刻画人物性格、名实关系与反讽效果角度加以分析。二是论述人物命名与小说主题和叙事的关系,从揭示小说主题、暗示人物关系、暗示故事的情境或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作为关联全文的线索角度进行分析。总体上看,《聊斋志异》的人物命名具有文人性,表现为古雅、含蓄蕴藉、多义性、多功能性、有多种阐释角度,文化内涵丰富,构成了小说人物塑造与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朱会敏[6](2020)在《蒲松龄书启文研究》文中提出蒲松龄作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其文学造诣蜚声国内外。虽然蒲松龄的名着《聊斋志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巅峰,但其对散文、小说、诗词、俚曲及应用文均有涉猎,且其作品数量可观。因此,学界在关注蒲松龄传世名作《聊斋志异》的同时,也应该在蒲松龄其他着作的研究上稍加助力,以利于对蒲松龄进行全面研究。1963年由路大荒整理编撰的《蒲松龄集》,几乎涵盖了蒲松龄先生有资料可考的所有着作,书启文隶属于《蒲松龄集》中聊斋文集一卷,这为进行蒲松龄应用文的研究提供了文本基础和参考资料。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四个章节对蒲松龄书启文进行详细的解读与研究,以期从应用文写作角度对蒲松龄书启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从社会背景和蒲松龄的个人经历,对其书启文及写作进行整体观照,具体对蒲松龄130篇书启文进行分类、梳理、汇总,分析蒲松龄书启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其次,对蒲松龄130篇书启文按内容进行分类,概括为五个方面:陈情言事,尽官之责;答复往来,谏言劝行;关注民生,造福百姓;贺友祝寿,迎来送往;聊发愤懑,说难孤愤。在分类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论证研究。再次,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深入挖掘蒲松龄书启文的写作特色。蒲松龄的写作水平早已为当时士人所称道,其隶属于应用文范畴的书启文在写作上的特色表现在立意精准,直击靶心;事理结合,情理交融;结构多变,行文至上;语言行云流水,韵味无穷。最后,探讨蒲松龄书启文写作对当下应用文写作的启示。文章的经世致用功能是文章之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古AI写作作大家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对当下写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结合蒲松龄写作书启文的具体经历,总结出以下三个启示:从小处落笔彰显全局高度;换位思考体现领导意图;文章语言讲究工整与气势。

鲁梦玲[7](2020)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文中研究表明自1901年英语世界首部中国文学史——翟理斯《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的出版,西方掀起了一股撰写“中国文学史”的热潮。汉学家们以西方的视野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国文学的状貌,打开了解中国文学蓝图的窗口,也使得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被进一步经典化,《聊斋志异》是最典型的文学着作之一。《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着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的艺术成就很高,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是最早翻译到西方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也是最早被写入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中国经典小说集之一。本文选取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1901)、陈绶颐(Ch’en,Shou-yi)《中国文学史述》(Chinese Literature: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1961)、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The Columbi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01)、孙康宜(Kang-I Sun Chang)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以文本细读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定位、选材、评介、叙写及其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深入研究《聊斋志异》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书写情况,阐述西人不同时期对《聊斋志异》的评介,《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不同阶段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以及对《聊斋志异》在西方经典化进程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勾勒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概貌,以及《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进程。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绪论、结语以及正文四个部分,具体如下:绪论主要对本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框架做了大致的介绍,概述了英语中国文学史着作的撰写情况,中国文学史着作中的《聊斋志异》书写情况;第一章以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阐述早期英语中国文学史中《聊斋志异》译介特点,评析其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渊源,探讨其对《聊斋志异》明确定位的意义,以及对后世英语中国文学史中《聊斋志异》书写的影响;第二章以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关注其选译倾向女性题材的特点,并分析得出与当时社会运动有关,分析《聊斋志异》突破传统创作方式的三个方面,重点考察其社会原因及意义;第三章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强调叙事学等新理论对其叙写风格的影响,分析其叙写方式与《史记》的传统叙写模式的关联,探究出社会审美价值对选译题材变化的影响;第四章以《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评析其故事化的叙写风格,丰富的选材内容,探究出选材的广泛是受多元化时代特征影响,其叙写方式也受新文体观新史学观的影响;结语部分总述了四部英语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书写,对其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比较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异同,并总结中英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书写,对加深并巩固其世界文学经典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中英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的书写具有学习与借鉴意义。

梁霄[8](2020)在《蒲松龄社会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聊斋诗集》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一部诗集,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外的又一文学成就。共收录诗歌一千余首。是他近乎一生的生活、生命、思想、环境、地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倾情荟萃。诗集中的社会诗,尤其对科举黑暗、官场腐败的讽刺与揭露,对社会陋习和积弊的针砭之作,与其小说《聊斋志异》的“刺贪刺虐”思想如出一辙、高度吻合,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与政治高度,彰显了蒲松龄关注现实社会,关心人民疾苦的家国情怀,反映了蒲松龄独特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诗风,具有较高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和研究价值。

诺敏[9](2019)在《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清代着名的文学家与诗人,蒲松龄1040首诗歌被收录在《蒲松龄全集》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音韵地位填写、转换及数理统计得出近体诗的韵部为15韵部,古体诗的韵部为18韵部。近体诗划分已和宋代通语十八部的划分产生较大出入。古体诗用韵复杂多变,合韵形式多样,并且与上一时期相比,语音发展已产生较大变化,逐渐接近现代语音。阴声韵方面,灰韵逐渐从之支部分离,开始与皆来部各韵互押。阳声韵方面,东钟部各韵已合流,入声韵在古体诗使用中除保留自身的语音系统外,与阴声韵押韵频繁。近体诗用韵基本上沿用了“平水韵”,偶然存在韵部混押。阴声韵方面,萧韵、宵韵、肴韵、豪韵出现互押;麻韵逐渐从独用走向合韵。阳声韵方面,文韵逐渐与其他韵部互押,与其他韵部接近,不再封闭;江阳合韵的出现逐渐打破其封闭的语音系统;逐渐与唐阳部其他韵合韵使用。此外,通过与李攀龙进行诗歌用韵对比,发现古体诗中,德陌合韵以及蒲松龄诗歌中清庚青蒸通押反映明清时期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存在的中古曾摄开口一等字与梗摄开口二等字读音相同的特征,山东方言范围内,梗通曾三摄的语音读音完全相同,并在后期是合韵的为一部,对北方官话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马瑜理[10](2019)在《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山左地区世家大族云集,尤其以孝妇河流域的家族最为集中。这些家族多秉承忠孝传统,诗书礼仪传家,形成了婚娅、师生、宦友、交游四位一体的多元关系。本文选取孝妇河流域文学业绩最为显着的五个家族为研究对象,探讨家族之间的文学互动、文学传承、文学影响之关系。这五个文学家族分别是:益都(颜神)赵氏、益都(颜神)孙氏、新城王氏、淄川高氏、淄川张氏。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考察孝妇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概况以及文化特性。孝妇河上游为益都县,古称颜神镇,雍正十二年后改称博山县。此地环山带水,地寡土瘠,但矿藏丰富,尤其适宜陶瓷业、琉璃业以及炉料业的发展。益都(颜神)孙氏家族的繁荣便得益于琉璃业的兴盛。孝妇河流域商业及手工业的繁荣带来了此地教育业的发达和书院的建立,为世家大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孝妇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是与颜文姜的传说紧密联系起来的,考察颜文姜传说的发展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孝妇河文化的形成脉络。由于受到孝妇河文化的浸染,家族多仗义疏财、好善乐施、赈灾救民。孝妇河畔家族园林的建造,乃为文学家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交游场所。孝妇河流域处在东部半岛地区和西部运河区域的过渡地段,同时受到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齐文化和西部“运河文化”的影响。因此,孝妇河流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混合性的特征。这一流域的文学则雅俗交融,各种文学体裁兼备,呈现出一种集大成的发展态势。第二章考察明万历至清雍正时期,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崛起、繁盛、衰落、中兴的发展过程。这些文学家族的崛起大都集中于明万历朝前后,其中新城王氏以军籍起家,益都(颜神)孙氏以商业起家,其他家族均以农耕起家。明清鼎革之际,孝妇河家族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或保节殉国,或退隐山林,或出仕新朝。由于孝妇河“忠孝”文化的濡染,以及儒家君臣纲常的影响,孝妇河流域的家族成员除殉国外,大都选择归隐林下。部分出仕的也选择了屡仕屡归式的方式,以高珩最为代表性;其他如孙廷铨、高玮等最终也解职归里。孝妇河家族大多由科举起家,入仕为宦,并逐渐走上文学之路。这些家族多注重庭训,形成良好的家风;注重教育,延请名师教育子孙;,同时重视才艺,文化氛围浓厚。通过科举入仕后,着奇绩,有惠政,从此世代簪缨,书香传家。孝妇河文学家族着述颇丰,诗文成就颇高,家族成员至少连续五代均有着述、作品可考。第三章通过对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的考察,将家族的多元关系划分为以下四种:联姻关系、师生关系、宦友关系、文学交游关系。第一节考察联姻关系。孝妇河流域的文学家族,因地缘较近,加之门当户对,故姻亲关系盘根错节,联姻现象非常之多。联姻关系,有助于扩大家族的势力,同时促进了家族之间的交往。第二节考察师生关系。由姻亲关系而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师生之间,有着文学上的传承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家族成员文学道路的选择,乃至诗文风格的取向。第三节考察宦友关系。同科中第、同朝为官、官署做官,均可称为宦友关系。这些政治上的联系对文学创作的风格亦有影响。第四节考察文学交游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孝妇河家族的交游关系,并旁及蒲松龄、唐梦赉以及毕氏家族。文学家族之间的交游,促进了孝妇河流域文学的繁荣,又加强了家族之间创作的融合。第四章考察孝妇河文学家族诗歌创作之间的影响。孝妇河文学家族成员因社会关系及文学关系的多元化,故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着多样性的影响。第一节探讨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交叉影响。其中王象春、王象艮、王象明与赵进美诗歌取径相近,诗风亦相似。赵进美的诗风与诗论影响了王士禛诗风的形成。而王士禛从诗歌理论到诗歌创作分别从正向和反向影响着赵执端与赵执信。第二节探讨高氏家族、王氏家族以及张氏家族的文学创作的特点,不同家族之间存在传承关系。高氏家族的高珩清远超逸、禅理妙悟之作,启发了王士禛对兴象超逸、妙悟自得的追求。张氏家族的张笃庆学诗于王士禛,其诗中雄浑的风骨与缥缈的风韵正是王士禛所标举的。张元则瓣香王士禛,承继神韵诗风。第三节论述赵进美、孙廷铎与王士禛三人在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的一致性。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孝妇河家族在多种文体创作上的相互影响。第一节论述赵进美与王士禛词作中的诗化倾向。第二节论述赵进美与高珩通过戏曲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佛教思想,由此推知赵进美对高珩的影响。第三节考察了孝妇河家族的散文创作,从赵进美、王士禛、孙廷铨等人的纪游文中可窥见诗歌与散文文体间的渗透与交融。赵执信与王士禛多有书信往来,在二人交往过程中,赵执信对王士禛散文的学习与吸收是显而易见的,并形成了相近的散文观及散文创作特点。第六章主要探考孝妇河文学家族与淄川蒲松龄、唐梦赉在诗、文、小说的创作上的文学关系,并通过考察这些家族对蒲松龄创作的态度来展示家族成员的雅俗创作倾向及雅俗文学观。在第一节中,考察了王氏家族的王士禛与蒲松龄在文学创作上的相互影响。王士禛的淡远诗风影响了蒲松龄闲适自然的诗歌创作,王士禛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又从一定程度上鼓励着蒲松龄小说的创作。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王士祺创作《池北偶谈》也产生了影响。第二节,探讨淄川高氏、毕氏、张氏三家族的文学创作与蒲松龄之间的关系。因蒲松龄与淄川高氏、毕氏家族之密切关系,其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素材来源于高氏家族与毕氏家族,毕氏家族又参与、续补了《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蒲松龄坐馆毕氏家族长达三十年之久,毕氏家族写作散曲的传统对蒲松龄俚曲的创作亦有影响。通过孝妇河家族对蒲松龄作品的序跋,考察这些家族的雅俗文学观。高珩曾题序并摘抄《聊斋志异》,为蒲松龄俚曲作跋文,重视俗文学的社会功用。张笃庆的家学传统崇尚雅正,其以《聊斋志异》“谈空”而规劝蒲松龄数次;而张永跻、张元父子却能认识蒲松龄俚曲及《聊斋志异》的旨趣所归。第三节考察了淄川高氏家族与唐梦赉的文学创作关系。高氏家族与唐梦赉交往最为密切,高珩、高之騱父子与唐梦赉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观点上,产生了交叉影响,高珩影响着唐梦赉的诗歌、古文创作,而唐梦赉对高之騱诗风的转变亦有影响。

二、浅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聊斋志异》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互文性”理论概述及在中国的发展
二、《聊斋》对传统志怪小说的仿拟与改写
三、《聊斋》对唐传奇的模仿与沿袭
四、《聊斋》对古典诗词作品的借鉴与改造
五、《聊斋》与聊斋诗词的互文
六、广义互文性视角下的《聊斋》文化研究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3)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文献搜集与使用说明
第一章 崂山隐逸文化历史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发展历史考述
        一、崂山隐逸文化的历史发展
        二、明朝前中期崂山隐逸文化考述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原因
        一、崂山隐逸文化传统的形成
        二、崂山隐逸文化传统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兴盛及其特点、原因
    第一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群体考探
        一、明末入崂隐逸文人
        二、隐居崂山的明朝遗民文人
        三、清初入崂隐逸文人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及其特点
        一、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之表现
        二、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社会现实与隐逸传统原因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安保的加强
        三、区域文化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地理考析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化精神地标的形成
        一、黄石洞——黄石宫: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二、田横岛——五百义士冢:不甘屈服、尽节守义
        三、驯虎山——童公祠:勤政爱民、造福一方
        四、不其山——康成书院:绵延文脉、传道继圣
    第二节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一、自然隐逸空间的拓建及变迁
        二、宗教隐逸空间的创建及变迁
第四章 明末清初文化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游考探
    第一节 施闰章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施闰章的崂山之游
        二、施闰章与崂山隐士杨还吉的交往
        三、与杨遇吉、蓝润的交往
    第二节 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及对崂山文化贡献考述
        一、顾炎武的崂山之行
        二、顾炎武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顾炎武陷身黄培文字狱始末
        四、顾炎武对崂山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 王士禛笔录崂山及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述考
        一、王士禛对崂山、即墨人事的记咏
        二、王士禛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四节 钱谦益等名士与崂山隐逸文人交往考述
        一、钱谦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二、蒲松龄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三、高珩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四、王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五、朱彝尊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六、张英与与崂山隐逸文人的交往
第五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代表人物研究
    第一节 高弘图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隐居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二节 黄宗昌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其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期间的公益作为
        五、《崂山志》的撰写及其学术价值
        六、创作的隐逸诗歌
    第三节 张允抡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考
        二、着述及传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始末及在崂交游
        四、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化贡献
        五、隐居崂山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四节 黄培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黄培文字狱案始末、原因及其影响
        三、黄培隐居崂山始末及所创丈石斋诗社
        四、甲申后黄培的交游情况
        五、黄培文化作为及其着述
        六、黄培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胡峄阳隐居崂山及其作为
        一、生平简述
        二、着述及存世情况
        三、隐居崂山及其交游情况
        四、胡峄阳的文化贡献
        五、文学创作情况
        六、胡峄阳的历史影响
第六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化贡献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学术贡献
        一、经学贡献
        二、理学贡献
        三、史学贡献
        四、区域人文地理学贡献
        五、其他学术贡献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教育贡献
        一、从教授业传道
        二、修缮教育设施
        三、创建书舍书院
        四、致力家庭教育
        五、编刊书籍以助风教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艺术贡献
        一、书法贡献
        二、音乐贡献
        三、集藏贡献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宗教贡献
        一、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二、对道教发展的贡献
第七章 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上):散文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及作品传世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创作文体类析
        一、传记文
        二、序跋文
        三、碑志文
        四、书启文
        五、哀祭文
        六、论说文
        七、杂记文
        八、赞铭箴赋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散文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散文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散文具有的学术价值
第八章 明末清初初崂山隐逸文人的文学创作(下):诗歌成就
    第一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及作品传世情况考探
        一、明末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二、清初入山遗民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三、清初入山隐逸文人诗歌创作传世情况
    第二节 崂山隐逸文人的诗歌结社及诗论建树
        一、诗歌结社
        二、诗论建树
    第三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作品的题材类析
        一、隐居诗与隐逸情怀
        二、酬应诗与人际交往
        三、山水诗与诗歌地理
        四、咏物诗与情意寄托
        五、佛道诗与宗教氛围
        六、海洋诗与海洋风情
        七、时事诗与世情关怀
        八、怀思诗与思想意绪
        九、饮酒诗与情感慰藉
        十、时序诗与生命感思
    第四节 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社会影响及其学术价值
        一、崂山隐逸文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崂山隐逸文人诗歌产生的社会影响
        三、崂山隐逸文人诗歌具有的学术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人物与命名的关系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问题的界定与释义
第一章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和佛教文化
    第一节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第二节 人物命名中的儒家文化渊源
    第三节 人物命名中的佛教文化
第二章 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人物命名
    第二节 仙人的命名
    第三节 人物命名中的道教文化渊源
第三章 精怪命名及其文化因素
    第一节 狐精的姓氏与传统狐文化
    第二节 精怪的命名与其原形
    第三节 精怪命名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人物命名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第一节 摹写人物,表现才能
    第二节 刻画人物性格
    第三节 名实关系与反讽效果
第五章 人物命名与小说主题和叙事的关系
    第一节 揭示小说主题
    第二节 暗示故事的情境或人物命运
    第三节 推动情节发展或关联全文线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蒲松龄书启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蒲松龄书启文写作背景及基本情况
    2.1 蒲松龄书启文写作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层面:内忧外患,勤政树廉
        2.1.2 经济层面:多策并举,经济发展
        2.1.3 文化层面:高压束缚,负重发展
        2.1.4 思想层面:尊儒崇朱,理学兴盛
    2.2 蒲松龄痴迷“体制”的个人生平
        2.2.1 蒲松龄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2.2.2 蒲松龄的“幕僚”“南游”经历
    2.3 蒲松龄书启文写作的基本情况
第3章 蒲松龄书启文内容
    3.1 陈情言事,尽官之责
    3.2 答复往来,谏言劝行
    3.3 关注民生,造福百姓
    3.4 贺友祝寿,迎来送往
    3.5 聊发愤懑,说难孤愤
第4章 蒲松龄书启文的写作特色
    4.1 立意精准,直击靶心
    4.2 事理结合,情理交融
    4.3 结构多变,行文至上
    4.4 语言行云流水,蕴味无穷
        4.4.1 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4.4.2 骈散结合,富有韵律
        4.4.3 雅言俗语,兼而化之
第5章 蒲松龄书启文写作对当下写作之启示
    5.1 从小处落笔彰显全局高度
    5.2 换位思考体现领导意图
    5.3 文章语言讲究工整与气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上孙给谏书
附录 B 十月初八日答韩吴县(代孙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第一节 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与评介
        一、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二、翟氏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评介
    第二节 翟氏文学史中《聊斋志异》的选译
    第三节 翟氏文学史中《聊斋志异》的叙写特点
第二章 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聊斋志异》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述》对《聊斋志异》的评介
        一、突破了传统文学创作规制
        二、不幸家庭的写实录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一、狐女题材的选译
        二、菊妖题材的选译
        三、悍妇题材的选译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述》中蒲松龄《聊斋志异》叙写及特点
        一、《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叙写
        二、《中国文学史述》中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叙写特点
第三章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第一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一、传统志怪与传奇的巅峰之作
        二、古典批判超现实主义小说故事集的奠基之作
    第二节 《哥伦比亚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一、男性题材的选译
        二、女性题材的选译
    第三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介绍及其特点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介绍
        二、对《聊斋志异》介绍的特点
    第三节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特点
        一、借鉴“互见法”
        二、形散意不散
第四章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
    第一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定位
        一、奇异美学在文言场域的高峰之作
        二、新旧文体考量后文言小说的创新之作
    第二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选译
        一、爱情题材的选译
        二、历史题材
        三、社会题材的选译
        四、科举题材的选译
        五、异界题材的选译
        六、他界女性题材
    第三节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及其特点
        一、《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的叙写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对《聊斋志异》叙写特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蒲松龄社会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简述
    三、论题研究内容、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蒲松龄《聊斋诗集》研究概述
    第一节 蒲松龄诗歌创作概述
    第二节 《聊斋诗集》研究概述
        一、蒲松龄去世后至清朝结束的保存、搜集、整理阶段
        二、路大荒、栾调甫等对《聊斋诗集》的搜集、整理、初步研究阶段
        三、当代《聊斋诗集》的研究及成果
第二章 蒲松龄社会诗创作之诗学渊源与发展创新
    第一节 诗学渊源
        一、对李贺诗的学习
        二、对乐府诗的学习
        三、对杜甫诗的学习
        四、对苏轼诗的学习
    第二节 发展创新
        一、修辞上的创新
        二、题材上的活用翻案诗
第三章 蒲松龄的人格风骨及社会诗诗歌特色
    第一节 蒲松龄的人格风骨
        一、他是一个有傲骨的秀才,诗中透出傲然骨气
        二、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秀才,诗中透着秀才俊气
        三、他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秀才,诗中透着追梦初心
    第二节 蒲松龄社会诗诗歌特色
        一、状物上,惟妙惟肖
        二、叙事上,娓娓道来
        三、对仗上,精准娴熟
        四、用典上,信手拈来
        五、借鉴上,化蛹成蝶
第四章 蒲松龄社会诗类型研究及情感揭示
    第一节 蒲松龄社会诗创作初心溯源
        一、国家因素
        二、地域氛围
    第二节 蒲松龄社会诗类型研究
        一、怜农诗——关注民众,彰显爱民情怀
        二、灾荒诗——记录现实,肩负责任担当
        三、感恩诗——珍重友情,自觉砥砺前行
        四、生活诗——喜怒哀乐,感悟真实人生
    第三节 情感揭示
        一、关注民生,诗歌才能接地气
        二、讴歌人民,诗歌才能有灵气
        三、揭露黑暗,诗歌才能有骨气
第五章 蒲松龄社会诗歌与《聊斋志异》比较研究:“刺贪刺虐”思想的一贯性
    第一节 “刺贪刺虐”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第二节 对科举黑暗的讽刺与揭露
    第三节 对官场腐败的斗争与批判
    第四节 对社会陋习、积弊的讽刺与抨击
第六章 蒲松龄社会诗的时代意义和当代意义
    第一节 时代意义
        一、表现了科举落榜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独特情怀
        二、映射出基层知识分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智慧之光
        三、弘扬了知识分子清高孤傲、卓尔不凡的优良品质
    第二节 当代意义
        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的旗帜引领
        二、文人要自觉做“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谔谔之士”
        三、历史昭示未来,人民是永恒的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创新之处
    (二)研究现状
    (三)蒲松龄生平及着作介绍
    (四)韵文版本及材料
    (五)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利用数理统计法划分韵部
    (一)古体诗韵部的统计总表
    (二)近体诗韵部的统计总表
二、蒲松龄古体诗音系研究
    (一)蒲松龄古体诗用韵韵部分类
        1.阴声韵
        2.阳声韵
        3.入声韵
        4.韵部混押
    (二)蒲松龄古体诗用韵特点
        1.阴声韵用韵特点
        2.阳声韵用韵特点
        3.入声韵用韵特点
        4.韵部混押特点
三、蒲松龄近体诗音系研究
    (一)蒲松龄近体诗用韵韵部分类
        1.阴声韵
        2.阳声韵
        3.入声韵
        4.韵部混押
    (二)蒲松龄近体诗用韵特点
        1.阴声韵用韵特点
        2.阳声韵用韵特点
        3.入声韵用韵特点
        4.韵部混押特点
四、蒲松龄诗歌用韵与李攀龙诗歌用韵的比较
    (一)古体诗用韵分析比较
    (二)近体诗用韵分析比较
    (三)小结
五、蒲松龄诗歌韵谱
    (一)古体诗韵谱
    (二)近体诗韵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研究成果述评
        一、孝妇河文化研究成果
        二、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研究成果
        三、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第一章 孝妇河流域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节 孝妇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概况
        一、孝妇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二、孝妇河流域与齐鲁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颜神故事的流变与孝妇文化
        一、北宋之前的颜文姜故事
        二、宋元时期孝妇被敕封
        三、明清时期颜神的撰铭与祭拜
        四、孝妇河文化对文学家族的影响
    第三节 孝妇河流域文化的独特性
        一、孝妇河畔的家族园林
        二、雅俗交融的文学
        三、历代士人对孝妇河的吟咏
第二章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的仕宦与文学
    第一节 明万历至明末文学家族的起兴
        一、明万历前后家族的崛起
        二、明末家族的发展
    第二节 明末清初文学家族的沉浮
        一、明清易代与家族的选择
        二、明清鼎革对孝妇河家族的影响
        三、清初文学家族的仕宦与中兴
    第三节 仕宦家族的文学之路
        一、藏书丰富与家风优良
        二、家学渊源与学业修养
    第四节 文学家族着述略考
        一、益都(颜神)赵氏着述考
        二、淄川高氏着述考
        三、淄川张氏着述考
        四、益都(颜神)孙氏着述考
        五、新城王氏家族着述考
第三章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多元关系研究
    第一节 文学家族联姻关系研究
    第二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师生关系
        一、生员与座师
        二、受业弟子
        三、私淑弟子
        四、后世门生
    第三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宦友关系
    第四节 孝妇河文学家族文学交游关系
第四章 孝妇河文学家族诗歌创作之间的多样影响
    第一节 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世系间的交叉影响
        一、王象春、王象艮、王象明与赵进美
        二、赵进美对王士禄、王士禛的影响
        三、王士禛与赵执信的和而不同与“谈龙”公案
        四、王士禛对赵执端的正向影响
    第二节 高氏、王氏、张氏家族的传承关系
        一、高玮、高珩对王士禛的启发
        二、王士禛对张笃庆的直接影响
        三、张元受王士禛的间接影响
    第三节 孙廷铎与赵进美、王士禛诗学趣味的一致性
第五章 孝妇河家族在其他文体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赵氏家族与王氏家族的词作
        一、王士禛评点赵进美的小令
        二、王氏家族的词学渊源
        三、王士禄与赵执信词作中的身世之感
    第二节 赵进美与高珩的戏曲创作
        一、赵进美散曲、杂剧的诗化与雅化
        二、赵进美与高珩戏曲中的佛教思想
    第三节 孝妇河家族在散文创作上的相互影响
        一、赵进美与王士禛的纪游散文
        二、孙廷铨与赵执信的纪游、考证散文
        三、赵执信对王士禛散文的吸收
第六章 孝妇河家族与蒲松龄、唐梦赉的文学关系
    第一节 王士禛与蒲松龄在文学上的双向互动
        一、王氏家族及王士禛对蒲松龄的影响
        二、蒲松龄对王士禛“谈异”笔记的影响
    第二节 淄川文学家族与蒲松龄创作之关系
        一、《聊斋志异》取材于高氏、毕氏家族
        二、毕木的词曲对蒲松龄俚曲的启发
        三、高珩与蒲松龄相互之间的序跋题词
    第三节 高氏家族与唐梦赉在诗文上的交叉影响
        一、唐梦赉受高珩诗风的浸染
        二、唐梦赉对高之騱诗风转变的影响
        三、高珩与唐梦赉的济世之文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孝妇河流域图
    附录二: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三: 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联姻表
    附录四: 赵进美年谱简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聊斋志异》与传统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述评[J]. 于红慧. 蒲松龄研究, 2021(02)
  •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明末清初崂山隐逸文化研究[D]. 孙克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3)
  • [4]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5]《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命名及其文化意蕴[D]. 张洁. 西北大学, 2020(07)
  • [6]蒲松龄书启文研究[D]. 朱会敏.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7]英语中国文学史中的《聊斋志异》[D]. 鲁梦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蒲松龄社会诗研究[D]. 梁霄.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蒲松龄诗歌用韵研究[D]. 诺敏.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10]明末清初山左孝妇河流域文学家族关系研究[D]. 马瑜理.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论蒲松龄诗歌的思想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