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品德课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论文_冷正发

浅议思想品德课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论文_冷正发

冷正发

摘要:探究性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应用中,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把学生为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创设学习情景、强调实践、开放思想、启迪思维,努力把思想品德课堂教成生动活勃、别开生面、妙趣横生、效果越佳的点型课改示范课。

关键词:探究教学;情景设置;解放思想;突破传统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为核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使得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同时,新课程要求变学科本位为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思想品德教学与社会相结合、与生活相联系、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交流、乐于合作。探究性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时俱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思想品德教学主要是案例教学,指通过一定案例情境,设疑、引趣、启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学会把案例与书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做到看案例学理论,说理论举案例,以达到课本知识内化成学生的心得并形成能力的活动教学过程。教材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课程目标得以体现并最终实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与工具。因此,教材的开发和设计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认真研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体现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并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问题探究

首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热情是一种积极、稳定而深刻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事物肯定的、强有力的、稳固而深厚的情感反映形式。热情对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诱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环节设置必须要有创意。例如:在思想品课堂上设计一些教学栏目:“各抒己见”、“异想天开”、“我的建议”、“创业园地”、“畅想未来”、“作品展示”等等。这些栏目的设计能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随时发现自己的创新灵感,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创新更多地表现出新颖和独特。教师不能为图一时方便,而千方百计地追求“整齐划一”。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对学生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加以维护、鼓励,就算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也不会受到指责或讥笑。这样才能维护创新幼苗,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感到他们的创新活动被人理解、接纳,觉得"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而诱发他们潜在幼小心灵上的创造火苗、创造热情。

二、强调实践活动落实探究

探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习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设置活动性栏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餐馆、收集、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参与实践即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生活,通过调查、访问,掌握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思想品德课必须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优化,在上《“改革开放成就辉煌”畅谈会》时,可先给学生印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巨大变化的材料,然后再要求他们回去走访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或亲朋好友,要求他们谈谈生活经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把感受最深的事情纪录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半个世纪以来城镇居民生活巨大变化历程,人们大多已淡忘了,只有老人们在最不经意的时候轻轻一声感叹:“我们那时候……”这轻轻谈谈的一声,50年的风雨曲折就会从记忆深处缓缓浮起。通过走访,学生把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如:从衣着变化谈;从住房谈;从交通工具谈……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分类进行小品表演。通过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解放思想开放探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这句话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很有指导意义。政治教师要以它为理论指导,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勇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树立开放意识和大思想品德课观念;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思想品德方面的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到企业实习等,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培养出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识,这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具有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说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知识,知识才能活,只有活的知识才能形成力量”。如果教师们能正确引导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多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就能充分开发自己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发挥创造潜能,将“死知识”变成“活知识”,使知识产生改变社会的力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

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 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 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 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其学科本身的特点、性质决定,在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出更高的 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坚持个性化原则,让学生学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创造的本质就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创造总是表现鲜明的个性。因此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坚持创造的个性化原则,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积极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中学 563100)

论文作者:冷正发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4

标签:;  ;  ;  ;  ;  ;  ;  ;  

浅议思想品德课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论文_冷正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