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风露晓妆新论文_姚建堂

一番风露晓妆新论文_姚建堂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强化教学意识

姚建堂 浙江省绍兴市镜湖新区灵芝镇央茶湖小学 312000

摘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低碳、清新”,教学扎实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在短短40分钟内通过有效的学习掌握知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及时把握、平衡和协调好各种教育因素,树立目标意识、方法意识、自主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目标意识 方法意识 自主意识

在课改的大舞台上,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语文课屡见不鲜。借周一贯先生的精典之语:“我们的语文课堂‘二氧化碳’太多,要减排!”确实,究竟怎样才能上出一堂清新的语文课呢?首先要有正确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指引,才能一番风露晓妆新(原意:经历了春风吹拂、春雨浴洗、清露浇洒的名花,仿佛晓妆初成的美人,带给人无限清新),使语文课堂“低碳、清新”!

笔者结合自己上课、听课的体验和感悟,从强化教学意识的角度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意识:实!——咬定青山不放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充分重视目标对提高教学效率的巨大作用。而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制定“实实在在”(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目前,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不鲜明,甚至有些教师没有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因此,要不“脚踩西瓜皮”,要不进行“备课情况汇报”,要不来个“热热闹闹T台秀”,排放的“二氧化碳”能不多吗?

1.步步为营,教学目标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落实

字词句篇是语言文学的基础,小到交流沟通,大到文学创作说到底都源于字词句篇。而听说读写正是学习基础的必要的方法,更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所以将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才能扎实有效。

例如,笔者执教《丑小鸭》第一课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生字,理解新词,会写“鸭、欺负”等;(2)能借助画面,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什么怎么样”的词组并简单运用;(3)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知丑小鸭特别的形象和悲惨的遭遇。

以上教学目标是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了落实。就以上“能简单运用”这一点,在教师心中还应有一份更为细化的教学目标:一是能运用“什么怎么样”的词组介绍老师;二是所选用的词组要恰当、合适;三是能把这些词组连起来有序地进行介绍。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对于“细化目标”的落实: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怎么样”的词组介绍了丑小鸭,现在你能用同样的方法介绍一下老师吗?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生:老师的眉毛弯弯的。生:老师的眼睛大大的。生:老师的眼睛亮亮的。

师:你真能干,能用不同的词语来介绍!生:老师的脸红红的。生:老师的头发黑黑的。生:老师的睫毛长长的。

生:老师的嘴巴小小的。师:女孩子樱桃小嘴漂亮,你在夸我呀!生:……

师:那一起再来介绍一下,老师的眉毛、眼睛真……?生:真漂亮!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心里甜滋滋的,谢谢大家!

2.循循善诱,教学目标在“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落实

情景的创设即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学习有关的问题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能够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更快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上述课例中,笔者在指导学生读好、积累了描写丑小鸭的长相的句子之后,结合课后习题创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什么怎么样”的词组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了果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而另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欺负”一词,体会丑小鸭的可怜,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角色体验“丑小鸭的哥哥、姐姐会怎么咬?怎么啄?怎么说?”但这样比较暴力、讥讽的角色体验反而强调了丑恶的一面,失去了童话真、善、美的韵味,特别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并不适合“撕开了去感受”。

3.一课一得,教学目标在“文本最佳结合点的寻找”中落实

一篇课文一课一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很强的操作性,有效性才会更强。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零碎,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纷纭复杂,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行。可见一课一得就显得至关重要,要能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一课一得,其实就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从而全面掌握课文的内容。

某老师在一次研讨观摩活动时执教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文,主要抓住了文中几句重点词句:“……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似乎在跟谁说悄悄话。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些语句时,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悄悄话”该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呢?他可能在说一些什么“悄悄话”?从“悄悄话”到“争吵”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呢?……听着这位老师胸有成竹的引导,我们感受到他是深入研读文本后,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意在让学生感受这种意境。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引导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理解能这么到位吗?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还可以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方法意识:活!——剪裁妙处非刀尺

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教学智慧。不好的方法,却是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又无定法,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文本的需要。教有常而教法无常,才能让每节语文课都充满魅力,让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例如,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通《“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最难读的句子时,是这样看似简单实则高效地教学的——

(出示文中描写王熙凤穿戴的一段话,难读的字注上拼音。)

师:请你先把不会读的字读准!记住!生:髻、绾、钗、螭、璎……(学生认真地读、记)

(依次出示以下三组去掉拼音的词组,让学生一组一组加着读。)

出示:第3组、第2组、第1组。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

师:我们先缩句,再扩句,就轻轻松松把这段文字读通了。师:你们读了王熙凤穿的戴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她很爱打扮。生:她穿着很华丽。生:她浑身珠光宝气生:她很能够高贵……

师:(板书:华贵、奢侈)

老师一组一组词语的出示、加一加朗读,不仅帮助学生读通了这最为拗口的句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缩句、扩句的语文知识。这看似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下足了功夫,真是事半功倍呀!

又如,另一位老师在执教《临时前的严监生》时,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创造性地设计。老师发下一份关于描写“欧也妮·葛朗台”临死前情景的文章,让学生与课文对比学习。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可能是老师从哪儿找来的课外链接资料,事后才知道,原来这篇“节选”和前面的“提示语”都是他一字一句斟酌,亲自编写的。

像这位老师这样极富创造性、大胆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在坐的教师眼前一亮,而且令在坐的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轻触了西方文化,打开了外国文学的大门,相信课后这些孩子会去找寻这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我想这就是这位老师潜心教学方法,“精心剪裁”带给学生的收获之一吧!

另外,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陈旧、单一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改变,我们要从单一化的教学手段转向多种媒体的科学选择和灵活运用。

三、自主意识:放!——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从而达到自我提升。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必须是学生用自己的已知和方法去掌握基础知识,领悟文本内涵,感受人物品质。学生的主动参与、信息交流在教学中异常重要,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知识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例如,某老师执教《临时前的严监生》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环节——

师:为什么赵氏说对了呢?

生:因为赵氏是她的老婆,最了解他;可能赵氏也是爱财之人吧;我想赵氏也是猜出来的!……

师:那赵氏为什么早不说,要到最后一个说呢?

生:这可能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吧;赵氏想让他的丈夫在这个世上多留一会儿吧;赵氏开始和别人想的也一样,后来一件一件排除之后才这么猜的……

师:请同学来学一学赵氏读读这句话?(“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师:请你评价一下他的朗读!方法意识;生:她读得很温柔。(这是上节课教师曾用过的评价语,学生在这节课学会了运用。)生:她读得真伤心。师:读出伤心的味道还要注意句中的哪部分?生:注意——省略号!

师:除了伤心,你还从省略号中体会到了什么?生:犹豫。师:赵氏在犹豫什么?(再请学生讨论讨论)

生:因为当时很多人都在场,赵氏不好意思这样说;她怕别人笑话老爷爱财胜过性命,临死前还想着要省下一茎灯草,所以很犹豫;她为了让丈夫死得瞑目,所以只好说出来了。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对于学生的交流没有过多评价。课后与这位老师交流,他坦言道,自己之所以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是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除了太离谱的(之前有学生说“严监生的奶妈”,老师纠正是“哥子的奶妈”),他不希望教师“过于权威”的评价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向。为此,老师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他说“没有讨论,哪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哪来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懂问题,认真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总之,“清新”、“低碳”的课堂才是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道。强化教学意识,有“的”放矢,一番“风露”晓妆新,这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论文作者:姚建堂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8

标签:;  ;  ;  ;  ;  ;  ;  ;  

一番风露晓妆新论文_姚建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