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簧方笙的多声表现手法分析论文_郎治宇

广东民族乐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笙是一种簧管和声乐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已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三十六簧方笙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多声、横向多声两个方面,阐述了三十六簧方笙的多声表现手法及和声特性,以加深人们对三十六簧方笙功能特征的了解,促进方笙的发展。

关键词:笙;纵向多声;横向多声;表现手法

引言

1.纵向多声表现手法

笙是簧管类和声乐器,自古以来就可以演奏多声音乐[1]。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对唐代笙和音的研究与日本保存的唐代乐谱《越天乐》文字谱记载的笙的和音结构完全一致:“由五到六个音构成,其中包含二度、三度、四、五、八度音程。”①童斐在《中乐寻源》中记载:“笙管和音之法,律吕正义音之,最为简要。律吕正义云,认本声为宫,而徽声和之者,为首音与五音相和,认正声为主,而清声和之者,为两声子母相应。”②说明传统笙的和音结构是本声(主音)上方加纯五度音,以本声为主,上方五度为辅。这种和音形式经过传承、演变到了今天,称为“传统和音”。“民间的笙演奏时偶然用单音,大多奏2个音、3个音或4个音的和音。24簧加键笙和36簧加键笙,不但可奏传统和音,还可奏出6个音以内组成的三和弦和七和弦。”③因此,笙的和音结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以来,民族音乐还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和音结构,中国笙的和音演奏从单纯的传统和音发展到复杂新型和弦的运用,从而丰富笙的和声色彩,增强笙艺术的感染力。

三十六簧方笙音域宽,半音全,指法科学,演奏传统和音、和弦、特殊音块都十分便捷[2]。三十六簧方笙尤其适合演奏当代大型笙协奏曲,在《孔雀》、《虹》等作品中,它的和声性功能特征得到了发挥,纵向多声表现手法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1.1传统和音

现代人所说的笙的“传统和音”,是从商代甲骨文提到的“和”发展到20世纪的和音,它是固定模式的和声,具有中国式的和声特点。三十六簧方笙的音位排列可以自如地演奏,只需在旋律上方表明和音性质即可[3]。

(1)五度和音:最常用的和音形式。在旋律音上方加五度音形成纯五度和音。五度和音旋律清晰,音色统一,即可加大音量,又不影响旋律的流畅性,是笙的和音中音色最纯净、最接近单音的。传统笙的演奏过程中五度和音几乎是贯穿始终。由于三十六簧方笙音量比传统笙大,因此单音演奏已经可以达到强弱力度变化的要求。

(2)四度和音:旋律音下方加四度音形成纯四度和音。四度和音音色浑厚、音量饱满,但旋律音较五度和音来说不够清晰。在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中通常在无法上加五度和音的几个高音和需要加强旋律线条的饱满度时使用(见谱例1)。

谱例1:《孔雀》第四乐章

这里描写了婚礼的热闹场景,快速吐音在演奏过程中,要求浑厚的音色,较强的音量,用四度和音最为适合,这种双音进行速度快又能达到较强的力度需求。

(3)五、八度和音:旋律音上方同时加五度音和八度音形成纯五、纯八度和音。这种和音是三个音同时发音,它增强了旋律音的亮度和力度,使旋律清晰、音色甜美、音质丰满,在传统笙的伴奏中是常用的和音手法。

用连贯气息演奏两小节的八度和音再过渡到碎吐技巧演奏两小节的五、八度和音,这段和音技巧的应用好似一道彩虹从天际跃出,七彩缤纷、万丈光芒,描写了风雨过后的万里晴空呈现出一片祥和舒展的气象。

1.2新型和音

传统和音演奏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作品表现力的需求,为了顺应现代作曲技法,充分发挥笙乐器的功能特征,作曲家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在乐器本身音区指法允许的情况下,对音程、和弦、音块作大胆创新。

(1)不规则音程:三十六簧方笙的音程组合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传统和音应用纯四、纯五、纯八度这些协和音程。不规则音程是根据音乐表现上的需要组合起来,没有固定模式,乐曲需要明确记谱(见谱例2)。

谱例2:《孔雀》第四乐章

大量应用了不规则音程:增三度,增四度、减五度,小七度等等。这些音程极不协和,异常尖锐,用在这段音乐中充分表现出鬼魅、妖艳、富于戏剧性的瞬间。

(2)和弦:三十六簧方笙可演奏三和弦、七和弦、九和弦及其转位。这种西洋和声应用是多数民族管弦乐曲的配器形式,它丰富了乐队和声音响色彩和音色的变化。三十六簧方笙的和声性能在乐队中起到调和、润色、充实及烘托气氛的作用,它在管乐与弦乐之间架起桥梁,有效地把乐队音色融为一体。

应用了多个大三和弦及其转位,再到增三和弦。用大三和弦明亮的色彩,体现大调的调式特征;增三和弦向外扩张的特征,色彩斑斓引发听众的遐想,扩展了大调和声色彩。柱式和弦的演奏表现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不仅使笙的和声功能得到发挥,又充分表现了孔雀公主冲出囚笼享受自由、憧憬未来的喜悦心情。

连续十二个增三和弦及转位和弦的应用,快速且极具冲击力的音响效果,表现了新生事物与风雨抗争时爆发出的无限潜能,此时的音乐恰似冲破束缚后茁壮成长的情景。增三和弦连续应用的创作技法,不仅在三十六簧方笙上得到充分发挥,也增加了演奏技术的难度。

音块:三十六簧方笙最多可同时演奏几十个音,可是这样无序的音块在音乐中是不能应用的。可用的音块是根据音乐的需要,用恰当的音色、音区、音程关系精心设计出来的。

描写孔雀开屏在翠绿中闪闪发光的美丽景象。作曲家用三个音组成一组音块,利用不协和的音响,让听众有多声之感。笔者即兴在每个音块的开头加入上、下五度范畴内能触及的各音。实际演奏效果是六到八个音为一组。强烈的音响效果使和声色彩更为丰富。

“E加任意音团”是作曲家试图以E为主音,在一个八度内任意加入其他音的作曲技术,演奏要求强气息,和弦音响效果丰满具有爆发力,使音乐形成一股扑面而来的碰撞,把整个与风雨搏斗的过程做一个终结。

2.横向多声表现手法

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奏技术的提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笙独奏作品在传统四、五、八度叠置的和音及西方作曲技法的和弦配置上,开始探索多声音乐作品的创作,多声表现手法成了笙音乐发展的特色之一。双声部旋律丰富了笙的音响效果及表现力,主要代表作品有:《高原放歌》《晋调》《山寨之夜》《天鹅畅想曲》等等。80年代以后许多作曲家、演奏家用中国音乐动机及西方音乐作曲技法,深入研究笙的横向多声表现,此时复调和多声创作手法在作品中的体现更加普遍,许多优秀的作品受到大家的关注。三十六簧方笙的横向多声表现手法在乐曲中的使用也复杂多样,大体可以分为主调手法与复调手法两类。

2.1主调手法

用次要声部来伴随、扶持主要旋律声部。主调手法通常应用在三十六簧方笙作品的一个主要段落中,分上、下两个声部,上声部演奏固定的半音音型、节奏型,下一声部演奏主要旋律。

这是早期一种典型的双声部形式,上声部以一个和弦音持续一种节奏型,使用“双吐”技巧演奏十六分音符,形成同音反复的伴奏织体声部;下声部用八分音符组成主要旋律,用“打音”这种手部技巧控制音符时值的长短,伴奏声部用清脆、明亮的高音在一个节奏型中反复演奏,稳定但没有新意,旋律声部用八分音符打音演奏,跳跃的音型更为引人注意,两个声部同时出现,并且主次分明。

在典型的双声部形成的基础上许多作品有了变化与创新。伴奏声部由单音变为多音,由固定的节奏型变为多种节奏型的组合,由断奏变为连断结合,旋律声部节奏更为复杂、旋律更为突出,表现出了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应用主调手法的双声部在演奏过程中,旋律声部要求明确、流畅,伴奏声部要求准确、稳定,既要突出横向旋律线条,又要完成纵向节奏对位,多声手法复杂多样。这对传统的单声部演奏提出了挑战,提高了三十六簧方笙演奏的技术难度,进一步开拓了双声部演奏技巧。

2.2复调手法

由两个或更多的各自独立的旋律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这种手法出现在主调手法之后,三十六簧方笙乐曲的复调段落,通常是上、下两个声部,用连音演奏,速度较慢,难度较大。

第一旋律在上声部,第二旋律在下声部,四个小节的模进,两个声部独立存在、相互穿梭,并形成对比,给这个乐章平静、和谐的音乐氛围带来些不和谐的感觉,推动音乐向前发展,成为《孔雀》第一乐章的亮点。

有些乐曲的复调段落速度较快,使用断音演奏,加大了演奏难度,对笙演奏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笙是通过气息震动簧片、竹管发音,同时手部、嘴部技巧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音乐的演奏,与其他多声乐器的区别在于:手部无法独立地控制某个声部的力度,区分声部的演奏法。在多声部进行中,只能通过气息、嘴部技巧来作力度的强弱变化。如果一个声部用断音演奏,其他声部也要用相同的演奏法,一个声部用连音演奏其它声部通常也用连音,唯独用手部“打音”技巧才可以演奏断音,但音符时值很难控制,这些问题必然会给演奏、创作带来一定的局限。

3.结语

综上所述,笙在中国传统吹奏乐器中,是一件极具特色、雅俗共赏的簧管乐器,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三十六簧方笙的运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但当下三十六簧方笙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何使三十簧方笙的演奏,既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又能完美的呈现传统风格,这需要对乐器性能、演奏水平、音乐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相关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们需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其改良和演奏法的创新发展,积极为中国笙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程丽娟. 试论中国笙的和音特性及其演奏方式[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2] 王惠中. 三十六簧扩音方笙的改革发展历程(上)[J]. 乐器, 2011(11):22-24.

[3] 王磊. 从《孔雀》音画的演奏三十六簧方笙的功能特征[J]. 人民音乐, 2013(3):34-36.

论文作者:郎治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三十六簧方笙的多声表现手法分析论文_郎治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